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在风和日丽的秋日,我们去探访汉江源头。9 h0 b0 `+ O: t- o4 Z5 F
' \4 a9 p# m! Z+ b; K% Z8 V1 J( S+ I 关于汉江源头,《尚书·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说是当年大禹治水来到嶓冢山,他手持利斧“开嶓冢以导漾”,漾水导出汇成汉江。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功绩,还修了一座禹王宫。' ]5 j2 l& G1 }# K
+ I5 j0 F R( P 30年前,我曾探行过嶓冢山的汉源。从汉中坐车到大安乡烈金坝,在乡政府住一晚,第二天早上,从国道边禹王宫遗址前那枝繁叶茂、形若华盖的古桂树旁上山,沿着小溪前行约10多里,来到一座高峰耸立的山崖下。攀至半壁,发现一个高5米、方圆10米左右藤木掩映的石洞,一股细流从洞里淌出来,这就是汉源之水。% H2 R: m x; Z: t( s( }! F0 {$ ^2 E" a' `
: W; v) g: B3 J9 b5 s- X6 D: l9 @9 f
由于古代科考条件所限,再加上嶓冢山又叫汉王山,传说刘邦曾在那儿练兵,出于对皇家的敬仰,所以古时将汉江源头定在此处是可以理解的。
2 T) D. S; O( V7 d/ R( \
) P; m# b% {/ x& ?4 O* \+ @" s 现在,汉江源头又有了南源之论。科学家根据“河源唯远”为正源的标准,确定县城南边、玉带河的起点为汉江源头。& g4 {& `' T7 b( _9 R- k: P
8 Z! N% S- y3 z
我们去踏行的,就是这个新汉源。5 C* ]: k9 v9 U
/ h* H7 ~) r: { 汽车出县城沿108国道南行10公里,到达高速公路大桥下一个叫黄家岭的地方,看到右侧沟口一面上书“汉江源头水源地保护区”的水泥塔,从此处离开大路,右转上山。河沟边的公路很窄,只有3米多宽,仅容一辆小车独行。山越来越高,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爬了10多公里,山顶出现一个挖开的口子,状若山门。进了山门,眼前突然出现一个群峰环抱的谷地,地上散布着几十户人家,农家的屋顶炊烟飘升,鸡犬争鸣。农家的房前屋后,置种着木耳架群、香菇大棚。谷地中央有一大片水田,有人正驾牛拖耙耕田,吆牛的鞭声时而凌空爆响。面对着一派世外桃源样的美丽风光,我们都叫好起来,同时嫌自己手中的照相机镜头不够宽广,无法拍摄下这幅人与山水、自然和谐相生的全景画面。
7 o& M1 _+ F9 A* [1 j! m T/ T4 I% A! L$ c- `
车下到谷地,开到简易公路的尽头,便是汉源镇马家河村6组,一个叫朱家河的地方。这是汉江源头第一村,它安静优雅的田园景色,是我没有想到的。
- {- d0 S5 e2 D% z3 F# ]0 {8 ]
A: ^* `+ Y1 o% B 问了群众,得知源头之水在村子后边的一个窄长的山峡中,我们便弃车前行。从村中穿过时,几间土房前有一位老大娘正收拾院中的杂物,见我们到来,热情地招呼客人歇脚,并端来木板凳,提出电壶,为我们泼上热茶。休息期间,我与老人交谈起来。* D' [! U1 h( m. I
q2 s) `; _; D7 F% M 老人名叫张清莲,家中有6口人,住着3间土墙瓦顶旧房。她有一个儿子腿有残疾,但自学成才当了厨师,现在在县城里的饭馆打工,还在城里找了一个身体健全的媳妇,生的孩子已一岁多了,在城里租房安了小家。现在,就他们老两口住在村里。今天,老伴进城看孙子去了。- D2 a$ y0 Q) _- Y e1 Y; k
* e. ?* ~. g" g7 B+ C; W: k
我问她:知道南水北调吗?+ I% k0 p/ A* v* j2 M
' d4 ?- d/ m2 F9 L
老人摇摇头:不知道。
3 r. S" x7 D4 J7 Y0 t |/ a. j) T2 p; _" P( s
我又问:知道“一江清水送北京”吗?
