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随着天气变热,“冬病夏治”开始火起来,“冬病夏治”都对哪些疾病有效呢?华商报记者采访了汉中市针灸科的专业医师孙菲菲。
三伏药贴通常每伏贴1次
据了解,三伏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这时人体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趁着阳气最旺盛、人体经络疏松之时,药物易于渗入人体直至病灶,在人体特定穴位上通过中医治疗手段,对脏腑进行调理,以达到预防或减少疾病在秋冬季的反复或加重。不过孙菲菲表示,“冬病夏治”并非人人适合,也并非一贴就能搞定,穴位贴敷每人通常每季需贴敷5至10次,并且要连续贴3年以上才能明显改善病情。而对于“冬病”的预防,并非只依赖“夏治”,日常预防才是切断疾病的有效途径。
“冬病夏治”并非人人适合长期贴敷才会起作用
冬病夏治对部分寒性疾病有一定预防治疗作用,通过“三伏药贴”可起到防病治病的良效,这是气候、药物、穴位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根据中医理论,“夏至”即是开穴的日子,三伏为“夏之阳盛之时”,选择“三伏”里穴位贴敷疗效更佳。通常选择每伏贴1次,头伏、中伏、末伏共3次。以1~3年为1个疗程者居多。
病性属寒、属阴适宜冬病夏治
无论是防病还是治病,中医都讲究对症施治。“冬病夏治”应根据个人体质来做,一般情况下适用于病性属寒、属阴的患者,以及体质偏寒、阳虚、气虚的人,如果不对症却进行三伏天贴敷反倒效果不佳。例如对于一些咳浓痰的老慢支患者来说,如果在三伏天贴敷性温热的药材,反而会加重病情。因此,在贴敷药膏前,最好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贴敷,切不可擅自而为。
“冬病夏治”包括穴位贴敷、艾灸、火龙灸、督灸、毫针、拔罐等多种方法,其中“穴位贴敷”(三伏药贴)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孕妇、糖尿病患者、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皮肤长有疱疖、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等)病人以及两岁以下的儿童,不宜进行穴位贴敷治疗。
贴药后忌食辛辣食物
如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泡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至2小时左右,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贴敷后出现皮肤潮红、发热,极个别人会出现疼痛,去药后1~2天部分病人穴位上可能出现水泡,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最后,孙菲菲还说到:“贴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处在太阳直射的地方,以免流汗过多,减淡药性。贴敷完6小时以后再洗澡,但不宜用肥皂、沐浴液等。在药物贴敷期间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性的食物,尽量避免烟酒、生冷、油腻、海鲜等刺激食物,饮食以清淡为宜。” (龚诚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