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979|回复: 2

[汉中达人] 陕南歌王刘光郎镇巴民歌的掌旗人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2-8-19 09: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过近10年的收集和准备,2008年12月29日,陕南歌王刘光郎的个人首部歌曲集——《巴山顶上修堰塘》出版发行。
        现年71岁的刘光郎擅长民歌演唱,其代表作有《巴山林里背二哥》、《巴山酒歌》等,曾代表陕西进京参加全国汇演,被誉为陕南歌王
       他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小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喜欢上音乐,走上音乐路途后,他凭借优美的歌喉,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他曾两次进京,为国家领导及外国元首演唱。他曾与蒋大为同台放歌、与陕北民歌王王向荣竞技切磋。
  被誉为“陕南民歌王”的刘光朗先生已经70多岁高龄,在秀美的镇巴大街上,依然有听众不停向他挥手致意。他的歌声如同一颗明亮的珍珠,在风景如画的陕南闪闪发光,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与音乐的不解情缘
  “民歌之乡”镇巴,坐落在巴山脚下,秀美的县城令人如痴如醉。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就喜欢在田间地头、山坡牧羊的时候,放开歌喉,用自己纯朴原始的嗓音,流露出劳动人民的欢快愉悦。
  1938年7月,刘光朗就诞生在这片富有音乐情愫的土地上。
  儿时的刘光朗,受当地人民的影响,总喜欢在山上哼哼唱唱。一天,当他展开歌喉哼唱的时候,对面的山坡也传来高亢的歌声。两人听到彼此的声音便开始叫板起来,由最先的柔美的说唱升级到高亢激昂的吼唱。年少无知的刘光朗一时词穷,不知如何接唱,鼻子一酸,两滴泪珠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哭哭啼啼跑回家后,竟忘记了牧羊打草的任务。
  据刘光朗回忆,外婆得知原因后,并没有责备,慈爱的目光中影射着更多的期盼。其实,外婆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民歌手,她不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孙子,更多的是希望他通过自己经历,理解民歌的内涵。
  在外婆的言传身教下,刘光朗开始学习民歌,掌握一些基本的唱法技巧。在1953年元旦晚会上,凭借高音一首《放羊歌》让他在全校师生面前大放光彩。从此,“刘高音”的绰号不胫而走。谁也不曾预料,这位少年在以后的人生中,与音乐结下了不解情缘。
  中学毕业后,初放光芒的刘光朗,凭借得天独厚的嗓音,被学校直接保送到西安师范音乐专业班学习。虽然秦岭壁立千仞的险峻之峰,似一道屏障傲然横立在天地间,阻碍着通往西安的道路,但艰苦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阻断刘光朗的求学之梦。他一身轻装,脚穿草鞋,从镇巴出发,途经城固、碾转到汉中,走了5天5夜,然后搭车来到古城西安。
  因为镇巴靠近四川,当地的方言含有浓重的四川味道,因此,语言障碍成为刘光朗求学路上最大的苦难,由此也闹出了不少笑话。刘光朗清晰地记得,在第一节自习课上,来自关中的同桌问他:“你叫啥?”他以为是“你找啥?”对方又问:“你寻啥?”他又误听为“你姓啥?”同学们哄堂大笑。刘光朗并没有泄气,而是虚心请教,很快便适应了生活。
  怀揣着对巴山民歌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刘光朗毕业后,放弃了到城市工作的机会,而是直接回到镇巴任教,他结合自己所长,不断对镇巴民歌进行收录和艺术加工,前后收集民歌500多首,这也为他日后在音乐的田野上积淀了厚重的基础。

