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4204|回复: 1

[汉中百姓] 汉中青年王姜永:为了电影梦,走遍北上广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6-1-31 10: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是在2009年左右,我接到一个电话,来电的是一位在广州暨南大学读书的故乡孩子。他说他叫王姜永,毕业于西乡一中,他并且说了他的语文老师姓名,这位朱老师刚好是我的一位前同事、好朋友。我立即打电话给朱老师,朱老师在电话中狠狠表扬了这位得意门生:一个十分有才华的小孩,刚刚考进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导演系。
      他学的是导演专业。这让我十分诧异,在我认识的汉中青年里边,学艺术的不少,但学导演专业的罕见。

汉中青年王姜永:为了电影梦,走遍北上广

汉中青年王姜永:为了电影梦,走遍北上广

在工作现场

       我不是行内人,但我知道在电影行当里边,最说不清的专业就是这个导演专业了:导演导演,导演就是一部电影的第一作者。这不够通俗,换句话说,导演就是把一部电影弄出来的人——需要些什么素质?一句话概括:导演,啥都得懂,啥都得会。我们通常印象中,导演是很牛逼的人物,戴着个大墨镜,坐着座山雕那样的虎皮交椅,然后把满场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吼得团团转。

       哈哈,说到这儿,你肯定笑了。我自己也笑了。其实我知道导演的这份牛逼,那只是我们普通人对这个职业的神秘感。实际上导演就是个万金油,他既要会编剧,会摄影,懂美术设计,还要懂表演,懂策划,懂宣传,乃至,他还得是个管家婆,用好每一分钱,管好大小事,把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潜能发挥出来。
说了这么多,一句话,你学啥不好,要去学导演。

       这话不是我说的,好像是他的父母说的。在高中毕业时候,一个陕西汉中的山里娃,竟然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大学导演系,这压根儿不是父母所能想象的。姜永的父母,是中小学老师,他们需要的,不是培养一个导演,而是要孩子考一所好大学、选个合适的专业,将来可以依靠自己的专业谋生、成家、立业。

      但这个小个头西乡娃,认定了导演专业。谁也不知道他中了什么毒,这社会上玩电影的人很多,但到最后玩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满世界都是。

       导演,多么美好的称呼,却成了姜永爸妈的一块永远的心病。

       时隔8年之后,我写作这篇文字,我也是为人父母的人,我不由想起在家里眼巴巴张望的姜永父母,他们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
一个年轻人,在梦想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为了一个电影梦,他走遍了北上广。唯有故乡,才不是他漂泊的地方——这里有一双眼睛,永远张望着他越走越远的身影:这是母亲的眼睛。

汉中青年王姜永:为了电影梦,走遍北上广

汉中青年王姜永:为了电影梦,走遍北上广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著名导演张元为王姜永颁奖

      2015,北京

      这是在8年之后,汉中青年王姜永终于踏入中国电影人起步的最高殿堂:北京电影学院。

      这所大名鼎鼎的学院,就不用我多说了,中国最有名的演员和导演还有摄影师,他们很多人的简历上都写有这所学院的名字。

      他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硕士研究生,对了,赵薇刚刚从这个专业毕业。

      我晕,又是导演系。王姜永:你妈喊你回家找媳妇!

       你知道,世界上总有那么些人,他门喜欢一条道走到黑。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是如此。所以大人物往往因此变成了伟大人物,小人物也因此变成了大人物。

      我喜欢年轻人这份执着。

       他可以选择另一条路,在一家影视公司,做一个剪辑师,拿一份稳定的工资,做一个大城市的居民。找个漂亮女朋友,买房子,生娃儿,赚钱攒钱,努力做一个生活幸福的中产阶级。

       不错,这就是姜永的妈妈最想要的。就生了这么一个儿子,宝贝啊,你总的像个儿子吧。

       但儿子就是个不听话的儿子,是个倔强的儿子。他在电影梦想的道路上一路跌跌绊绊,但依然是一路狂奔。

       在北京生活了三年,这三年,他和朋友租住在小房子里,在几位电影界的大腕手下打工。做副导演,做剪辑师,拍了无数的片子,却没有一部是自己独立做的。
这些电影届的腕们也很欣赏这位来自陕西汉中的年轻人,他浑身充满灵气,做什么像什么。贾樟柯、张元、周强……张元当然是特别欣赏他,就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张元亲自把一个闪光的奖杯颁发给他,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这位个头小巧、浑身青春朝气和洋溢着才华的年轻人身上;他们期待有一天,这样的年轻人能够成为中国另一代导演的中坚人物。

