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295|回复: 3

[汉中游记] 南郑县福成镇白玉乡古遗址探密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4-10-18 11: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米仓山亦称大巴山、小巴山,故路又有大巴路、小巴路之名。但一般通称米仓道。《读史方舆纪要》记:“自南郑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
9 \/ G/ C, m' v0 I
) [9 t. A+ Z( q8 y7 Y' a6 ]) m  ?        一条或走山沟,或走峡口,或走溪流,或走悬崖山头,南达重庆成都,北通西安汉中,用脚步丈量和踩踏出来的羊肠道,那就是米仓古道。
! F8 [" n9 G' @$ @“马帮走不完米仓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弯弯。踏溪水跳石磴,上天梯过云栈,摇晃晃的是二架子,悬吊吊的是心尖尖。难、难、难,路难行,行路难……”
  
7 K; R& W& f" T: a- R- j          ) k+ q. l3 ~1 r3 L" z
        ---------题记

4 b* Z8 e! g$ s% v/ N; k/ q: ]" M, r5 i6 `, E
        南郑县福成镇白玉地区是米仓道北端呈“Y”字形的第三条古道,沿碑坝后河而下,南可达四川通江达县,北经白玉店子坪、街坊坪、大小坪河经广家店西河达汉中,这是唐宋时期沿子午道或傥骆道经汉中去东川的道路。南宋时,川东夔州路支援汉中的军需物资,多经由此路运给张浚指挥的抗金军队。白玉就在这米仓山的边缘地带,东接米仓山主峰上黑山【佛头崖】与西乡县相邻,南与福成镇川陕支脉链接,西北就是绵延千里的米仓山罄坪山脉与碑坝、西河、广家店林海相望。总林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就在这边远闭塞的似世外桃源的小镇子,许多遗留的古遗址,不得不让人们去猜想探究。
: B9 O5 R' ~  |5 K* A
6 ?6 \" N! s2 t         炼铁厂的辉煌与沉浮
2 {; X5 U) n$ t# N7 i5 f: w5 \) g8 ^
        白玉地区的大厂湾,恐怕在南郑地图上难以找到他的地名标注,那是一个白玉人记忆难忘的地方,它在今白玉街西北方10公里的原始森林里。这里植被茂密遮天蔽日,荒凉无比,可是,有谁知道这里在昔日却是一座规模巨大的炼铁工厂。2009年,我们在这一地区做矿产资源勘探,意外发现了高炉残骸、碳场、运道、采矿场的古炼铁厂遗址。通过走访,一座明清时期的炼铁厂渐渐浮出视线。。。。。。3 Q" ~2 `5 G% [9 s% B
' H* J0 L8 b  U3 ?9 [  c
        早在元末明初,地处米仓山边缘的白玉【御】地区,还是茫茫林海,人烟稀少,居民多以土著客家人居住为多,也就是巴人,这里属四川省布政司保宁府通江管辖。通江,商周春秋属巴国,秦属巴郡,西汉为巴郡宕渠县地,东汉为巴郡宣汉、汉昌二县地,唐天宝元年(742)八月,更壁州为始宁郡,更诺水县为通江县,宋乾德四年(966)省东巴县入通江县,五年省广纳县入通江县。熙宁五年(1072)废壁州,省符阳、白石二县入通江县,属利州路巴州。宋末分通江县为上通江、下通江二县,皆属利州路巴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上、下通江县入曾口县。至正四年(1344)复置通江县,属巴州,明因之。清属保宁府,民国前期属嘉陵道。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时期,废通江县而置赤北、赤江、红江三县和苦草坝、洪口两特别区,并于通江城置川陕省。民国24年(1935)春复置通江县,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建国后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自唐宋至元,虽多历战乱,位于川陕相交的巴山支脉和米仓山地区,经济繁荣土家人客家人在这片森林茂密的地区生活,但生产力相对落后,从夔州府至保宁府到达川陕的汉中府,就开劈有官道和商道,社会相对稳定。在明朝后期,随着战乱的频发川陕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潮。那是周边各省人口加剧增长,大批的地主兼并土地,人们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从湖南、湖北、山西大批的作坊业主和农民纷纷进入还是“老林”的秦巴山区,垦殖谋生。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陕西的凤县、略阳、留坝,四川川北的保宁府通江一带的冶铁工场,西乡、定远(镇巴)一带的造纸作坊,以及佛坪一带的木材工场,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9 W7 h! Q# o" J3 _2 `( k) j

