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江的源头,有一块美丽而富饶的盆地,犹如镶嵌于秦岭巴山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块史称“天汉”的古老土地上,曾演绎过一幕幕历史剧,以“两汉”、“三国”为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驰名中外。这里,便是有着“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美誉的陕西省汉中市。 汉中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风光旖旎,植被丰茂,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被公认为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孕育着众多独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品。汉台的油菜、城固的柑橘、西乡的茶叶、勉县的魔芋、略阳的乌鸡、洋县的有机米、佛坪的山茱萸、留坝的西洋参等名声赫赫。 丰饶的物产离不开汉中二百多万农民的辛勤劳作。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面临严重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农村缺乏精壮劳动力,导致粗放种植甚至抛荒现象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土地作为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仍未改变,“候鸟式”的作业方式衍生“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土地撂荒又不甘心”的实际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为加快推动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汉中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步伐,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实效。冬闲时节,记者踏访“天汉”大地,深深感受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彰显出的贲张活力。 “农业新主体”扛起了现代农业发展大旗 ——汉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谁来务农”找答案 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一个很大的矛盾,是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单个农民作为农产品生产者如何面对全国大市场?汉中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破解这一问题的“金钥匙”,把“散兵游勇”式的农民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目前,汉中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115个,发展速度居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首。 汉台区汉王镇柑橘种植历史悠久,过去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技术管理滞后,销售渠道狭窄,经济效益差。2011年汉台区汉武林果产业协会成立林果产销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销售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逐步形成了“汉武柑橘”特色品牌优势。2013年,合作社年销售柑橘果品2200多吨,交易额达260余万元,畅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固定的销售渠道及网络。 近两年,家庭农场已然成为了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新兴力量。截至2013年底,汉中市共有各位家庭农场2033家,经营耕地面积6.51万亩,年收入达5.67亿元,其中年收入10万元的1000家,50万元以上的212家。 西乡县堰口镇肖家湾村村民王兴富夫妇带着多年的务工收入300多万元,全家返乡创业投资新建家庭养猪场,建设标准化猪舍1.8万平方米,应用三元杂交技术,精产母猪320头,年饲养生猪7000多头,年销售收入800多万元。“咱也是富裕的农场主了。”王兴富笑着说。 同样发展迅猛的,还有专业大户以及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已成为汉中农业规模经营的中坚力量,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个行业。据统计,汉中市种养大户劳动力总数达到7300多人,认定初、中、高级职业农民168名。首批被认定为84名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之一的城固县余超,用从上海一家台资企业挣下来的300多万元回乡流转了2000多亩坡地,搞林下生态养殖,种植时令菜,还开了家生态餐厅,招来众多城里人到此休闲观光,品尝自产的有机产品,生意火爆。 与此相呼应,农业龙头企业更是成为汉中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这些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约订单生产,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断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截至2014年6月,汉中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4家,带动农户70万户,与农户签订订单销售总额14.97亿元。 “汉中市通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集中,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土地,为‘谁来务农’找到了答案。”汉中市农业局局长李应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