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2144|回复: 8

[职场交友] 360创始人周鸿祎,创业传奇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9-12-26 10: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颠覆者》兴趣的巨大力量!360创始人周鸿祎,从小就为计算机狂
  曾经我从《腾讯传》和《AI人工智能》两本书里看到周鸿祎的故事,才知道他是360的创始人,之前我从没听说过此人。
  书里他似乎是一位直率、有趣又强硬的企业家,最近恰好发现了他的自传《颠覆者》,豆瓣打分8.1分,于是我有些好奇的打开了这本书。
  01
  看看书名,让人不由感慨是不是所有的成功人士都自认为自己改变了世界,气势很大啊!像《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乔布斯传》里的经典语录“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呢,还是想改变世界?”
  然而每每读完,又觉得他们名符其实的影响了世界。身处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这些天之骄子又恰恰赶上了这波浪潮,而互联网领域对世界的影响力又是最快最明显的。
  何为颠覆者,在他的另一本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里多处阐述,意指颠覆式创新,精髓就是屌丝逆袭,刚开始时走的商业模式不被主流市场的领先者看好,最后又往往奇迹般的击败行业老大。
  颠覆者必定打破原有行业的平衡,把老旧的大公司从行业中挤出局,因此也必然引起公愤。当我翻开知乎,果然看到大量的对360的意见,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想看完这本书,或许大家会改变对他的看法。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他对计算机学习的那股劲,还有创业中屡战屡败的经验教训,以及商战中的残酷和尔虞我诈,剧情狗血程度绝不亚于任何商战题材的电视剧。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解答了我关于国外科技巨头,为什么来中国发展总是屡战屡败,被一些创业小公司挤出局。比如雅虎、谷歌、微软、Uber、eBay、Facebook等等。
  因此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颠覆者》,内容非常的接地气,读完它必让你有所收获。
  下面我从周鸿祎的童年说起吧!
  02
  周鸿祎出生于1970年的河南郑州,从小调皮好动,经常捅娄子,给父母招惹了很多麻烦,也是让老师又爱又恨的学生。
  他成绩很好,从小就是妥妥的学霸。小学跳过级,但是在课堂表现上又是学渣风格,每节课只能集中精力听二十分钟,其他时间就神游了。
  小学时,学校的功课只花去他三分之一的精力,因此他有时间海量阅读,无意中练就了速读的功底。这让他在后来成为理工男时,避免了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往往又是很多理工男的软肋。
  小学毕业后,他考入了重点初中郑州八中,仍然调皮捣乱爱挑事,常常惹怒老师,甚至招惹上警察。
  初中阶段,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事有两件。一件是依然沉浸于海量的阅读之中,另一件是接触到计算机。
  他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折腾各种无线电设备,甚至自己买来各种电阻、电容组装音响。中学时小周鸿祎受父亲学习电脑的影响,开始自学揣摩Basic语言书,但是很多内容看不懂。尽管如此,他对计算机的兴趣还是被真正地引发了。
  于是他让家里订了一份《少儿计算机报》。在报上,他常常看到一些同辈少年的文章,而这些少年后来也成了行业里的领军人物。
  这份报纸对他影响很大,让他了解了很多美国的各种计算机软件。这在上世纪物质匮乏的80年代,对他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为他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03
  中考时,他考上了重点高中,因为离家太远又缺乏自律,半年后他的父母让他就近上了一所普通中学。而对他来说,普通中学更适合他这种不喜欢被束缚的人。