福成镇白玉乡古遗址

福成镇白玉乡古遗址

; E4 ]9 Q2 t/ X( e, o古代炼铁

& Z4 E1 @* ?8 h$ r5 G( T' t- i
6 z$ d9 y8 f( w* _; E- p; z( ]         白玉地区的大厂湾铁厂,大约于元末明初的第一次湖广移民始建,在清康熙1669年至1800年,湖广填四川时,再次达到高潮。这些湖广移民,卖掉家产向秦巴山区大规模迁徙。在这些移民中,不乏有造纸,冶铁、木工、石工、建筑工、等拥有先进技术的人才。从现存的诸多川陕家谱中有明显的记载。他们为市场而生产,内部分工十分细化。主持者拥有巨额资金和特殊设备,雇佣大批外来人口作为劳动力。这些作坊主在后来的发展壮大中,演变成了大资本企业家。这种经济在汉中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通过细致的走访和查阅有关史料,清晰了大厂湾铁厂的生产状况。这些湖广移民先民,首先掌握了找矿勘探的技术,由于铁矿的形成与地质变迁火山喷发有关,大多数铁矿都在半山腰或山脊的边缘,凸出地表,称之为“露头”,这是找到矿点的唯一线索。铁矿品种繁多,在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镜铁矿、菱铁矿中,他们从古代先民哪里传承的技术,首选褐铁矿和赤铁矿,熔点低,易冶炼。由于褐铁矿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和三氧化二铁易氧化,地表“露头”呈铁红色,容易找寻,而且矿体大部裸露,易开采,适合小型规模掘采。
/ [9 i0 N5 W7 ?" z" b2 p$ E/ T) P/ v# F/ ]0 F/ @
1 ?6 j7 I4 T" ?& j, M2 [( D4 d  H7 d
        大厂湾铁厂从遗址看,相当具规模。残存有冶铁的高炉炉座5座。据当地人讲,高炉底座的出铁水口的耐火石料,重达千斤,是从四川铁溪开采运来。查询有关资料,那个时代的高炉有一丈七八尺高。这里俨然就是一座大工厂,场主管理严谨,分工明细,有找矿的勘探组,以“露头”为线索,重点找褐铁矿和赤铁矿,发现矿点矿带后,开始大规模开挖探槽和深井。采矿组根据探矿的指示,以露天开采和凿洞开采进行。坚硬的矿石,人们凭借着简陋的工具,采用火烧水浇的办法进行岩石破碎掘进,以采到高品位的矿石。从矿山到炼铁厂都有一段距离,除人力肩挑背扛外,还建有畜力车道,甚至滑道。矿石的加工都是众多的人力进行破碎。炼铁所需的燃料基本就地解决。在这里,很难找到煤炭,人们就大规模的砍伐原始森林,烧制成木炭以作燃料。他们多装备“溜子”(滑道)与“天车”(启用木材的绞盘),用畜力和人力来驱动。伐木、造材、溜木流放木排等工序都相当的专业化。产品除原木木炭外还有板材和木柴。
2 U% u6 N4 Z5 Q. Z% L! R3 l) e. @
! P5 @- m7 ^- ]' I, M        据史料记载,乾隆、嘉庆年间,佛坪一带山中有“大小木厢数百十处”,其中规模最大的木材作坊用人多达三五千,较小的也有数以百计。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探矿找矿、采矿、运矿、碎矿、伐木烧炭、装炉、冶炼、出生铁都分工细致,成流水线作业。民间野吏记载,“炉高一丈七八,觅得大树镂空,制风箱,八至十人轮流拽拉,日夜不停。”大厂雇佣劳力二三千,小厂也有七八百。史料记载:留坝一带的铁厂规模也很可观,其产量在嘉庆、道光年间每年达300余万斤。嘉庆年间西乡境内的纸厂有20余所,定远厅(镇巴)的纸厂超过百家。由于这些铁厂的存在,留坝的市镇一度非常繁荣,当时号称“小汉中”。+ s$ j. L3 _6 v# }

