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想起并校的事就一肚子火。马上冬天了,娃们又要造孽了。以前说高山上—个班—名学生或因没人而并校,这也说的过去,可我们村那个班不是三,四十人.可怜那些娃呀,冻的鼻都流多长,为读书要住校〈问题是学校又住不下〉.还的租房,抽个人伴读。。。。我讲到这又要骂X了。。。。0 d0 e9 J# } d$ f5 w1 p$ `( e
+ K4 i% m, W7 y' ]# H+ H( g; x) A
西乡江榜上去的渔河村很贫困,沟里骑縻托到贯山中心小学都要半小时,家里困难买不起摩托的只好辍学.以前放学回到家还可以吃到口热饭,现在吃不到了.以前村里有学校还有几个老师,也算文化人,又都是本村分散居住的.现在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家里老—辈遇到些问题还可以请教一二.现在连老师也放下粉笔去谋生活了....1 n9 I) f: W2 Q3 M$ x
; H* M' w! V" A 心酸,这些山里娃娃可是改变家乡的希望啊....吧里可有高人,能替这些娃娃们点燃—盏明灯呢....... z* |1 L a6 V2 U5 R
(采茶人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