  在重点高中的电脑课上,周鸿祎终于有机会亲手摸到电脑了,这让他激动不已。每次电脑课他都是有备而去,手抄了计算机报上的程序去运行。

360创始人周鸿祎,创业传奇

360创始人周鸿祎,创业传奇

  后来转到普通高中,学校没有电脑室,但是他发现教务处有一台电脑,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和老师套近乎,才有了随时享受上机的特权。
  很多时候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如果他不积极争取上机的特权,那么他的编程能力也不会如鱼得水。
  他常常把报纸上的程序抄下来,然后上机去改动运行,看看结果怎样。对计算机的好奇心让他乐不思蜀,完全沉浸其中。
  因为学习电脑是出于自身爱好,没有人要求他按照特别的规范去写程序,这反而让他没有被规范束缚,成了一个带着问题去学习的人,也让他意识到这将是他今后要从事的工作。
  周鸿祎是幸运的,在大多数人工作后还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时,他很早就知道自己的使命了。在一次班会上,老师让同学们谈谈理想。那时的周鸿祎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电脑软件,改变世界。
  因为对计算机的兴趣,他打定主意上大学就要上计算机专业。一波三折后,他被保送提前录取进了西安交通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和通信。
  04
  进入大学,他那祸事不断的风格,在大学生活还没正式开始时,差点因为打架而让他面临被学校开除的险境。
  起因是一位同学喜欢找他宿舍的一位老乡混吃混喝又不出钱,他看不惯就主动替别人出头,结果被报复,不仅生活费被抢走,还头破血流被缝针,此外还要上供两条烟。
  没了生活费又不敢告诉家里人,周鸿祎只好去摆地摊。他把高中同学用过的高考参考书,搜集了过来在校门口卖,毫不费力的卖完了。
  后来他看到别人在集市上用电脑帮人算命,于是自己编了个计算周期的小程序,到电影院门口帮别人“科学算命”,大受追捧,但很快被城管驱赶。
  两次成功的小生意,让他在今后的创业道路上有了自信,无所畏惧。
  在他挣到了足够的生活费后,他又不甘心上次被报复的事,想方设法找同学帮忙收拾了对方一顿。而对方跑到学校把他告了,学校准备开除他。
  而他被保送录取进的这个班,本来就云集了学霸中的翘楚,只收重点中学的学生和全国竞赛一等奖的学生,对他来说能意外进入这个班已经很不容易。
  周鸿祎终于着急了,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学校最终给他通报批评的处分,没有开除。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一场架却开启了他的商业活动,而计算机又带给他巨大的能量,让他意识到有了计算机,原来可以什么都不用怕。
  05
  保送班里,学习压力很大,班上实行的是末位30%淘汰制,因此学习氛围很浓。
  四年的大学生活,周鸿祎把所有的精力完完全全地投入了他热爱的计算机,把图书管里所有的计算机书都通读了一遍,完成了从一名计算机爱好者到专业计算机从业人员脱胎换骨的蜕变。
  大一的基础课程,周鸿祎成绩一般。到了大二,这个班拆分为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与自动控制专业,而当时计算机专业的前景还不明朗,但周鸿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这个选择让他如鱼得水,因为他是为兴趣而学,带着好奇心和问题去学。
  大学期间,他有两大爱好。一大爱好是品读程序,细细品味着程序之美,痴迷于其中的写作韵律;另一个爱好就是带着当时流行的3.5英寸软盘,到处去拷软件。
  当时软件交换的主要来源,是靠学校各处贴着的大海报来进行的,尤其是食堂前面的大海报。对于不了解的软件,他还要想办法去搜集说明书,有时甚至要挑灯亲手抄写借来的说明书。
  在上世纪80年代,电脑还没普及,能随心所欲地使用计算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因此周鸿祎经常冒用逃课同学的名去蹭机。只要能在机房待着,他就沉浸其中。对他来说,使用计算机少一个小时都不行。
  第一次成为黑客,却让他陷入窘境。
  一次他无意间攻破了学校计算机中心,又不小心挪动了里面的口令文件,糟糕的是挪动后忘了放哪,退出来后造成整个计算机中心瘫痪,只得去老师那坦白,后来老师没办法只好重装系统才恢复正常运转。
  在大二时他加入了学校要求的课题组,并且主动编了个程序把老师和同学从繁琐的课题程序研究中解放出来,令老师刮目相看,因此也获得了一些特权。
  06