      北京是个文艺人才荟萃的地方,天南海北的顶尖人物聚集在这里:画家,作家,音乐家,带着演员梦的帅哥靓女,前卫导演和艺术家……在这些人中间,姜永只是普通的一个,但在这里,他交了很多朋友,这是一种经历,也许哪一天,这些感受,这些相遇,会变成他电影中的一个镜头?

        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在文艺圈接受熏陶,深受老板们和大腕们喜欢……按理说,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但是姜永的电影梦在脑壳里作怪,他梦想自己能像世界上顶尖导演那样,拍出自己的作品。

       但是这不够,唯一的途径,就是继续提升自己。

       就这样,他像一个飞跑的秦岭羚羊,驻足在北京,电影学院。也许离开这所学院的那一天,他会向所有的亲人和朋友捧上自己的作品:那可能是一部让大家都叫好的电影。

       我期待着。

      2012,上海

      这是姜永最风光的一年。

      高潮部分是在上海出现: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来自全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的年轻导演们,拿出了他们的心血才华之作,来角逐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短片单元。

       王姜永胜出。他带着他的作品《少年与刀》来领奖,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举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性电影节,在闪光灯照亮的分分钟,人们记住了这个年轻的面孔。姜永的作品最终获得评委们一致通过:他荣获了短片单元的”“最佳剧情片奖”,著名的第六代导演张元代表全体评委,把奖杯捧给姜永。

       这个来自陕西汉中的年轻人,倍受关注。

       我记起了那个电话,在2009年,我接到王姜永从广州打来的电话。他说他看过我的好些小说,他自己也喜欢写诗歌,喜欢读小说。他想改编我的短篇小说《少年与刀》,希望和我协商版权的事儿。

      我当然全力支持。没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一位来自家乡的年轻人,我不要求版权,我甚至给他写出了改编剧本的初稿。
我和一个比我小20岁的年轻人的友情,这样建立起来。

       每个人在年轻时代都曾经有过一些梦想。那种梦想跟我们的俗世生活无关,可能是异想天开的。比如,想当一个大导演,想让自己的作品变成全世界观众观看的银幕艺术。

      2011年夏天,姜永带着租来的全套电影工具,回到家乡西乡县,准备拍摄自己的第二部剧情片作品。

      他的第一部剧情片作品《相见》是在广州拍摄的,在2010年,这部短片作品给他带来了很多荣誉:2010中国大学生“金锄奖”原创动画大赛影视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中国电信“翼起拍电影”原创短视频大赛最佳故事片提名奖;入围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十一届短片大赛“爱拍电影特别奖”,并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爱拍电影》栏目播出……

      这些荣誉既让学院的老师对他刮目相看,也让他自己有了信心,他开始拍摄《少年与刀》,是冲着那些鼎鼎有名的国内和国外的电影节去的。
但是一个大学四年级学生,哪来的经费?租一套设备每天都是几百元,演员可以找自己的朋友同学,片酬就不说了,但饭总的管吧;还有摄影师的价码,后期制作的天价,想都不敢想的。

      我听说他要回家乡拍电影,替他捏了把汗。

汉中青年王姜永:为了电影梦,走遍北上广

汉中青年王姜永:为了电影梦,走遍北上广

      在拍摄现场,这两位著名的“皇帝”大家都认识吧

       但是事情搞成了。王姜永硬是把《少年与刀》给拿出来了。

       这是一部讲述校园暴力和青少年成长的电影短片。影片在网上发布后,全国各地的校园网站和论坛都纷纷谈论,普通观众从青少年学生到教育工作者,都一起叫好。

      说起来很搞笑,只有学校资助的几万块经费,他硬把作品拍出来了。一切都从最小的花费出发:在这部电影中,他自己扮演了男主角,别的演员都是他从自己的初高中同学里边请来的,很多都是临时培训,但是看了电影的人都说,演的太好了,不管是他本人,还是他的这些临时培训的演员们。甚至,为了省钱,他的父母都被拉来当了群众演员和剧组成员。

