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342|回复: 9

[养生交流] 12月22日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2-22 11: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和南瓜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12月22日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

12月22日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1: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冬至》——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2-22 12: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数九寒天”来了

【“数九寒天”来了】①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即“进九”。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间是一年中最冷时段。②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和脚部,外出最好戴帽,睡前热水泡脚。③适当锻炼,比如慢跑、打拳等,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性。④多吃些羊肉、鸡肉、猪肝等。别忘了提醒父母老人!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2-22 12: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至,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从此日起进入严冬,俗称“交九”。每九天为一段,数过九九八十一天,便寒尽春来。老法讲“冬至大如年”,来得要紧 老底子祭祖后再以食取暖消寒,“冬至馄饨夏至面、家家捣米做汤圆”,你家准备了啥?小伙伴夜到要早回家吃团圆饭哦!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2-22 12: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家冬至吃什么?】①冬至排在24节气首位,称为“亚岁”。②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③北方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习俗,南方有吃冬至米团、长线面的习惯。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④民谣:“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你家乡冬至习俗是什么?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2-22 12: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2-22 15: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至馄饨夏至面、家家捣米做汤圆。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13-12-22 17:13:23
中午吃的饺子

中午吃的饺子

中午吃的饺子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2-23 10: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不吃真的会冻耳朵吗?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2-23 12: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时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成和现在一样。

        饺子的原名据说叫“饺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饺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