  读大学时,内心长久以来创业的梦想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刻意锻炼自己,大三以后开始在外面打工,无论是专业内的编程,还是专业外的销售,他都乐于尝试。
  不仅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企业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棘手问题,还抓住机会去学习销售的整个流程。
  大学还没毕业时,他向打工的公司经理自告奋勇跑到北京中关村,帮公司采购设备,学会了怎样开发票和运输,这些实践为他今后创业不再惧怕。
  另外,打工的公司开设了电脑培训班,安排了他当讲师。这让他第一次接触了小白用户,让他开始明白对程序员很简单的东西,对小白来说解释却很费劲,做产品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考虑,化繁为简,让用户易于接受。
  讲师这个经历无意之间还锻炼了他的演讲能力,让他创业后演讲时成为麦霸打下了基础。
  从高中时,周鸿祎就开始怀揣创业的梦想,而大三时在火车上阅读的《硅谷热》,更是让他热血沸腾,决定像硅谷的年轻人一样做出神奇的产品,去影响世界。
  硅谷是近几十年来各种电子设备的诞生地,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这里诞生了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英特尔、甲骨文等一大批闻名世界的高科技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周鸿祎后来被保送到西安交大的研究生院,因为一心想创业,他报了管理专业。
  然而没读几天他便没了兴趣,感觉没有工作经验就学习管理很荒谬,于是他开始逃课,也不打算要这个研究生文凭了,与其浪费时间要一个没用的学位,不如立刻去创业。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周鸿祎从小并不是老师心中的标准优等生,然而他很幸运的阅读了海量的书籍,并找到了真正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我们看到了他学习计算机早就超越了常人所能企及的热情,理所当然的习得的知识也必将为他带来巨大的力量。
  那么,在读研期间,周鸿祎创业遇到了哪些困境呢?有没有成功?理想在现实世界里实施会有哪些未曾料到的复杂性问题呢?
  敬请关注我的下一期解读吧!(作者:十里桂花)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10: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他读研时创业,收集了几千种游戏和上万个软件揣摩,练就深厚功力
 
  上期我讲述了360创始人周鸿祎,小的时候是一个被魔法棒点中的幸运孩子,从初中时起就深深地迷上了计算机。
  而兴趣的内在驱动力又是非常巨大的,他在那个电脑并不普及的年代,克服种种限制,以超越常人的热情学习着计算机知识,成为了专业性的电脑高手。
  从小怀揣创业的梦想,在他读研究生时,再一次让他觉得刻不容缓,他决定放弃研究生文凭,立刻去创业。
  那么创业如他想象中的完美吗?接下来我继续为大家讲述吧!
  01
  第一次创业,他选择了做反病毒卡,并配了3.5寸软盘,通过软硬件结合来实现。当时瑞星在这个领域做得不错。

360创始人周鸿祎

360创始人周鸿祎

  为什么周鸿祎选择做硬件杀毒呢?
  因为当时他意识到中国用户都不愿意花钱买软件,而做硬件可以获得电脑的控制权,防范病毒的技术也易实现。
  于是,他拉了两位同学一起来创业,本以为可以像《硅谷热》中的年轻人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当时他遇到的创业艰难无法想象。做反病毒卡,意味着每天要在电脑上调试程序,而当时他们却连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都没有,可想而知当时的创业有多艰难。
  于是他们就通过接私活蹭别人的电脑,边干活边研发自己的产品这样的办法,来克服创业的窘境。
  但是这样用电脑测试的时间还远远不够,他们又想方设法的去学校机房蹭电脑,常常蹲守在机房门口,看到有逃课的同学没来上机,便混进去顶替。
  有时他们还偷偷地去蹭一些导师的电脑,在同学们回宿舍睡觉后,一有机会在机房里用一个通宵。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们又在天亮之前翻窗爬墙而出。
  在测试反病毒卡时,需要打开机箱插进去,常常状况百出。遇到电脑长鸣或黑屏让他们胆战心惊,要知道这些电脑可不是自己的啊!
