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7 17: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2007年在汉江首次发现海鸥后,今年12月8日,鸟类摄影爱好者王平在汉江支流濂水河口,又发现22只高原鸟类——斑头雁在此游荡觅食。这是汉中首次发现斑头雁。6 n) ^1 Y3 u% ?# F1 {
该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及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 F6 K$ B$ F0 K6 r" I
4 u8 d- L8 r; R, r* E, v9 X
相关链接:" k: e2 u6 B! U, z- j
动物名称:斑头雁 BAN TOU YAN
6 z+ H8 q* T+ O& t 科:鸭科
* y4 U. U& }7 K# O& w 拉丁名: Anser indicus
, W- a Z, J6 E* R( o 英文名: Bar-headed Goose
/ a* D: w+ c, @& T f. q) y 繁殖于中亚地区、克什米尔、蒙古、中国青海、西藏、新疆西部的湖泊,在中国东部的呼伦贝尔也有本物种繁殖,越冬于印度和缅甸北部、中国的西南部高原地区如云南、贵州和陕西南部等地。在汉中首次发现。本物种的主要食物是禾本科和莎草科的青草和豆科植物的种子,偶尔也取食一些软体动物,他们结群在草地上取食的时候一路走一路吃一路排便,有如剪草机,对调节生态起到一定的作用。# e" v3 y* K- x. ?# ]
斑头雁两性相似,但雌鸟略小。雄雁体重2300~3000g,雌雁体重1600~2700g;雄雁体长700~850mm;雌雁体长625~735mm;雄雁翼展440~480mm,雌雁翼展398~440mm。成鸟头顶污白色,具棕黄色羽缘,尤其在眼先、额和颊部较深。头顶后部有二道黑色横斑,前一道在头顶稍后,较长,延伸至两眼,呈马蹄铁形状;后一道位于枕部,较短。头部白色向下延伸,在颈的两侧各形成一道白色纵纹;后颈暗褐色。背部淡灰褐色,羽端缀有棕色,形成鳞状斑;翅覆羽灰色,外侧初级飞羽灰色,先端黑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腰及尾上覆羽白色,尾灰褐色,具白色端斑。
# _4 T0 |; x" s$ ^4 A4 \ 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喜咸水湖,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越冬在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地。性喜集群,繁殖期、越冬期和迁徙季节,均成群活动。刚迁到繁殖地时,多呈小群栖息于湖滨草滩上,或游泳于已经解冻的浅水中。性机警,见人进入即高声鸣叫,并立即行走到离入侵者较远的地方,常与人保持150~200m的距离,如人再逼近,则成群飞向湖中或湖中未融化的冰块上。; v" y( j {, d% I% n- v6 G; E
3月中旬开始从中国南部越冬地迁往北部和西北部繁殖地,到达繁殖地的时间最早在3月末至4月初,最迟在4月中下旬。迁徙时多呈小群,通常20~30只排成‘人’字形或‘V’字形迁飞,边飞边鸣,鸣声高而洪亮,声音似‘hang-hang’。秋季南迁在9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中下旬。迁徙多在晚上进行,白天休息和觅食。2 h4 ` d/ V& g) t& _. ~
(王宴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