                  歌声飞到北京去
        1962年,刘光朗被调至镇巴县文工团。其实,在他的内心,他并不想从事文工团的工作,“因为在当时,演员并不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社会上对演员也存在普遍的认识偏差”。而且,从教期间,他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但是组织的命令不能违抗,带着几分不舍,几分无奈,他来到了文工团报到。这一干,就是25年,而这25年也成就了他“陕南民歌王”的社会地位。
  刘光朗凭借一副好嗓音,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他前后自编自演1000多首曲目,其中最具代表的《巴山林里背二哥》、《巴山顶上修堰塘》红极一时,唱响了整个陕南地区。
  在群山环绕的巴山地区,背二哥,也称背老二,他们以背篼运输,靠出卖劳力,帮人背运货物挣钱,在旧社会被人们视为最吃苦、最下力的人。崇山峻岭的的山路上,他们复重爬行,沉重的货物压得他们气喘嘘嘘。而《巴山林里背二哥》的节奏不仅为他们换气喘息,更是唱出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唱出了背二哥的心声。
  刘光朗用音乐感动着百姓,用音乐书写着人生。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歌声传到了北京。
  “我和蒋大为曾经同台为国家领导人演唱,当时我们是同一个化妆师。”说起那次难忘的经历时,当年的激动和兴奋至今依然写在刘光朗的脸上。
  1975年、1978年,刘两次随陕西省代表团赴京参加演出,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的亲自接见。当时他还和蒋大为同台放声歌喉,为外国元首演唱。富有特色的《巴山林里背二哥》、《巴山顶上修堰塘》等陕南民歌给国外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当时已经大红大紫的刘光朗并没有架子,他依然坚持到基层为广大老百姓演出。每到一处,有时兴起,他便即兴演唱,弘扬当地的好人好事。据他回忆,有一次,他为陕南矿工演唱,即兴将一名矿工劳模的事迹添加到自己的歌曲中,演唱完后,那名劳模放声大哭,刘光朗唱出了藏在内心深出的伤痛。在大巴山开采煤矿,他默默奉献,但却没开出有效矿源。他觉得自己愧疚巴山人民对自己多年的照顾,紧握着刘光朗的手,不停地哽咽,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最后深深地弯下腰向刘光朗鞠躬。
  这样的事迹在刘光朗的记忆中还有很多,每到一处,群众一听到他的名字便欢声雀跃,长久的掌声要求他一首接一首地唱,最多的时候达到15首,这也激励着他在音乐的路途中不断创作,不断前进。 

                 民歌还能走多远?
    刘光朗曾用自己纯朴原始的嗓音让陕南民歌红遍全国,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陕南独有的魅力文化。但在信息化的今天,社会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民歌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前的背二哥,随着交通的发展,这种时代烙印的产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中。民歌的土壤日益贫瘠,而市场也在不断萎缩。
   “现如今,很多与劳动有关的民歌都已消失,如背二哥、拉风箱等。喜欢民歌的人也越来越少,在农村唱民歌的青年更少,传承民歌更难。”采访中,刘光朗感慨万千。鬓角花白的头发掩盖不了老人的担忧和无奈。
   镇巴县文教局一位工作人员说:“民歌没有界限,都是非物质文化,镇巴有着‘民歌之乡’的荣称,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宣传和保护,镇巴民歌已经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是,陕南民歌属于长江文化,受秦岭、巴山等地域限制,很多富有特色的民歌并不为关中人所熟悉。”
   面对陕南民歌当前的困窘,刘光朗依然为挽救正在远去的陕南民歌而忙碌奔波。1999年,他出版了个人音乐作品专集《巴山顶上修堰塘》和演唱CD专集。同时,他还招收了几名徒弟,同他一块背负着传承陕南民歌的重任。
   刘光朗说,民歌是对人们生活的写真,流露着人们对生活的情感,不管陕南民歌的发展有多艰难,我都将用我最大的努力将其传承下去。
        语毕,刘光朗对着天空唱起了《巴山林里背二哥》,歌声悠扬动听,久久回响……
                        (  王帅  实习生  李金红)
a
0 0
  @ME: 
发表于 2012-8-20 08: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中房产信息网
a
0 0
  @ME: 
发表于 2013-6-23 09: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6月15日刘光朗老师现场即兴演唱歌曲《我的家乡镇巴县》


我的家乡哟,镇巴县
地处陕西最南端
虽然山高坡又陡
民风淳朴哟最和善

当年红军进山来
镇巴人民最勇敢
打土豪 分田地
闹红了川陕半边天
工农徽旗光闪闪
革命传统代代传

我的家乡镇巴县
山青青水蓝蓝
物产丰富人勤劳
地下还有大气田

只怨山大路难行
可惜地上地下的好资源
人在花园守清贫
怀抱金山又缺钱
戴上一顶国贫帽
省长哎
我的日子过得好艰难

我的家乡镇巴县
何时才能大发展
不是干部不攒劲
人民也不愿当懒汉
只因山大坡又陡
挡住了手脚挡住了眼
金融危机扩内需
修路架桥显机缘
县长书记急得很
省长哎
全县人民把你盼

勤政爱民的好省长
这次亲自来调研
犹如旱天把雨降
好似雪中送来炭
肯请省长下决心
修条高速公路线
连结包茂和十天
打开南北大通关
上西安
下重庆
当天往返一溜烟

老汉今年七十三
就盼高速公路线
高速公路通镇巴
镇巴才能大发展
大型机械运进山
亿万油气开出山
县域经济壮大了
人民的生活大改善

甩掉这顶贫困帽
老区要做新贡献
感谢党的关怀好
省长哎
老汉我永远记心间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