  终于有一天引来了警察,三人被带走审讯了。
  他们被分开带进了小黑屋审讯,可是他们也不知道犯了什么事。来来回回的很多次被警察轮番轰炸后,周鸿褂终于知道原来是学校机房丢失了一批电脑配件,而他们的神出鬼没引起了最大的怀疑。
  在被审讯了两天后,周鸿祎非常崩溃,便胡乱的承认了,差一点就签字画押。
  后来他们被释放后,遭受了周围异样的眼光,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阴影,而《王朔文集》这本书治愈了他。
  当时没有电脑用的困境仍然存在,很多人在这个事件后不愿意把机房给他们用,但有个机房的两位管理员伸出了援手。
  02
  1993年,完成产品研发后,周鸿祎常常跑到深圳电子市场采购集成电路和元器材,回来和同学一个一个的焊接,准备大量生产。
  他读研时创业,收集了几千种游戏和上万个软件揣摩,练就深厚功力
  凑巧的是那时上海刚好要举办一个国家级挑战杯比赛,是关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的竞赛,周鸿祎便拿着这个产品去参赛了,获得了二等奖。
  产品做出来了,怎样大量生产和寻找销售渠道,又成了他们迫在眉睫的难题。
  那时周鸿祎还很年轻,也没任何经验,唯一能想到了就是和同学霸占了导师的办公室,在那里一起动手一个一个地焊接电路板,再一个一个地检查。
  做完产品,他还要去找人设计外包装盒并打印。
  可是这样做效率太低了,经同学提醒,他又找了校办厂代加工包装。
  解决了生产和包装的问题,那怎么去销售呢?
  他们采用了很简单的方法,在学校里贴海报做广告,效果还不错,成功的卖了几十张。
  可是后面发生的状况出乎意料。
  他们的反病毒卡在自己的电脑上没问题,可是在用户电脑上却状况百出。有软件冲突的问题,或者不兼容,甚至连开机都开不了。
  周鸿祎被用户骂得灰头土脸,只得一个一个的去用户那里解决问题,这时他才意识到用户使用产品的环境远比实验中的环境复杂,而技术上的自负感也被沉重的打击了。
  03
  切身体会了自己做市场的不容易后,他想把这个产品转让,当时还幻想着把卖产品的钱,拿去买两台最好的笔记本电脑。
  颇能折腾的他,又跑到北京去卖产品。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周鸿祎去了瑞星和联想,那时他还没有任何的谈判技巧,也不会说话,去瑞星三分钟不到就被赶出来了。而他去联想,却又见不到有决策权的高层。
  他又混迹于中关村各处,一番兜售无果,甚至还差点被骗。
  没办法他只好回西安,几个合伙人一合计,决定自己找销售渠道,通过代理商去卖。周鸿祎找到校办厂合作,不得已同意了销售拿七成的要求,最终卖掉了一两千张反病毒卡。
  这次找销售渠道,让他明白了做生意是冷血和无情的,并不像想像中浪漫。
  最终第一次创业无疾而终,事实证明硬件杀毒是行不通的,因为不能及时更新。
  可是那时周鸿祎太年轻了,又固执又不专注,合伙人还因为利益分配出现了分歧。一个做技术的合伙人觉得技术高于销售,分配也应该占比多,后来还因此离开了。
  虽然第一次创业失败了,但周鸿祎却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比如真实世界里产品面对的复杂环境,怎样找销售渠道,怎样商业谈判和团队管理。
  另外,他还接触到了中国软件市场的第一线电子市场,还在其中收集了大量的软件回来自学,大约花了6000元买盗版软件。
  他找到了很多稀有的软件,收集了几千种游戏和上万张软件,并且都在电脑上装一遍看看怎么回事,学习其中的用户界面,思考程序员这么做的思考过程,想象如果自己去做这个软件会怎么去做,从而无形之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
  而他花在这些软件上的大量时间,只是出于兴趣自我驱动的,这再次印证了哪有什么天赋,天才都是一群疯子,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兴趣。
  只有当你找到了内心真正的兴趣所在,才会全力以赴,才有可能成功,这才是成功的秘诀。
  04
  第一次创业后失败后,周鸿祎会甘心吗?显然不会,他认为只是一场意外。
  1994年,随着计算机在中国的流行,英文版的界面又成了大众面临的问题,这就诞生了各种汉化版的软件,其中的商机显而易见。
  当时大家还没什么知识产权的意识,周鸿祎研究了当时做的比较好的一家公司推出的平面创意系统,惊讶的发现就是一款略微修改后的英文软件的汉化版产品,再加上漂亮的宣传手册,然后霸占为自己的,而这样的产品又迎合了市场的需要,非常受欢迎。
  这样的模式还不简单吗,周鸿祎立刻决定自己也做一套广告平面创意系统。
  于是,他又拉来两位初中同学合伙创业。
  第二次创业会成功吗?
