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3只、15只、23只……”11月30日下午,在洋县黄安镇蔡坝村一户农家的屋顶上,朱鹮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翟天庆边拍照边数着。短短半小时内,在一处朱鹮巢区,飞来了38只朱鹮,令人赞叹不已。据了解,自发现第一只朱鹮以来,洋县朱鹮种群数量现在已突破千只,洋县也成为我国朱鹮的种源地。! x# d4 e0 c! b2 z+ \2 m2 {
. C! X3 b2 U; g 保护鸡蛋里注射毒药防毒蛇伤害朱鹮1 Y2 E6 U- s# c' n7 y2 V
据洋县朱鹮保护区管理局翟天庆介绍,从最初发现朱鹮,到朱鹮逐步走出灭绝的边缘,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因为以前没有朱鹮保护的成功经验,我们也是在慢慢摸索。”翟天庆说。- B$ |, k) l7 v9 ?, ~0 R2 e/ L# ^
从1981年至1987年,在发现朱鹮初期,由于缺乏保护经验,首先做的是观察朱鹮的生态习性和繁殖行为,掌握本能习性,初步了解了朱鹮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范围。1988年到1999年,随着当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朱鹮开始向低海拔区域迁徙,翟天庆说,1993年4月中旬,正值朱鹮产卵期,在溢水镇刘庄村,中午11时许,管理局的几个工作人员正在观察一个朱鹮巢穴,一只朱鹮已经孵化了三只朱鹮幼鸟,“我们已经等待好长时间了,没想到一条蛇把其中两只幼鸟吃掉,最后只抢救成活一只。”针对蛇类喜食禽蛋的特性,工作人员特意买来鸡蛋,放在树下,用针头注入毒液,“几天后我们在巢树下发现了好几条死蛇,说明这个方法见效了。”- O* d% U' e) x9 L _* s
洋县为朱鹮种源地 半小时38只朱鹮归巢
; j2 U+ r% H) [ |: D, | 王改文是黄安镇蔡坝村人,现在她还是朱鹮保护观察员,“每天工作就是查看朱鹮的生活情况以及它们的归巢情况,有意外情况及时上报。”王改文说,对于黄安镇几处朱鹮巢区,每个种群有多少只朱鹮,她一清二楚,做了12年的朱鹮保护观察员,对朱鹮,有了比旁人更深的感情,“每天都要看看,看不到鸟(朱鹮),心里老是觉得缺了啥。”王改文说,虽然钱不多,但是朱鹮是“吉祥之鸟”,来他们村筑巢,是好兆头。, A/ Q( u% X" e+ ]6 E+ J
5 Q- G" w1 x L2 S6 g. y, D 现状野外种群数量突破千只
g! Y2 B" x4 Y: y5 ]9 ?: _' z0 ~ “下午4点半,朱鹮就回来了。”跟朱鹮打了30多年交道的翟天庆,对朱鹮的习性了如指掌。“看,回来了一对。”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两只朱鹮飞回了巢区,径直飞到树上。距离记者只有不足百米,“现在朱鹮的保护意识提高了,在朱鹮栖息的地方,朱鹮数量增加,已经不怕人了,有时候和人离的只有几米远,朱鹮都不跑。”翟天庆说。
# n' G6 i5 N5 J. H 在短短半小时时间内,38只朱鹮归巢。据翟天庆介绍,前段时间该处巢区有一百多只朱鹮,刚刚分群,现在只有38只。而这只是洋县数十个巢区中的一个。目前,朱鹮会否灭绝还不敢下定论。“按照国际惯例,一个物种是否灭绝,野生次鸟(能够有效繁殖的鸟类)至少要达到3000对,成对的要达到6000只,现在洋县境内有800只左右的次鸟,按照现在的繁殖速度,一年能够繁殖200只,乐观估计,不遇到天灾人祸的话,20年以后,朱鹮可彻底摆脱灭绝的命运。”翟天庆说。
) T9 D8 Q* Z ^4 [% e6 O
0 d- b1 u N+ \1 V, g 困难河道挖沙致湿地减少% D7 ~# t8 C8 W" H2 b4 |& h
在蔡坝村朱鹮巢区,记者也目击了挖沙船,“挖沙对湿地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严重影响了朱鹮的觅食,但是我们也无能为力,因为我们对他们没有管辖权。”翟天庆无奈地说。记者在现场看到,河道已形成一些大的深水坑。令小白鹭、池鹭、朱鹮这些小型涉禽(那些适应在沼泽和水边生活的鸟类)难以进到河道中央觅食,只能随着采沙作业的推进,一步步向上游退。“按照规定,朱鹮活动区域内是禁止挖沙的,但是我们也无权管理,他们也给政府交过钱,如果情况实在严重,我们就会跟政府协商,请求处罚。”
+ s: s6 d$ Q" m M# s. }3 y 同时,由于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这一朱鹮觅食区,该处河道将会被淹没。“我们正在跟施工单位洽谈,希望能够建设一些人工湿地,保护朱鹮的觅食区不受影响。”翟天庆忧心忡忡。: Y/ j$ L' V4 S
" H# K- ^6 C( [2 [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