/ ^/ A* A* W @- S- ]
" N/ `- q6 v- t' b$ U 老人捂着嘴笑了:那当然知道。
* ?5 R- V+ Z2 S& R. M; B7 P# L9 G$ O* {" m& N
我问她怎么知道的,老人说,乡里村里干部天天讲呢。这几年退耕还林,国家每亩地给补贴200元,家里有13亩山地,每年能拿到2000多元的补贴款。现在林子密了,野猪很多,有时下山来吃庄稼,赶不走。有的野猪还钻进圈里与家猪交配,产下的猪崽生长快。野猪肉虽然不好吃,肉丝粗,还有一股怪味道,但交配后生下的猪崽却肉质好,瘦肉多。9 ?8 q; q e! g/ c; H) u" O
9 N) D2 N0 D# t& g3 q 听到这儿,我们哑然失笑。这老人比较善谈,表述也通俗生动。- f7 p3 p! l: O% s, c
0 F4 W0 O- a5 ], }% d, O
谢过张清莲老人,我们继续前行,来到靠近山跟的村子南边缘,门牌是“汉源镇马家河村6—1号”,这就是汉江源头第一户,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第一户人家。
# ^4 s% H3 G, ^3 m9 {' n' o' `8 x
( N2 L; |' b, R3 Q8 ~. v6 ^ 院子里,两个老人在扫地。男的名叫张邦贵,今年71岁;女的叫张俊芳,65岁。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城里打工。两个老人身体健康,自食其力,他们养着6桶蜜蜂,这儿花粉好,每桶可收10斤蜂蜜,每年收入1000多元。他们还喂了13只鸡、5只鸭子,鸡蛋和鸭蛋也能卖不少钱。; E% k9 J7 R. u G
4 g: J: L) }/ A. c& R' j
我问张邦贵老人,知道自己家是汉江源头第一户吗?老人说,知道。这两年,有不少西安人、四川人、湖北人还有北京人来寻找汉江源头,就在他们家吃饭,说是汉江源头第一家的饭菜没有污染,自然生香。完了还买些鸡蛋、腊肉、蜂蜜、柿饼等土特产带走。有的还专门用矿泉水瓶子去河里灌满清水,说是要带回去给亲人品尝。前几天有个80多岁的城里老太太也来了,还住了一晚上,不想走,说这儿空气养人,水土好,舒服。
5 n- `8 a! y6 l/ J p0 [. {
2 p% f! D- o M7 F/ m0 f1 k" ` 那你们搞农家乐呀。有人建议说。. }: C/ x) H% E* R2 F" G6 p
7 `4 q! h5 E$ M( V0 R4 C( L0 O
张邦贵说,朱家河村有30多户农民,130多口人。这几年死了20多个老人,新添的孩子不多,村里人口在减少,并且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全是老弱病残,经营意识不强。
6 c/ o' T2 d% Z. p$ ~" ]3 b+ i' ?4 L3 p% a. o3 { @
老人说的是实话,但我觉得,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完工,这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势必会引起外界关注,前来探望源头的游人也会越来越多,发展农家乐,应该是很有前景的。到时候,出外的年轻人可以回来经营,外地的商家也可以来此地投资发展。4 h+ T" U" V$ J! }3 j% z
. a0 Z% w- }- J7 M: h
我们请张邦贵老人带路去峡谷中的源头,他爽快答应了。
) I- d; _3 S/ W6 x) }: E
2 t, C6 B8 s7 {% H" A+ |* d9 C0 o ] 出了村子,开始进沟,沿着沟边的茅草小路前行约一公里后,到一面宽阔的白色岩石前,水没了,路断了。张邦贵老人说,水在地下流呢,路有,在坡上的草丛中。于是他带头攀岩,手脚并用,上了70度的陡坡,我们跟着他,在东拐西歪、若隐若现的岩坡小径上找地方下脚,气喘吁吁地爬到崖顶,出了一身汗。我们瘫在地上,老人却轻松无事,还笑着说:你们年轻人缺乏锻炼。' O6 ?4 H! R4 p/ w% }! q) H: Q
. Q' F0 k8 a3 r0 Y4 U3 X5 ^0 P 休息片刻,继续前进。崖顶上的路平坦许多,不久,前方出现了一段几十米长的河谷地,还生长着一片整齐、鲜嫩的松树林子,一阵“叮铃叮铃”的清脆响声从林中传出,正疑惑,但见两头花脸黄牛嚼着草儿转出来。这沟里没有人家,又在崖坡之上,怎么会有牛呢?张邦贵老人说,主人把牛赶上来放在山坡上,就不管了,牛会自己吃草,自己睡觉,过一段时间,主人再把它们牵下山去。这真是一种自然放养,牛们很幸福吧。4 {, y4 u' [6 n+ j% a
4 ?) h+ w2 D, X% g! i4 n
过了林子,踩着溪流上的石头跳跃前行,终于来到一面峭立的岩壁下,再也无法举步了。张邦贵老人说,这就是汉江源头。我们抬头望去,看到几迭细瀑从数十米高的崖顶飞溅而下,岩下是一个积水潭,水质清澈见底,用手掬起一尝,凉爽甘甜,沁入肺腑,清肚洗肠,十分舒服。抬头又看见,潭边岩石上有“汉江源”三个红漆大字。& ?8 Z0 ?. S7 R. j8 Q# s
: w% J7 F8 }6 W8 u0 m) q* } 悬崖顶上不知还有什么?我问。
2 F3 }- m; L6 w' M$ ?& V/ b W6 t# U/ h, {" w# Q2 Z( D4 r* n
张邦贵老人说:上边只有采药人能攀登,我曾跟他们上去过一次,风景很好,站在顶峰能望到山那边,就是四川地界了。
: V! B2 H/ A, n g0 L; C$ m" e5 b6 _& A' r
看到水从哪儿出来的吗?
4 N1 }2 C9 p4 p9 F$ `
! r/ }4 S0 h2 F. g# U# ]4 k( w 从草丛中冒出来的。咱这儿都是树根水。+ V( Z! Z! Y' H y% `( J8 _
, |" z% r8 o( U0 m 至此,我终于明白,汉江的水属于地表水,它在树林中、草丛中、山体中滚动奔流,充满活力,一路吸收了许多生物元素,因此富有营养,不像城里抽上来的地下水,已经沉浸了不少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M# U: j+ R5 E) ^; Y7 n. G
5 n; I/ L( x% j; P( T4 p 汉江水要送到北京去了,你有什么感想?我问老人。老人说:北京人要喝上咱们的水,那好啊!咱这儿的水多得很,好得很,随便喝。, i/ U+ b$ t" \8 p2 Y
5 X* i* t( Q+ m7 m3 ?; Y8 x 听着山区老百姓简单而淳厚的话语,我心中涌起一股崇敬之情。+ k$ j' L2 N+ a: v$ w
7 F- n+ y6 U) g8 y/ n! H/ l (作者陈长吟为散文家、陕西省散文学会会长)! [! X- O W: T7 n/ Q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