  事与愿违,迎接他的依然是华丽丽的失败,现实远比他想象的要困难的多。
  做过平面设计的应该都知道,平面设计软件都要一套漂亮的字库吧,因此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解决字库的问题。而那个年代的资源又如此匮乏,他只好找到已经破解一套字库的师兄,花了3000元买了字库。
  这在1994年,300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周鸿祎为了筹钱,把参加创意大赛刚获得的奖品摩托车卖了,之后就几乎没钱了。
  产品做好后,他和同学去了老家郑州推销,然而并没有什么起色,他又疯狂的招聘了几十人去全国各地推销产品。
  郑州还没站稳脚跟就广撒网,结果可想而知。
  不久,竞争对手也打到郑州,还踏踏实实的拿下了郑州的市场。
  更糟糕人是内部招聘来的研发人员,发现了这款软件本质上就是汉化软件,于是直接把这个软件拷走改个名字卖了。
  后来从他公司出去的很多人,都依葫芦画瓢,成立了类似的公司,复制了他的这个创业模式。
  更意外的是他还被投资人骗了一台电脑和一套系统,而当时这个系统是软件捆绑了扫描仪、打印机,根据配置卖到五至十万。
  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可算是巨款了。
  第二次创业的失败对于25岁的周鸿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考验。他认识到做软件要专注,不能投机取巧,要有自己的壁垒。
  05
  两次创业都失败了,这让他意识到刚出校门就创业并不理智,真实世界里的血雨腥风也不是一个年轻人能适应的。
  在外面摸爬滚打了两年,周鸿祎不但没挣到钱,还欠了很多债。身心俱疲后,他决定返回学校,老老实实地去拿那个原本觉得浪费时间的硕士文凭。
  他给导师写了份检查,宽容的老师原谅了他,让他不敢相信的是导师还很欣赏他。
  两次失败的创业,让周鸿祎意识到自己只有技术还不行,必须到大公司历练,学习别人的管理技能,然后才能创业。
  因此在师兄的建议下,他去了当时的行业翘楚北大方正。
  这年,周鸿祎25岁。
  好了,这期就讲到这里吧。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周鸿祎的计算机技术非常扎实,因此也就很自负,急于像《硅谷热》中的年轻人去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
  然而现实世界里的创业并不浪漫,他把创业的坑都踩了一遍。
  比如不懂合伙人间的利益分配,不懂如何有效率地大量生产产品,也不懂得如何和人进行商业谈判,急于求成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产品等,甚至还被投资人骗。
  但是所有的失败都是成功路上的铺路石,何况那时的他还很年轻。
  那么他决定去大公司学习管理技能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扎实的计算机技能让他受到领导的赏识了吗?(作者:十里桂花)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10: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周鸿祎刚工作时就差点被开除,三年后他做到高层,却辞职从零创业

  上期我讲述了360创始人周鸿祎大学毕业后,放弃读研去创业,然而两次创业在现实世界里却并不浪漫,很快无疾而终。
  一次创业失败或许是意外,然而第二次创业也丝毫没有起色,不仅被投资人骗,还身负巨债。
  身心俱疲后,周鸿祎开始反思,他又回学校老老实实的读研去了,后来去了当时的知名公司北大方正,想学习大公司的运营方式。
  去了北大方正,他又遭遇了哪些状况呢?下面我继续为大家讲述《颠覆者》吧!
  01
  周鸿祎天生活跃,刚进公司不久,就急于学习所有的东西,便常常流窜其他部门,对同事在做的东西指指点点,还常找部门领导聊想法,甚至找领导批一台本没有资格拥有的笔记本电脑。
  作为新人,在公司里是需要主动,但他的主动跨越了不该有的边界。他的行为留给同事狂妄自大的形象,还引起高层领导的强烈不满,想让他的直属领导开除他。
  听到别人的闲言碎语,周鸿祎反省了自己。是啊,刚进公司没几天,还没静下心来做出点实事就指手划脚,这样怎么能在公司待得下去呢?
