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经常看到书上有汉中八景的介绍,但实际上和我年纪差不多的70后,甚至更大年纪的汉中人,也只是听说过,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后人的不肖,大多已 经不见旧时的踪影,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书籍的记载之中,有诗云:
9 _- Y1 n! B9 w; d6 `7 W/ ^! f% {1 Y' R$ {% u( j
天台夜雨今又见,汉山樵歌余音绕。" T, H1 `. ~& u( V5 w
龙江晓渡无处寻,夜影神碑谁知晓?
& o8 v/ ^! ]( A9 l$ y东塔西影成往事,圣水古桂没有了。
% T j& K( E1 ?8 l6 L草塘烟雾已散尽,石燕一飞冲天高。
. E U+ Y9 y$ _. K# Y7 f# X; m# i3 V* i( h' @$ ~/ Y
根据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对“汉中八景”的历史和现状,摘抄如下:
m3 N( k- ~# K* n* O9 b2 A+ b, w- M% C# k4 \/ c+ {# c1 X0 g
(一)天台夜雨
3 _' [7 ?: I: P
天台夜雨
; s: n# e' d, [( G2 {0 ]! h
天台山位于汉中城北,距县城约70华里,是汉中盆地周围群山的高峰。山径小道曲折环,石台阶梯层层而上。峰顶鸟瞰江河如带,群山如丘,云似耳旁过,故有“南天门”之设。山间泉水清沏绕,奇峰怪石,天着画意,风景非常优美。明、清诗人有的感概不已,清朝严如“游天台山”诗云:“苍苍石困立嵯峨,险道新盘山旧阿,地狭寺随峰势转,僧归身带野云多,金铺画暗门常闭,画壁年深彩渐磨。
; x+ V: \8 ~! ?7 E天台山因其高耸巍峨,易积云雾,气候多变,忽晴忽雨,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每当夜里温度下降,云雾凝结成雨,因而有人把此自然现象又以神话色彩宣染为“天台夜雨”。
5 \9 s, ]$ Y$ W- k
) ~# h. ] u' P/ Y- o( ~7 i (二)汉山樵歌' F9 z0 x- w4 C3 e! d
汉山樵歌
$ [0 L9 }" X* a. e; J 汉山在汉江南岸偏西方向,距汉中城约四十五华里。山径曲折,石级相连。山前村镇“歇马店”,相传刘邦驻军汉中时,曾于该处下马歇息,遂以“歇马”为名。山上有马鞍峰、青山沟、黄草坪、牛卵寨等地,岗峦四布,沟谷纵横,梯田重叠,竹树丛生,风光秀丽,景色如画。山后有黄龙、黑龙二泉,细水长流,便于灌溉,为山地重要水源。
1 ^6 ~/ i% m5 O' R 汉山附近的农民,每于农闲时成群结队上山打柴,一面辛勤劳动,一面高声唱歌,一唱一和,一问一答,叫作“对山歌”。汉山的秀丽风光和樵夫的嘹亮歌声,回荡山谷,随风飘逸可达数里。协调地组成一幅自然美景,这就是为“诗人”们赞美的“汉山樵歌”。现在早已没有砍柴的樵夫,汉山樵歌也只会出现在舞台上了.9 C2 S: e* } K7 g- W
但是,旧社会里贫苦农民的生活,并不像“诗人”想象的那样美好,下面抄录民歌,说明“汉山樵歌”的真实内容:: @" k* z! }" u/ L0 i& q$ W
0 ~( ?( c( {" H3 H, ?一担干柴双肩挑, 双肩挑起一担柴,( e/ u8 Y* r8 e
砍柴人儿没柴烧, 急风暴雨天上来。! Z" o) t4 D0 ~- q+ X- O
地主高楼摆酒筵, 吹得高楼成平地,
# }9 e* j$ x& V' v( t$ Q樵夫坡前割野划! 下得满坡红花开。% M# P2 {: \8 q6 |+ f. Z4 `* [0 P
( I4 i9 r4 w2 q, ~8 \
(三)龙江晓渡 M& D# S9 x( l+ ` }" L7 A
龙江晓渡
+ @' q1 q$ ~4 @! n1 b) L& J' ~ 褒河下游,古名黑龙江。褒水从龙江铺与长寨街之间横穿而过,南流约五华里,在柏乡街与汉水汇合。+ H% Z2 \6 d0 m- t) {
龙江铺与长寨街之间的褒河古渡,又名龙江渡。渡口两岸,泥沙淤积,形成大片沙洲。芦苇遍钸,杂树丛生。晚秋季节,枫叶红,芦花放,飞雁成行,一派江南芦荡风光。5 K4 q9 S4 P4 C/ }3 R, P
每值破晓,天边朝霞辉映,江上簿雾弥朦,满载行人的渡船迂回在鳞鳞细浪的江面上,与周围沉浸在晨光照射之下的景物互相印衬,组成一幅“龙江晓渡”的美丽画图。现在也没有了.' w; ?* [6 X: C- O8 V3 J: w+ U
Z( J, Z) W/ Q; N6 w/ t% y, h! c
(四)梁山石燕7 s4 i' V6 q' \% I
梁山石燕
$ ^5 c2 W- h- r9 ^ v6 s0 A 梁山距汉中城西约三十华里,系海底沉积岩经地壳运动形成的山峰,岩层结构,交为完整的保存了地壳变化的情况,为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标本。
9 q- B* j, K; T: c石燕是古代海底动物腕足类的化石。它和泥沙同时沉积海底,受海水压力变为沉积岩。后经地壳变化,海底上升,成为陆地,陆地表面皱揩,成为山脉。山石风化,又变为泥沙,动物化石和周围泥沙分离,露出地面。人们常见的石燕,就是这类化石的一种。梁山当地人有部分收藏,基本没有了.
