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幼年丧父,和身患残疾的母亲相依为命;因贫辍学,刚刚成年便辗转各地打工赚钱养家;不向命运低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肉牛养殖产业,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带动了周边群众一起发家致富。他就是勉县漆树坝镇唐家坝村村民张红永。
张红永的牛场“变形记”
张红永在喂养肉牛。王茜摄
尽管命运坎坷他却从未放弃努力
漆树坝镇唐家坝村位于勉县西南部,海拔950米到1500米,四周一座座大山连绵起伏,小村庄就坐落在大山深处的腹地中。尽管距离县城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但驱车进村却需要两个多小时。而张红永自幼便生长在这个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张红永8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他和先天聋哑的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的顶梁柱不在了,母亲一人务农的收入只够勉强糊口。稍大一些后,懂事的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帮衬着母亲照顾家里的庄稼。成年后,他就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起结伴走出大山,到大城市打工谋生。
由于不懂技术,张红永只能做一些力气活。在外漂泊的那些年,他几乎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在北京打扫过卫生、在辽宁的工地上搬过砖、在山西下过煤窑……只要能赚到钱,再苦再累的活计他都肯干。
21岁时,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从此外出打工的路上两人结伴而行,在异乡拼搏也互相有了照应。几年后,妻子怀孕了,这个好消息让他激动不已,同时也开始重新规划起未来的日子。为了能让妻子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安心养胎,让孩子避免走上自己的老路,和妻子商量后,他们决定回乡发展产业。
下决心发展产业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
2007年,张红永意识到牛肉在市场还算紧俏,卖出的价钱也不错,就拿出自己打工的积蓄买了一头土黄牛,开始慢慢摸索如何养殖。第二年,这头土黄牛生下了两头小牛犊,但考虑到土黄牛生长周期长、卖价低,他又经过多方考察,一咬牙用土黄牛和两头小牛犊再加上600块钱换来了一头生长快、体格健壮、肉质好的夏洛莱肉牛。
重新修整牛圈、精心调整饲料配比、还专门和镇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学习了系统的养殖知识,这头夏洛莱肉牛俨然成了张红永心尖上的“宝贝”。夏洛莱肉牛也没有“辜负”他的精心喂养,不久后就生下了一头健康的小牛犊。看着圈里健壮的牛犊,张红永养牛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他说:“最开始养牛的那几年,我们就靠着这头夏洛莱肉牛,生下小母牛我就留着养大继续繁殖,小公牛就拿出去卖掉,卖了钱又继续买牛。到现在,我的合作社里养了夏洛莱肉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肉牛三个品种100多头牛,我始终舍不得卖掉它,它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靠着这样的良性循环,张红永养的牛越来越多了,他自己也不断学习更加健康科学的养殖方法。什么时候给牛接种疫苗;牛生病了该用什么药,用量要多少;怎么给牛接生、难产了该怎么办,说起这些他都如数家珍。随着他的肉牛养殖事业渐渐走上正轨,家里也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安稳日子。
不断扩大产业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随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行,远处一排排整齐的屋舍映入记者眼帘,同行的漆树坝镇镇政府干部朱叶告诉记者,那便是如今张红永的生态肉牛养殖合作社。
2017年,漆树坝镇政府干部在走村入户了解养殖防疫情况时,得知张红永竟然养了20多头牛,便鼓励他成立合作社,把产业做大做强。当年3月,在帮扶单位中国铁路局西安局集团公司西安机务段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帮助下,红永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建起了360平方米的牛舍,还配齐了16立方米蓄水池、饲料仓库、精粗饲料加工等配套设施。
2018年、2019年,帮扶单位先后共投入260余万元帮他扩建了肉牛养殖基地,建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钢结构标准牛舍,配备一套专业的消毒防疫设施。
如今的红永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内,牛舍内南北通风、光照充足,存栏的100多头肉牛吃着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高丹草,喝着从山上潺潺流下的山泉水,产出的牛肉脂肪少肉量多、肉色鲜红、纹理细致,品质极高。今年初,张红永就和西乡一家牛肉干厂签订了60头牛的订单,销路十分紧俏。
自己产业不断扩大的同时,他还不忘带动附近的乡亲一起致富。围绕“村集体股份+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通过认养、领养牛犊和母牛、牧草种植、提供务工岗位、土地流转等5种模式,共带动周边130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
“前些年我在外面打工,也没赚到钱,张红永就让我跟着他干。2018年,我从他这里领养了牛自己喂,他教我如何养殖还免费打防疫针,生病了也是免费治疗,我也不承担什么风险。到了9月牛增长的斤数,他按10块钱一斤的价格回收,一次我就赚了4000块。去年我又继续领养,还到他合作社务工,赚了1万多,是我们周边贫困户里赚的最多的。”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周自华说着脸上笑开了花。
下一步,张红永还想继续扩大规模,将现在的圈养模式变成生态放养模式,再建一个牛肉深加工工厂形成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务工岗位,带动更多人跟他一起致富。(汉中日报 记者 何淼 王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