福成镇白玉乡古遗址

福成镇白玉乡古遗址

$ |- A+ M% m, g- X8 Z        这些高炉冶炼的第一道产品就是生铁,纯度不高,杂质含量大。由于当时没有掌握转炉的炼钢技术,沿用的古代传下来的“滴碎法”进行炼钢。这些产品出厂后就被许多小型的加工厂买走,被加工成铁锅、农具,炊具,以至于兵器火炮。衍生了众多的手工业作坊,经济繁荣,交易红火,商贾来往于米仓古道,产品行销川陕等地。
& a/ q# f# o: W/ ^5 \, D( z$ m( w! j& ^! ?- }
        这些工厂大都以营利为目的的投资者主持,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因此在明清中叶,秦巴地区的木材加工、冶铁、造纸等业十分兴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6 j7 j" o/ s6 m$ j; l% n) O/ A1 S$ }( W1 @* s$ N
        湖广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与当地的土家人客家人大融合,繁荣了秦巴地区经济,带动了当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今天在白玉地区的大厂湾炼铁厂遗址探寻,昔日的高炉、矿石采场、运道遗迹犹存。古人的先进技术在19世纪的50年代,大跃进大炼钢铁时,依然焕发着青春的光彩,人们无一不是按照先民的技术,以至于白玉地区发现丰富的铁矿资源,白玉----就成了汉中地区大炼钢铁的主要基地之一。在今天南郑汉中许多健在的老人,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挑着行李,徒步翻越天池梁,在昔日前人们播汗撒泪的土地上,为新中国的钢铁事业,梦断秦巴,篇章恢宏,永远留在了米仓山的记忆里。
0 Z) N: r1 S8 Z. S4 }; K4 b
  q# P+ u. c4 J( m        从这些古遗址考证来看,沿今天川陕【巴中通江至陕西南郑】腹地探寻,福成镇白玉地区,明清时期,人口众多,钢铁厂、造纸厂、采石场、大批的铁器加工作坊,遍布各地,在这条东米仓古道上,演绎着辉煌的历史。白玉街弥陀寺的香火远播,店子坪客栈生意的兴隆;街坊坪十里长街的店铺林立,白玉半山坡“建文坟、臣子墓”精美的石雕石刻,乃至于遍布在白玉河崇山峻岭中的明清坟茔墓碑;那些药王庙、山王庙、观音庙都随清朝的衰败,战乱、灾害、匪患、瘟疫、积淀在米仓山肥沃的腐殖土里,孕育了秦巴山区伟大的历史文明。6 O+ n7 \/ }) X4 p4 w" ]

0 m/ o: V+ Z, w% e& o) }+ j" }4 J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1: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纸厂觅踪记: j. \. Y/ W$ E" x

