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在洋县溢水镇刘庄村有这样一户人家:祖孙三代义务照顾国宝“朱鹮”22年,他家门前那棵松树上,已繁殖成活的朱鹮就有40多只。如今,孙子任文明也在洋县朱鹮保护站工作,成了一名专业的朱鹮保护者。) h1 Z% f6 J( Z$ a# N$ N% A q
8 ]# f/ s% _/ e
刚开始把朱鹮叫“富贵鸟”
9 a4 q/ j+ e" E5 H/ {
( v7 v7 K+ O0 Z 昨日下午4时,在刘庄村一处半山腰,71岁的任万枝戴着草帽,有些留恋地说:“在他家门前树上的朱鹮已经过了繁殖期,走了,年底它们还会来的……”
* n3 O# I, l$ [! A, t& y+ W5 F: s! {. P- F# s# v% K4 G
任万枝的儿子,44岁的任文明,如今在洋县华阳朱鹮保护站工作,他正是因为家门前这棵朱鹮栖息繁殖的松树,逐渐爱上了朱鹮,学会了保护鸟类的许多知识。3 E$ ?0 l9 c' ^5 p$ f& O$ |
洋县祖孙三代保护朱鹮22年
0 V5 l4 \& @0 C+ Q y 1987年12月,任文明入伍到新疆乌鲁木齐空军某部,1991年12月退伍回到了家乡洋县。从1992年开始,他和爷爷及父亲任万枝一家三代,一起开始了保护“富贵鸟”——朱鹮。
* _$ ]6 I! F4 n% u" p: w9 J, }4 B" D$ [! @2 G
“朱鹮就在我们家门前的树上生儿育女。一开始还不认识朱鹮,就知道它是红色翅膀,我们就叫它‘富贵鸟’。”任万枝回忆说,直到后来,大概是1992年三四月份,洋县朱鹮保护站的工作人员鉴定后,他才知道家门口的树上,栖息着的“富贵鸟”竟然是国宝朱鹮。
" U5 f0 Z I% S( B: t5 Q
+ l4 W2 e1 G3 Q! M' q 在树下拉起“安全网”保护幼鸟
7 x! N& X0 E5 |3 e3 |0 Z5 s. F' t+ D
任文明告诉华商报记者,每年12月至次年的三月到六月,是朱鹮繁殖下一代的关键时期,每到这一时期,不管多忙,他们全家人都会集中精力,精心保护家门口树上的朱鹮。“看护幼鸟出壳一般需28天孵化期,我爸天天守在树下,精心看护。”任文明说,为了防止朱鹮幼鸟从树上巢里掉落摔伤,他们在树下拉起“安全网”;为了防止蛇等天敌爬上树伤害朱鹮和鸟卵,他们在树下洒上具有刺激气味的雄黄酒,并在树干周围绑上“刀片架”,以保障鸟巢安全。
4 Q# H+ f7 m& }, x+ l* R1 E& o" j8 k3 d# Q8 @9 p1 n
邻居刘女士介绍,她曾经很多次看到,任家老少常在傍晚搬来床,睡在朱鹮栖息的大树下看护。6 ]3 W( E u5 d1 K9 O- x; a
$ i1 b5 _. O$ L; H. f
“为了不吵到它们,就拔些干草塞住牛铃铛。”任万枝介绍,由于朱鹮生性胆小,担心牛下地耕田时,牛铃声惊到朱鹮,他就拔些草塞到牛铃铛里。
. x7 u3 c3 n) ^$ t
& P3 O' C/ i" W, b/ W “大家都知道朱鹮是‘国宝’,保护朱鹮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任文明表示,一定坚持将保护朱鹮的善事做下去。
* C" E0 J# f+ I& S. s3 m3 C, j, j! E; K+ {$ {
昨日下午,记者从洋县朱鹮保护站了解到,因为任家刚好在朱鹮保护区内的山腰里,因此他们对任家门口那棵几十年来朱鹮栖息的松树也给予了足够关注。经初步统计,22年来,那棵松树已经繁殖成活了40多只朱鹮。(记者 曾春), p# V7 Y1 }4 j! F1 V2 J
; w6 N$ S' i: u3 p2 s; ?/ @9 z6 ~6 t8 ~4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