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驻村地点:南郑县红庙镇罗帐岭村0 ^3 r. ^; F+ p8 g: W8 Z6 T, d; H
罗帐岭村是红庙镇的贫困村之一,全村现有贫困户232户、贫困人口44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6%。尽管有大片的茶园,但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每年绝大多数茶叶都只能通过中间商卖到外地加工,使得农民卖茶的利润比较微薄,因此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常年在外打工,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
) o1 s; m9 H/ B: U' S2 {) |
脱贫不能全靠帮 主要还得自己干
" ^/ z/ Q* P% }! p' U3 v8 O1 y 张正财老人准备草料喂猪
: l8 M+ U( P* z" R6 S, {$ ]1 f. ~ 虽然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但许多贫困户依然充满干劲,在记者的走访过程中,不管是老人还是妇女,很多村民都跟记者说过这样的话——“你自己不想脱贫,哪个都把你扶不起来。”- ]; ?! U( _, M5 m# |! m) M
年近70也能撑起这个家
- B( i) F% I3 _( q- @5 @8 Z$ G: s 一大早把耕牛赶到田间,然后回到家打点猪草喂猪,再去田间地头干农活,这是69岁的村民张正财的一天。老伴身有残疾,儿女不在身边,家里的农活基本都是张正财一个人干,年收入3000元左右。
; X/ m; @; Y# ^$ n9 P# G+ u. i* ?5 @% W 自从2016年被纳入贫困户之后,张正财一直积极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在政府的帮助下自主发展,种植了2亩中药、1亩山药和2亩茶园,并养殖了4头耕牛,通过种养结合,如今产业项目已经达到了计划规模。目前,张正财居住的土坯房由于之前的地震,一面内墙产生了裂缝,由于从山下走个来回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搬迁到安置点能解决住房问题,但产业发展会比较麻烦,考虑到实际情况,村里决定为他的房屋加固。
2 `: ^6 l ^( a0 w1 I6 }3 ? “政府给房屋加固有补助,我自己也准备趁现在多挣点钱补一点。”张正财说,脱贫不能全靠帮,主要还得自己干,住房问题解决了,靠自己来养老没问题。“家里有地,还养了4头牛。儿子那边七八口人也困难,我年纪大是大点,但身体还可以的。”: D5 w" L5 T" f* X( R8 n- ?: d
六旬老人自己能养老& \4 M% P, J5 U* v" s9 y
64岁的村民王文贵也是村里脱贫“老当益壮”的代表,之前就靠种庄稼勉强解决温饱,一得病就束手无策,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 a8 n/ H' ^/ [- X/ u* k5 \& a 2014年被红庙镇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政府帮助王文贵一家学技术、找工作,腿部有残疾的他在家里养了2头牛,种了1亩多茶叶,老伴则在外打工,一年能赚2万多元。说起脱贫的经历,王文贵最大的感慨就是人穷但志不能穷,不然的话,就算政府再关心也没用。“主要还是要靠自己,要自己动手努力干,只想着别人来给送钱送东西,自己不想干活,那谁帮你也脱不了贫。”. Y$ u* B1 {$ [/ _
如今,王文贵一家不仅吃穿不愁,银行还有了几万元的存款,加上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自己就能保证“老有所养”。
. h. H3 G9 |, D+ h 妇女包揽家里所有活4 C3 }/ ?7 {9 M( p4 F
对于村民周兴凤一家来说,两个孩子的学费如今是家里的主要开销。大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小女儿也即将上初中,为了供两个孩子完成学业,丈夫常年在河南打工,一年大多数日子,周兴凤都是一个人在家。1 E K6 k8 B0 ^
不过,别看是妇道人家,她的勤劳能干在村里可是挺有名,她每天不仅要下地,喂猪、养鸡、养鹅等这些活也一人包揽。尽管家里收入微薄,不过周兴凤并没有让两个女儿辍学的打算,她说不管怎么样都不能让娃没知识。) f) M& ]/ ^" q( i' D# _/ s; ?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周兴凤只知道学校有奖学金,对于陕西的贫困生助学金政策她并不清楚。同行的村干部告诉她,家里条件困难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助学金,建议她打电话问问女儿需要哪些材料,村里会第一时间出具给她。- K4 I( m& z* _ s7 W$ p0 n
周兴凤说,自己娃上学的事政府都惦记着,自己更得加油干,一定要供两个女儿把学上完。 (三秦都市报 文/图本报记者文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