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编者按:随着西汉高速、十天高速、宝巴高速和军民合用柳林机场的相继开通,汉中正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而西汉蓉高铁的即将开通,又将使汉中和外界形成更加纵深的融合。当高铁时代到来的时候,汉中人的心灵世界会有怎样的波澜?记者专访历史文化名人、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梁中效,为您解码。
B$ M, k* C* w; O
高铁时代汉中人的情怀
+ Q8 e, i8 i$ z+ ^3 ?
(梁中效先生)
& j8 z% D; T% k# A5 U 纵览二千余年汉中文化的壮美历程,不难发现流淌在汉中人血脉中的两种情怀,即栈道精神与盆地意识。而汉中人的这种情怀与交通的畅达或封闭有直接关系,当高铁时代到来的时候,汉中人的心灵世界会有怎样的波澜呢?7 }6 K5 `. r- J( W+ r; R9 ]7 e
百折不挠 栈道精神/ o1 _; Z8 f3 s$ R" s
千里栈道与千里汉江在汉中盆地交汇,形成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汉中文化大十字。汉中盆地界于关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之间,三大盆地通过千里栈道连接起来,共同缔造了世界文明史上光华灿烂、影响深远的“天府之国”。正如已故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所言:“汉水上游是古代盛地,因为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汉中城附近,从这里有道路通往渭河流域、北面的关中地区和西面的四川地区。因此,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上,汉水流域是长江流域﹙我们将称之为中东部经济区﹚和长述几个地区之间的著名通道。”, ` A* X& G/ h
古代以汉中为中继站连接长安与成都的山间通道以栈道为主,即所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因此汉中是闻名于世的“栈道之乡”。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说:“栈道虽称在川,今实在陕。盖汉中旧隶蜀故。”“今之栈道非昔也,联舆并马,足当通衢。”秦巴栈道是以汉中为核心的开放性交通道路体系,秦岭山地上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巴山中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及汉水东西通道,如同飘荡在秦巴山地中的八条彩绸系在汉中盆地这块碧绿的宝石之上。
) Z+ ?, Q" V% U; I 秦蜀千里栈道是中华西部文明的轴心地带,是可以与大运河、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开拓进取,建功立业,冲出秦巴,走向全国的栈道精神,是自先秦以来逐渐形成的汉中文脉的主流与文化的脊梁,是儒家思想积极入世、刚健有为的外在体现和气质内化,是汉中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刘邦与“汉初三杰”,重用人才,励兵秣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栈道精神的体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凿空万里,开拓丝路,也是栈道精神的张扬;李固的“清白之节,忠贞之操”,正道直行,“北斗喉舌”,也是栈道精神的诠释;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秦岭悲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对栈道精神的升华!唐宋以降,汉中志士仁人,为了社稷江山,为了民族崛起,为了共和国的建立,甘愿浴血奋斗,前赴后继,更是对栈道精神的发扬光大!