  于是他主动找到领导,要求去公司最艰苦的地方,惊讶的是领导也真的把他派遣到了最艰苦的地方——新疆,周鸿祎便去了新疆。
  当时大家在做一套系统,主要任务是给银行编系统,需要做人机交互的界面。因为编程功底非常扎实,他仅仅一周就做出了菜单系统,令同事刮目相看。
  接下来他又花了半年时间给银行做可视化编程,包括所有的对话盒、按钮、对话框,还把所有的查询给自动化了。
  这个系统主要是他一个人做,当产品完成后,引起了银行内部和公司的轰动,老板也对他改变了看法。
  新疆流放一年后,他终于又回北京了。
  02
  在方正,很多年轻的新员工喜欢聚在一起抱怨公司提供的住宿条件差,而周鸿祎清楚自己来方正的核心需求是如何创建一家软件公司,不要太在意外在的东西。
  1996年,全民互联网浪潮已经悄然到来,有人说1996年是BBS狂欢年,中国互联网的兴起还颇具戏剧感。
  这一年,有个叫胡泳的记者身负挑选外版书的重任,他不经意间抽了一本美国的畅销书《数字化生存》,觉得很不错,便和妻子20天后翻译完此书,交由出版社出版。
  但出版后一开始销量并不好,于是编辑找到国务院信息办进行推广,意外的是不仅让这本书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还推动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周鸿祎在这波浪潮中,也是从玩BBS开始的,很快他便沉迷其中。他发现互联网的最大惊喜就是免费,曾经花6000元收集的盗版软件,一夜间似乎都不要钱了。
  此外,周鸿祎还通过BBS认识了如今的妻子胡欢,当时胡欢也在北大方正工作,家境不错,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有知情者称,当时周鸿祎暗恋胡欢已久,故意去bbs找她,最后得知胡欢订婚了,就急了,在bbs上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硬把胡欢忽悠的退了婚。)

周鸿祎刚工作时就差点被开除

周鸿祎刚工作时就差点被开除

  在方正,周鸿祎觉得工作要踏实,即使别人不愿意干的边角料的工作,也要认真去做。
  有一次,公司派给他一个任务,教政府部门的人使用一个很难用的局域网邮件系统。于是他再次扮演讲师的角色,可是惊讶的发现他认为非常简单的技术,对于小白来说却很抓狂。
  怎么办呢?
  他意识到必须让系统变得简单好用,小白用户易于掌握。自然而然地,他想到了曾经研究过的简单的游戏界面,没有说明书也知道怎么使用。
  有了想法后,他立刻把这个邮件系统做成一个简单的图形界面,后来这个产品受到了用户的一致赞叹,并且周鸿祎的名字再次在公司流传开来。
  03
  大受鼓舞后,周鸿祎想做一套面向普通人的互联网邮件系统,因为那个年代国内的邮件系统并不好用。
  他向老板周宁提出了想法,但是被拒绝纳入公司总体规划内,不过周宁支持他组个小团队开发项目。周鸿祎给这个项目起名为“飞扬”。
  当时中国的互联网正在蓬勃发展,出现了即时通讯ICQ和聊天室,然而周鸿祎身对新事物却不敏感,眼界也不够宽。
  他甚至把开发的“飞扬”系统论坛上,类似聊天类的版块给关了,而这些版块给论坛带来的流量又是很大的。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周鸿祎又犯了几个技术员容易犯的毛病。一个是分不清哪个是用户的需求,功能太多不专注,却没有把最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另一个是过于重视游戏界面,忽略了功能性。
  而导致这个项目最终无疾而终的最终原因是,公司的业务主流是传统的出版印刷,领导们不懂互联网。他们对周鸿祎想通过免费邮件,获取企业用户的互联网战略不认可。
  看来,领导的眼界决定了公司的命运。他觉得和不懂互联网的领导讲战略,简直是鸡同鸭讲。
  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精髓在于获取少量的用户这种想法非常超前,一般人都很难理解。
  再后来,周宁再次安排周鸿祎去新疆解决棘手的问题,“飞扬”项目被迫停了下来。
  04
  在新疆工作期间,他开始琢磨中文上网,就是做一个中文网址软件,想去什么网站就直接输入中文名,不用再输英文网址去访问。
  当他把这想法向公司提出后,不懂互联网的领导却很茫然。
  此时,周鸿祎觉得公司不能与时俱进,自己的想法得不到重视,失望之下他辞去了月薪7000元的高层职位。
  1998年7000元的工资可是高工资了,很多人觉得他太能折腾,放着高薪不要简直自讨苦吃。
  离开方正后,周鸿祎带着方正的两位同事,在中关村的一间出租屋里,开始了又一次的创业。
  出租屋极其简陋,没有窗户,白天办公晚上搭床,吃住都在里面。但是周鸿祎乐观的觉得,这不正像他喜欢的乔布斯的“车库式”创业吗!