- F9 w! N: \! ~8 d, C        在白玉地区,人们对红椿坝的黄柏厂并不陌生,狭意的理解是出产中药黄柏的地方。山里人在春夏之际来到这里采集数不清的野生竹笋,用开水煮后晾干,就是闻名遐迩的贵重山野菜---干竹笋了。待这些竹笋生长到冬季,人们又来到这里,采伐这些能解决温饱的木竹资源,将它们送出大山,服务于市场。这里并不出产中药黄柏,倒是那满山遍野的木竹林海,会让你心生敬畏,思念、感激之情。黄柏厂,这个隐藏在米仓山深处竹海里的一个上不了史书记载的地儿,蹒跚的在21世纪的今天向我们诉说那些辉煌和沧桑。
) U+ ?4 U. y/ o) }0 v) k
; K+ ?" s1 l, o0 s) f( ?+ t0 V2 t( u        怀着对白玉地区历史遗迹的探寻兴趣,我很早就听说这里有一个古代一直开办到解放后50年代的造纸厂。是否还能找见纸厂的模样?传说中那需要60个人耗时3个月从定远厅【镇巴】沿山间小路运来重达三吨,口径5米,厚度10公分的3口大铁锅,是否还在?这就是一个必须要探寻的奇迹,2014年5月的一天,我背上行囊走进了黄柏厂这块渺无人烟的地方。沿红椿坝向西北方向的山间小道艰难的攀援3小时,终于走进了木竹遍山的黄柏厂旧址。除了野猪在竹林里避雨和产崽临时建造的窝包外,还不时发现黑熊刚留下的足印,让人颤粟、恐惧。这里没有了造纸厂的影子,也找不见3口大铁锅的踪迹。
' Q& j' Q6 _- e2 O2 q
4 o9 ~, {$ N- k. F         在寻觅中,逐渐发现了模糊的灶台,和许多人工堆砌的石墙,在一块长满竹子的平地上,发现了几块大铁锅的破损残片。在一坡边,发现了众多的石臼,这就是纸厂的旧址无凝。惆怅的回来后,一直为一无所获而懊恼。近日,在白玉街偶尔与现年80多岁的尹达贤老人攀谈起纸厂的事,原来,老人解放前后就在这纸厂做过工,让我再次好奇的走进了这个规模巨大的古代造纸厂。5 ?" m2 ^* e2 I! X

南郑县福成镇白玉乡古遗址

南郑县福成镇白玉乡古遗址
* F6 E6 w8 R. ~5 q: l, U
        没有史书和任何文字的记载,纸厂是谁创办,开办于啥年代呢?,在接下来走访中,几位做过工的,曾在纸厂当过师傅的老人回忆,似乎还是与湖广填四川,明清两代的秦巴移民联系起来。最早是一位姓黄的人创办,随着湖广移民的大量迁入,以镇巴为中心,以竹子为原料大规模的造纸业发展起来,红椿坝的黄柏厂在米仓山东部,有近几千亩的木竹资源,也是造纸的理想之地。这里紧临西乡,镇巴, 在清嘉庆年间西乡境内的纸厂有20余所,定远厅(镇巴)的纸厂超过百家。这里建有纸厂就不足为奇了。红椿坝的李如江老人解放前后就在这家纸厂当舀纸师傅。
' W1 z: Y! J( e% i& J! D' e
# I# g- o- j& S! j$ n9 |: q        自从我国汉代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中国古人于是就扔掉笨重的竹简,使用这轻便,廉价,快捷的纸张。那时纸还是皇庭贵族的奢侈之物,麻质纤维做成的纸就成了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后来,人们用树皮,草杆造纸,到使用木材、竹子为原料,纸走进了千家万户寻常百姓的生活,造纸技术也相当成熟。明清时期,湖广移民多带来先进的工业技术,从事造纸业的大多集聚镇巴,向西乡,四川辐射,这里的毛竹【又称木竹】质地坚硬,竹子本身韧性好,竹纤维造纸品质非同一般。这里大量出产上品的宣纸、书写用纸,草纸【烧纸】。据老人们讲,那位姓黄的老板就是从镇巴过来开办的纸厂,三口制纸浆的大黄锅也是在镇巴的铁厂铸造。我们在猜想,传说60个人3个月从镇巴沿高山峻岭小道同时运输铁锅,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和壮举。就是这铁锅,造出了宣纸,高品质的竹质黄纸和白纸。竹质黄纸是朝庭的贡品,黄色一直是皇室的象征,这纸厂生意兴隆,闻名千里。
( C' E( d1 T2 I' j+ R) Y
0 j* Z  [( L7 c- \8 S         红椿坝黄柏纸厂,选用春季所生的笋竹,全部砍伐后,去枝叶,打捆运回厂区,斩成小段。厂内建有相当数量的发酵池子,将竹节发酵2至3个月,待竹子表皮青色褪去,捞出,再放入5米的大铁黄锅内,加入生石灰加热10天左右进行漂白熟煮,然后在建有圆形装有石碾的槽内放入竹料,用畜力进行研磨,也有使用水能水车作动力建有磨房,最简单的就是人工用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将磨细的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最后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 }) S+ \5 x) v% X& p' D# K

