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中国的春节习俗是多种多样的。不光在衣着、住房上有着讲究,连吃的食物都有许多寓意。相传年兽害怕红色,怕火光和爆炸声,而且只有在大年初一才出没,所以到了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贴春联、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等活动和习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学习研究一下年的民俗吧!
0 {' y: D) W- Q% M$ W. ^4 Z, ?" E: t2 T. D6 z# I
腊月二十九祭祖(上供请祖)
n- L3 A1 P% P6 S, Y: M0 t% P
1 w3 G; a' N; C. x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7 }. |% C- f- s/ m/ S$ Z9 v8 c! N9 K# `) W; N/ P% m
小除夕( a4 W, D, {5 P/ n+ H& ~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T u" J6 u' p; m2 ^+ L! ~7 d% R
8 U9 r6 I2 D; |. r3 i, x1 [
腊月三十(除夕)
6 _# f Y- M; T
3 m; w' b- t) i- M8 ^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7 u9 D0 @1 `. t: A' V- \1 G
% `6 Q, {6 j0 I- h) l( L1 B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8 i( c3 S' v: z# ]' S
7 U+ L# y% ?( A+ j6 ]- g 贴门神 i9 F$ j% C) ~7 L0 H9 m+ ^" N
j) n# T% `" j; q3 R/ V. h- G6 c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X# u+ ?1 ^' _. y$ I$ n
: T% F0 H( o0 B- z: V- A 贴春联
# x8 p( W0 |: ?) f: K' w, {3 c, P* |5 B9 S1 ?! K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
$ S; A* n6 W, U) r
" N: {- @) Z" Y- }, ]' C! P& j 贴年画
! M, l( p! D* b( F9 J( h' {" k+ f+ i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i' M. v! L l
0 d: Q6 I5 u( O
守岁* I6 }2 K+ _ P4 f6 g
5 y6 f2 [- f" ], ?# m- ~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0 q: `+ m% \4 E- u( \% p' E
! f% j7 ]! P& J% y4 X2 N# v
关于春节的陕西民谣:
2 I: x8 y, v& ^( `- s8 K! K1 o2 e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3 H/ q) g- H5 L/ b6 x% g; S7 o, F4 h& B0 Y' ]/ N/ j'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