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biang-biang面
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腰带",说的就是biang-biang面。 在陕西,特别在关中地区,流行吃这种像裤腰带的面条,宽约二、三寸,长度在一米上下,有时一碗面就"一根裤腰带"。 一根面条一大碗,面条论根卖,可以称为陕西第九怪。用陕西话说叫做"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吃着燎(好)乍咧!"
陕西人称这种像裤腰带的面条为biang-biang面,这个字连辞海里也没有收录,然biang-biang面自有来历。biang-biang面据说是由于面团在摔打过程中发出的声音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位潦倒秀才为换面吃造字而得名。
一是摔打声说。面店里的白案师傅把面粉揉成一块一块长条状的面团,拎起来,扯住两头,在案板上边扯边摔打。在上下翻飞之间,面团顷刻间摔打成裤腰带般的长条面片,下到锅里就成了一碗又宽又长的面条。面团在摔打过程中biang-biang作响,不绝于耳,biang-biang面由此得名。
还有一个秀才取名说。因为愤世嫉俗,怀才不遇,某秀才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一日路过面店,饥饿之极的穷秀才进去吃了一碗面。等要付账时,一摸兜里竟囊空如洗,一时窘迫异常。秀才与店小二搭讪说,这叫啥面?店小二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怎么写?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又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商量,我今天没有钱付面钱,我给你写出这个字来,换这碗面吃,行不行?店家答应说,可以。一面在店堂里转圈,秀才一面心里盘算,我寒窗苦读,满腹经纶,今天竟落到这步田地,不免有些不满情绪。他看着面条师傅的辛苦揉作,想着咸阳古城和自己的境况,一时有了主意,“罢罢罢,你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尝不能?”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先大大地写了一个口字,继而边唱边写: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勾挂麻糖,推个车车走咸阳。就这样写出了这个谁也不认识的biang字。仔细想想,这个字里有陕西的山川地理,有时代的世态炎凉,还有劳动人民心底宽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豪爽,还真有点西北汉子的精神面貌。
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关中。
这个字一共55画,恐怕是汉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