) Z# D4 \" a! U1 x! ^* u          尹达贤老人当年就是在这里砍竹打青,斩竹扎捆的。李如江老人当年还是这纸厂的大师傅,在竹帘上荡纸,或是用大勺将纸浆舀起均匀的倒在竹帘上俗称“舀纸”。这是一道要紧的工序,没有3至5年的学习是无法胜任的,产品的质量全在这技艺里。所需的人力是相当多的,不分白天黑夜,从不停息。据李如江老人回忆,他是在解放前就进了纸厂当学徒,4年后学的舀纸技术。当时这纸厂,也就几十个人,因为战乱、匪患,土匪王三春从平昌县一路洗劫上来,人们都住进了山洞,人口的减少,劳动力匮乏,市场萧条。他们也就舀点火纸、草纸,少量生产书写用纸。这木竹舀的书写纸,质量上乘,韧性好,是多少读书人毛笔书写的珍爱之物。提到宣纸和黄色贡纸,李老说,他听前任师傅说过,制作相当复杂在清朝后期就失传了。这个纸厂勉强维持到解放,政局稳定后,到1955年亏损散场。" g6 ?9 f: e8 c1 |6 ?" \% G
+ e3 w" q" V/ H1 L. S2 s3 \' L
         我们查阅书籍,始终没有这种贡品木竹造纸的记载,也许是当年业主为了扩大宣传,在众多的造纸厂竞争的环境下,为了生存而肆意编造,或是确已失传了。在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古时以竹子造纸之步骤如下: 1. 斩竹漂塘 2. 煮徨足火3. 舂臼 4. 荡料入帘 5. 覆帘压纸 6. 透火焙干。古人的聪明智慧,后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性的突破不是不可能的,民族文化的遗产终究没能留下来,走进了历史岁月的尘埃中。就跟那纸厂的3口巨型大黄锅的命运一样,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大炼钢铁,白玉这个山沟沟里一下子从汉中几县涌来数万人马土法上马,全民炼铁,在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的大山里很难练出更多的钢铁来,于是有人就上山将这重达10吨的造纸锅砸烂背下山来溶入高炉变成了铁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了最后的奉献。黄柏造纸厂从此灰飞湮灭,沉入了历史的洪流中。
( O$ Z0 B: Q9 `% C- b9 o: |
1 P* T$ X: r& H7 F* T          米仓山地区,从明到清,从民国到建国不知留下了多少迁徙移民的悲壮和惨烈,英勇和坚韧,创造和贡献,那些木工瓦匠,石匠铁匠,端公傩戏无一不有湖广迁徙的背影,那是一个民族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抗争不屈的精神,民族气节和伟大的文明到今天的总结。1 l$ `- P  \0 S2 T# D7 D
' x# x+ u# e6 o$ d" H
          有一天,一位去世前的原纸厂师傅见到我,告诉了我一个关于黄柏厂纸厂的秘密:贡纸的事是真的,那是纸厂创办人黄老板研究出来的,作为朝廷的贡品,纸厂字号原为“黄白纸厂”,后为沾的财气改为“皇白纸厂”,他是湖广人,手艺讲究保密家传传内不传外,后来子孙无后就失传了,他们尊为祖师爷。岁月越走越远,人们几乎就忘记了这位开创者,就衍变为“黄柏纸厂”了。
0 i& ^" j2 V' q+ ~& W6 M' i/ z1 T9 k2 ?3 z% x
           哦,原来这就是尘封的历史,一位老人简单的解读。8 o: J' p, h, V7 O8 h* j4 _( ?
7 o6 ~: x4 R5 y6 i3 t1 y$ u
           张祺尉【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14年10月7日星期二写于南郑福成& b) t2 G2 m0 p+ b
a
0 0
  @ME: 
发表于 2014-10-18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意境,虽为南郑人但真不知有福成这个地方
$ Z$ u- z) E  a+ [
a
0 0
  @ME: 
发表于 2014-10-19 10: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福成是一片有故事的土地
; ^' [; e  d. E( P% T/ @( P8 k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