' A0 h8 H9 @, o6 M: y( K# U# U5 {& Z% [( Q) ~ 宁静致远 盆地意识
/ G8 W* X1 V; Z( Z0 A 汉中盆地自先秦以来就以鱼米之乡的形象名闻天下;汉初修造了“山河堰”之后,汉中盆地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唐宋之后汉中盆地更为发达,北宋的兴元府成为全国四大商州中心之一。宋代吴泳《汉中行》:“汉中在昔称梁州,地腴壤活人烟稠。稻畦连陂翠相属,花树绕屋香不收。年年二月春风尾,户户浇花压醪子。长裙阔袖低盖头,首饰金翘竞奢侈。”宋朝黄裳《汉中行》:“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蒙蒙。黄云连天夏麦熟,水稻漠漠吹秋风。七月八月摆稏红,一家往往收千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优越自然环境,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发达农业基础,使汉中人自先秦以来就有着一种享受生活、淡泊宁静的道家情调,中华道教的主源——“五斗米道”,产生发展于汉中决非历史的偶然。( w) N" y. T5 O' x4 h
高铁时代汉中人的情怀
/ |+ I" n* f5 z* Z; U0 f
儒道互补 汉中精神
; {+ _4 {$ K4 l; X: L J6 J* e P 汉唐间的汉中文脉,是栈道精神胜于盆地意识;宋代以后的汉中文化,是盆地意识浓于栈道精神。汉唐之间尽管汉中的道家、道教文化并不亚于儒家、儒学文化,但建功立业、开拓进取是文化的主流。汉初的张良、萧何、曹参就有道家的倾向,西汉第一任汉中太守田叔,学“黄老术于乐钜公”,西汉末年谷口郑子真“玄静守道,履至德之行”,城固杨王孙“治黄老,家累千金,厚自奉养”,唐公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东汉樊志张“隐身不仕”,卫衡“三征不应”,张鲁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有过者“加施静室”等等,这一切都反映了浓郁的道家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诸葛亮在汉中八年,儒道互补治世,写就了千名篇《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此之后,在东亚文化圈中,许多人将“宁静致远”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q O$ y$ u0 t; _, K
韩国总统朴槿惠就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人生的格言。南北朝时期范柏年的“文川、武乡与廉泉、让﹙逊﹚水”之对,展示了汉中人“宁静致远” 的智慧,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大智慧。但自南北朝开始,每当社会动荡和灾荒漫延时期,汉中以其世外桃源的形象吸引着南北各地的移民,同时随着五斗米道的影响,汉中人日趋“宁静”,而远离了“致远”,建功立业的追求被过小日子的享受所取代。“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好祀鬼神,尤多忌讳,崇重道教,犹有张鲁之遗风焉。”发展到宋明时期,汉中“读书无效,便不从学”的社会心理滋生,出现“寥然一方,遂绝文采”的文化沙漠化现象,安土重迁,小富即安,追求物质享受,缺乏功业志向的盆地意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 a/ V' a5 ~6 |
高铁时代汉中人的情怀
1 ]+ _: ]3 ?2 M+ Z$ z* c 高铁时代 汉中情怀 j, l3 ~6 h/ O8 v0 t
蜀道大开通,汉中大发展。随着汉中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飞机场的相继建成,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局面将成为历史。特别是西汉蓉高铁和汉巴渝高铁全都开通之后,汉中将融入被高铁织就的网状经济大通道之中,成为大西北、大西南与华中大地之间的交通枢纽,成为西安、成都、重庆三大都市群为支点的“西三角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成为三大都市之间的休闲中心与养生胜地,成为陇海经济带上兰州、西安、郑州与长江经济带上成都、重庆、武汉南北六大都市群之间的生态高地和美丽绿岛。外面的世界好精彩,汉中人的心情很忐忑,盆地意识将有助于汉中人建设美丽汉中、休闲汉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拥抱之下,打开山门的汉中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但机遇大于挑战,“21世纪是生态与文化赋权的世纪”,美丽秦巴宝地与两汉三国文化浑然一体的汉中,将会再次由边缘走向中心,以张骞为代表的栈道精神将有利于汉中人重振雄风,挺起西部大开发的脊梁,携手丝路明珠——西安、成都走向全国和世界!汉中人在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梦回汉唐,超越汉唐,再创辉煌!+ ^9 }4 V# w6 p- m9 p) L
, c/ v5 M- z# z+ F' f8 [9 x2 V4 @% p& y) M 作者简介: 梁中效,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年50岁,陕西武功人。大学本科,历史学学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现任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担任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三国文化、中国历史地理、唐宋史专题研究、中国西部是等课程的授课工作,同时担任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导师;已完成《汉中安康自然环境变迁》的课题研究(1996年7月批准)、《陕南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研究(2000年 12月批准)。正在主编汉文化系列丛书、参与陕西省教育厅2008年批准立项的专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8JZ04)课题组。(作者:赤土岭@梁中效)
: F8 o/ Y! E9 D
m& Z. S8 f) 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