       妈妈一肚子的担心,既心疼儿子累,又怕他失败。

       在《少年与刀》中,姜永大胆地使用了汉中西乡方言,外地人看这部片子一开始是怪怪的,但看下去,就觉得特别有味儿。外地人知道陕西,都知道秦腔,但谁听过汉中话、谁又知道汉中的西乡方音呢。

       一部洋溢着艺术才华的作品,就这样创造出来。

       这部作品得到了电影圈的关注。2012年,汉中青年王姜永带着他的这部电影作品,几乎走遍了中国:在深圳,他参加了深圳湾国际艺穗节;重庆,圆筒大学生影像展;南京,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最后一站是上海,是高潮部分——他荣获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奖。

      2007,广州

       回到当年。2007年秋天,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汉中西乡娃拿到了自己如愿以偿的录取通知书。他来到了广州,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导演系。

      在汉中西乡县,有个古老的巴山小镇,叫骆家坝。如今,这里已经打造成陕南的旅游古镇,每天接待成百上千的外地游客,这个山里的小镇,以它的美丽古老,吸引着省内外的游客。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长大过一个有才华的青年,名叫王姜永。

      他出生在爸妈的宿舍里。1989年,王姜永的父母都在这个小镇当中学和小学老师。妈妈就在学校的小宿舍里把他生下来。

       骆家坝有两条清澈的小河,对面是高大的大巴山山峦。这小河,亲切如同兄弟姐妹;那山峦,神秘得像一些厚厚的书。如今,这小河和那大山,都成了姜永梦中的风景,那是家乡永远的悠长回味。

汉中青年王姜永:为了电影梦,走遍北上广

汉中青年王姜永:为了电影梦,走遍北上广

      大三时拍的电影第一次获了奖,心情倍爽

      在暨南大学,他读书,写诗,看电影。这三件事把一个文艺青年给培养成了。

      他的梦想,就是电影,电影,电影。

      在暨南大学,他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记录短片《广州天桥》。这部片子在2010年获得了南方多媒短片节年度主题“城市”银奖,在南方电视台播放,这让他大受鼓舞。

      在暨南大学有一位十分有名的院长,他就是王姜永所在的艺术学院的院长张铁林——这个著名的“皇帝”就不用我多说了。

      张铁林院长看了姜永拍的片子,十分欣赏他,时常鼓励他。到姜永大学临近毕业时,院长甚至亲自给他张罗毕业工作之类的事儿。最实际的帮助是,姜永在这一年准备回汉中拍摄一部电影《三人行》,但苦于没有资金。张铁林院长听说了,立即亲自给汉中的一位房地产老总打电话,请他资助姜永。

       姜永回到汉中,去找这位房地产老总,老总二话没说,让助理给姜永取了钱,坚决支持姜永把电影拍出来。因为张铁林院长来过汉中,为这家房地产公司做过广告宣传。这位老总说,别的人我不认,张铁林老师推荐的人,我必须认。就这样,姜永拿着这笔钱,又回到广州,在广东中山市,他拍成了电影作品《三人行》。

       电影行当十分注重培养年轻人,一个优秀的导演,就是一个产业支柱。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但可以推出新星,还能给许多人找到就业机会:从摄影师剪辑师这些高级人才,到剧组的司机和扫垃圾的清洁工——他们依靠着一个剧组而生活。

       中国的电影产业日益和国际接轨,也许我们并不缺钱、不缺题材、不缺观众,我们缺少的是优秀的人才——特别是导演。

       而才华和创造力,永远表现在年轻人身上。

       这一点,无论是张铁林、张元,还是别的电影界人士,都深深清楚。

       说到这里,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所有的人,都期待着王姜永,希望有一天,他能成为和著名的导演们一样的人。作为电影节的大腕们,他们期待着新鲜血液脱颖而出;作为我们家乡人,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年轻人能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也许这一天,就是不久的将来。

       让我们为汉中的年轻人祝福吧,为了他的电影梦,也为了母亲的那道张望的目光。(作者:丁小村)
a
0 0
  @ME: 
发表于 2016-1-31 16: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中房产信息网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