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经过近10年的收集和准备,2008年12月29日,陕南歌王刘光郎的个人首部歌曲集——《巴山顶上修堰塘》出版发行。
现年71岁的刘光郎擅长民歌演唱,其代表作有《巴山林里背二哥》、《巴山酒歌》等,曾代表陕西进京参加全国汇演,被誉为陕南歌王
他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小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喜欢上音乐,走上音乐路途后,他凭借优美的歌喉,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他曾两次进京,为国家领导及外国元首演唱。他曾与蒋大为同台放歌、与陕北民歌王王向荣竞技切磋。
被誉为“陕南民歌王”的刘光朗先生已经70多岁高龄,在秀美的镇巴大街上,依然有听众不停向他挥手致意。他的歌声如同一颗明亮的珍珠,在风景如画的陕南闪闪发光,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与音乐的不解情缘
“民歌之乡”镇巴,坐落在巴山脚下,秀美的县城令人如痴如醉。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就喜欢在田间地头、山坡牧羊的时候,放开歌喉,用自己纯朴原始的嗓音,流露出劳动人民的欢快愉悦。
1938年7月,刘光朗就诞生在这片富有音乐情愫的土地上。
儿时的刘光朗,受当地人民的影响,总喜欢在山上哼哼唱唱。一天,当他展开歌喉哼唱的时候,对面的山坡也传来高亢的歌声。两人听到彼此的声音便开始叫板起来,由最先的柔美的说唱升级到高亢激昂的吼唱。年少无知的刘光朗一时词穷,不知如何接唱,鼻子一酸,两滴泪珠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哭哭啼啼跑回家后,竟忘记了牧羊打草的任务。
据刘光朗回忆,外婆得知原因后,并没有责备,慈爱的目光中影射着更多的期盼。其实,外婆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民歌手,她不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孙子,更多的是希望他通过自己经历,理解民歌的内涵。
在外婆的言传身教下,刘光朗开始学习民歌,掌握一些基本的唱法技巧。在1953年元旦晚会上,凭借高音一首《放羊歌》让他在全校师生面前大放光彩。从此,“刘高音”的绰号不胫而走。谁也不曾预料,这位少年在以后的人生中,与音乐结下了不解情缘。
中学毕业后,初放光芒的刘光朗,凭借得天独厚的嗓音,被学校直接保送到西安师范音乐专业班学习。虽然秦岭壁立千仞的险峻之峰,似一道屏障傲然横立在天地间,阻碍着通往西安的道路,但艰苦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阻断刘光朗的求学之梦。他一身轻装,脚穿草鞋,从镇巴出发,途经城固、碾转到汉中,走了5天5夜,然后搭车来到古城西安。
因为镇巴靠近四川,当地的方言含有浓重的四川味道,因此,语言障碍成为刘光朗求学路上最大的苦难,由此也闹出了不少笑话。刘光朗清晰地记得,在第一节自习课上,来自关中的同桌问他:“你叫啥?”他以为是“你找啥?”对方又问:“你寻啥?”他又误听为“你姓啥?”同学们哄堂大笑。刘光朗并没有泄气,而是虚心请教,很快便适应了生活。
怀揣着对巴山民歌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刘光朗毕业后,放弃了到城市工作的机会,而是直接回到镇巴任教,他结合自己所长,不断对镇巴民歌进行收录和艺术加工,前后收集民歌500多首,这也为他日后在音乐的田野上积淀了厚重的基础。
歌声飞到北京去
1962年,刘光朗被调至镇巴县文工团。其实,在他的内心,他并不想从事文工团的工作,“因为在当时,演员并不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社会上对演员也存在普遍的认识偏差”。而且,从教期间,他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但是组织的命令不能违抗,带着几分不舍,几分无奈,他来到了文工团报到。这一干,就是25年,而这25年也成就了他“陕南民歌王”的社会地位。
刘光朗凭借一副好嗓音,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他前后自编自演1000多首曲目,其中最具代表的《巴山林里背二哥》、《巴山顶上修堰塘》红极一时,唱响了整个陕南地区。
在群山环绕的巴山地区,背二哥,也称背老二,他们以背篼运输,靠出卖劳力,帮人背运货物挣钱,在旧社会被人们视为最吃苦、最下力的人。崇山峻岭的的山路上,他们复重爬行,沉重的货物压得他们气喘嘘嘘。而《巴山林里背二哥》的节奏不仅为他们换气喘息,更是唱出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唱出了背二哥的心声。
刘光朗用音乐感动着百姓,用音乐书写着人生。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歌声传到了北京。
“我和蒋大为曾经同台为国家领导人演唱,当时我们是同一个化妆师。”说起那次难忘的经历时,当年的激动和兴奋至今依然写在刘光朗的脸上。
1975年、1978年,刘两次随陕西省代表团赴京参加演出,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的亲自接见。当时他还和蒋大为同台放声歌喉,为外国元首演唱。富有特色的《巴山林里背二哥》、《巴山顶上修堰塘》等陕南民歌给国外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当时已经大红大紫的刘光朗并没有架子,他依然坚持到基层为广大老百姓演出。每到一处,有时兴起,他便即兴演唱,弘扬当地的好人好事。据他回忆,有一次,他为陕南矿工演唱,即兴将一名矿工劳模的事迹添加到自己的歌曲中,演唱完后,那名劳模放声大哭,刘光朗唱出了藏在内心深出的伤痛。在大巴山开采煤矿,他默默奉献,但却没开出有效矿源。他觉得自己愧疚巴山人民对自己多年的照顾,紧握着刘光朗的手,不停地哽咽,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最后深深地弯下腰向刘光朗鞠躬。
这样的事迹在刘光朗的记忆中还有很多,每到一处,群众一听到他的名字便欢声雀跃,长久的掌声要求他一首接一首地唱,最多的时候达到15首,这也激励着他在音乐的路途中不断创作,不断前进。
民歌还能走多远?
刘光朗曾用自己纯朴原始的嗓音让陕南民歌红遍全国,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陕南独有的魅力文化。但在信息化的今天,社会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民歌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前的背二哥,随着交通的发展,这种时代烙印的产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中。民歌的土壤日益贫瘠,而市场也在不断萎缩。
“现如今,很多与劳动有关的民歌都已消失,如背二哥、拉风箱等。喜欢民歌的人也越来越少,在农村唱民歌的青年更少,传承民歌更难。”采访中,刘光朗感慨万千。鬓角花白的头发掩盖不了老人的担忧和无奈。
镇巴县文教局一位工作人员说:“民歌没有界限,都是非物质文化,镇巴有着‘民歌之乡’的荣称,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宣传和保护,镇巴民歌已经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是,陕南民歌属于长江文化,受秦岭、巴山等地域限制,很多富有特色的民歌并不为关中人所熟悉。”
面对陕南民歌当前的困窘,刘光朗依然为挽救正在远去的陕南民歌而忙碌奔波。1999年,他出版了个人音乐作品专集《巴山顶上修堰塘》和演唱CD专集。同时,他还招收了几名徒弟,同他一块背负着传承陕南民歌的重任。
刘光朗说,民歌是对人们生活的写真,流露着人们对生活的情感,不管陕南民歌的发展有多艰难,我都将用我最大的努力将其传承下去。
语毕,刘光朗对着天空唱起了《巴山林里背二哥》,歌声悠扬动听,久久回响……
( 王帅 实习生 李金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