- W* t, @! T, B/ ^: g
3 B6 {3 \8 A# _" m* G+ W+ l) E (五)圣水古桂
; T/ j9 O( M% c* Y
圣水古桂
6 H2 W% y0 P8 {$ ~7 p, u
从汉中城东南郊一带隔江南望:群峰竟秀,汉水奔流,岗峦起伏,林木郁葱。“圣水古桂”即指分布在这岗峦之上圣水寺内的和寺后的五处泉水和一株桂树。* k4 v& U* r& e7 K; s) H7 l
圣水寺距汉中城约二十华里,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背倚群山,面对江水,岗上青松翠绿,寺前古柏参天,山花遍地,嫩草如苗,风光明秀,为汉中著名的风景名胜。4 Q# L* {* y, c( G) a9 \5 P
泉水分青龙、黄龙、赤龙、白龙、黑龙五泉。赤龙泉在寺内,白龙泉在寺左,其它三泉在寺后山坡上。各泉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石块分别砌作泉口,因而泉水也仿佛分作五色。由于地下“蓄水层”的自然变化,除白龙泉尚涌水外,其它四泉,久以枯干。% p8 z9 d2 q- \2 J w- D
桂树在寺内中庭,粗约三围,左侧枝杆斜横,枝叶茂密,秋季花开,多作五瓣,相传为汉代种值,故又称汉桂,桂树学名木犀,属木犀科亚乔木植物。多产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在温带者,如生活条件无大变动时,树龄可达一千年左右,树茎虽显粗老,但花仍芳香浓烈。这件桂树,大约系明代建庙前后种植,距今约五百余年。% `+ |$ \1 l) B
+ Y& c' _" J* k$ S$ ~$ b$ L; H! a (六)东塔西影
1 n& G% `/ D0 S( e: ^% l4 g# h
东塔西影
5 \3 c- z4 i" @+ A, E8 P% [
东塔在汉中城外东关净明寺内,是一座十一级的方形砖塔,大约建于唐代早期。城内东南隅古东湖,相传为刘邦驻军汉中时的饮马处,故又名饮马池。东塔与东湖之间,相距约五百公尺。“东塔西影”即指东塔塔影投入东湖水面的景象。$ R. @" H* _) |0 g( B
每逢晴天一碧的白昼,或值浩月当空的夜晚,东塔塔影倒映于碧波荡漾的东湖湖水之中,塔身的层次和塔上的装饰都清晰可见,历历在目,和湖水周围的古树垂杨,城垛台阁以及它们映入湖中的倒影互相辉印,景色奇特,风光瑰丽。
4 @# t( W1 ]" w8 d4 c) u; N: J清代初年,汉中城关人烟稀少,房屋低矮,东湖周围附近,尤为空旷荒凉,塔湖之间尚无高大建筑,“东塔西影”为人们所见。后来增修房屋,塔影为建筑物所遮,因而,这一景色逐成为人们传说中的历史陈迹。此塔现在尚存饮马池小吃城对面& I7 O* Y- z! w7 \3 P& N
9 O: ]% O* d; k$ r( i1 f! }
(七)草塘烟雾
- \& t, L+ t& Y$ Q* F' r" \( a
1 [. ~2 |' y% Z1 c. M" O" ` 汉中城南门内迤东一带,早年以前,甚为荒辟。该处旧有积水一池,面积约五六亩。街巷雨水,积注池内,终年不沽。池岸宽阔。细草如茵,故名草塘。草塘周围,古柳环绕,翠竹丛生,红蓼花开。白鹅游泳。在人口密集的古城里,别具一种江南山村的风光。
, ~; D: A: n9 c3 o @草塘南岸右侧,旧有草塘寺。《南郑县志》转引寺内碑刻记载:“建自何时,世远无考”。寺内殿阁高敝,结构工巧,是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凝结成的古建筑。4 [% \# n" |$ r* M) u5 b
每于清晨薄暮,附近人家,炊烟袅袅;池中水面,雾气蒙蒙,微风轻佛,飘散于竹柳枝头,殿阁屋顶,花草丛里,绿水池上。远望草塘景物,如在轻烟簿雾之中,这就是“草塘烟雾”的历史景象。
u5 Y' b5 L' G4 ], K+ q. O+ Y" y) A. z T. [: y: _
(八)夜影神碑
4 n6 _2 \0 B+ e; H- p2 ^
夜影神碑
. s. L, z A/ D4 l8 a/ }7 d5 p
汉中城南郊区,今天,是一片四季长青的菜地。但在数十年前,却是一块终年冷落的荒土。尤其是拜将台周围,野草丛生,逢蒿没顶,狐兔出没,荒坟累累,景象甚为荒凉。
9 i. L5 F% F+ O1 Y7 S 现立于拜将台前的土红色石碑,系凿取梁山沉积岩刻制而成,碑上魄班点。这块碑石,或因含动物化石而生磷,或因受磷矿石的影响含有一定的磷原素,所以曾于黑夜中闪闪发光,遂引以为奇,名为“夜影神碑.此碑尚在拜将坛中,不过已经不发光了。
* F0 n1 {: x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