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401|回复: 0

[文学] 贾平凹镇巴行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3-5-6 12: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实在是高,但我是山里人,土生土长的 山里人,我不畏惧。路,确实有点长,但我不 后悔,因为我知道,路的尽头总有一片天吧!事 实的确如此,我们究竟翻了几座山,过了几道 梁,下了几面坡,我没有记住,但凭感悟和多 年来的经验判断,凡到峰回路转、

       山脉最长的地方,那一定会是山环水抱、人杰 地灵的繁衍之地。

       我不敢想象,这个曾多次被文友们提起的镇 巴,这个山大沟深的山区县,这个关山重重,几 乎与世隔绝的“凄凉地”,短短几年时间,怎么 就建设得这么俊俏,这么富饶?但是,我坚信, 这么小巧玲珑、这么新颖别致,一定是这里的 决策者和建设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发 展的智慧结晶。

       在这个县城散步,能真切地感受到“山、水、 桥、路、城、人”的人文情怀以及“宜商、宜 居、宜观光”的文化旅游格局。尤其是在傍晚, 你徜徉其间,不知是置身于画中,还是置身于 城中,一种诗意的皴染融化着你、

       丰富着你,美妙极了……

贾平凹镇巴行

贾平凹镇巴行

       当然,我来镇巴,一是为了了却心愿,采采风 写写生;二就是为了镇巴民歌,为了这部来自 于民间、来自于本土的皇皇巨著,真可谓“沉沉 甸甸两大卷,洋洋洒洒百万言”哪!难以想象这 样的一个贫困山区,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地 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她的民间文 化、地域文化和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什么能够捷 足先登,异军突起?我想,如此浩大的文化工 程,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作坚强后盾,恐怕是 书香默默,永远地付之东流了吧!

     《镇巴民歌总汇》摆在了我的案头。

       那就说一说镇巴民歌吧。

       首先是环境。众所周知,咱们陕西,也就是三 秦大地,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民间文化领域,除 开关中的秦腔,也就咱陕北和陕南的民歌登上 了大雅之堂。这里,单就民歌而言,我们可以 视秦岭为分水岭。陕北的苍凉、广袤和一望无 际的黄土高原,确实孕育了陕北民歌的粗犷、 豪放,甚至是声嘶力竭的吼腔,这有点像“秦 腔”和“老腔”。而陕南呢,我的理解是,由于山 的雄奇和沟壑的纵横,水的奔流和植被的丰 茂,长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所积累的民 歌,一定是赋有山的雄浑、水的阴柔,其歌声 肯定极具浪漫之情。所以,它不会是《走西 口》那么悲凄而苍凉,也不会是《山丹丹开花 红艳艳》那么高亢而铿锵。

       境的制约下,有的峰回路转,似黄钟大吕;有 的轻柔缠绵,似涓涓细流,这就形成了陕南民 歌和陕北民歌各自的独特风格。就是这种独特 的风格,使它们各自登上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最高殿堂,双双成为“国保”之宝。对此, 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为陕西,也为这片 热土。

        其次是人。我多次说过,是环境造就了人,同 样,环境也造就了文学。文学这东西,它和环 境和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爱情歌曲、 劳动号子还是众多的红色歌谣,无论是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还是在艰苦环境下进行抗争、不向 命运低头的信念,无不是祖祖辈辈劳动人民的 精神积累和生活积累。

       证明了这些民间文化、地域文化数千年来的文 化传承和民族精髓。

       这就是镇巴民歌,也就是镇巴精神的一种诠释 和佐证。

       镇巴民歌,民歌的海洋。有了雨露,她一定会 焕发出勃勃生机的。(转)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