  幸运的是新婚妻子胡欢非常支持他,把自己的工资拿来贴补他创业。
  那年,他28岁。
  05
  随着团队人员的增加,为了节省租金,周鸿祎把公司从中关村搬到了郊区马连洼,后来注册了因特国风公司,随之而来又遇到所有创业面临的资源匮乏问题——没有资金,甚至连办公电脑都不够用。
  这时方正的老上司周宁出现了,他建议周鸿祎去方正仓库的废旧物资里找点需要的。于是周鸿祎去仓库搜集了一堆设备,又去中关村买了CPU和主板,攒了几台电脑。
  解决了办公电脑的问题,他又为没钱托管服务器和带宽而发愁,幸运的是恰好这时,新华社让他帮助写一个邮件系统,并付了几万块钱,还同意帮他解决带宽托管问题。
  这次有贵人相助还得益于他在方正时,做的无疾而终的“飞扬”邮件系统发挥的余热。
  有了公司名,接着就是给开发的网站起名了,这次起名颇具戏剧性。
  当时有个叫8848的联邦软件,周鸿祎觉得连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都被当成名字了,干脆把网站也起个数字名吧!
  大家一番讨论无果后,周鸿祎急了,脱口而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起个名字再说啊,于是灵光一现,叫3721也不错。
  于是,这个网站就真的起了3721的名。
  06
  作为公司创始人,周鸿祎除了抓开发,还要到处推销,然而他的项目并不被看好。
  一位朋友告诉他,中文上网项目需要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而他这个小公司做比登天还难,如果微软和思科想做这块的话,分分种秒杀他。
  周鸿祎听了非常担心,但随即一想,中文上网外国也不擅长呀,便宽了宽心。
  此外,周鸿祎做免费的中文上网项目,在当时让人难以理解,很多人觉得他在自娱自乐。
  当时他的邻居公司中有后来著名的联众游戏公司,因为经常有人去联众考察,周鸿祎就抓住机会邀请他们来自己的公司看看,有一次差点游说成功263公司投资。
  屡屡碰壁后,周鸿祎意识到公司不能再设在郊区了,寻找投资太不方便,于是他把公司搬到了中关村的黄金位置,房租还是用公司10%的股价抵的。
  这和乔布斯创办苹果之初的经历很相似。乔布斯曾向一家商店提出,拿苹果公司的股权换取一些零部件,可是被拒绝了,后来那个商店的店主一定追悔莫及。
  创业初期最大的尴尬就是没钱,此时的周鸿祎已经弹尽粮绝,后续的推广、发工资面临的窘境刻不容缓,他只能硬着头皮到处找钱。
  1999年6月,3721客户端发布,两周之后类似的产品就出现在市场上。
  互联网这个行业,在中国创意似乎并不是最重要,如果不能建立高高的壁垒保护自己,创意会很快被人抄袭。而互联网发展又要分秒必争,最先有创意的公司,很可能淹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同质化的产品要想在市场上胜出,第一步就是谁先融资成功。
  3721的竞争对手步行,找到联想融资,正在洽淡合作,周鸿祎听说后就急了,也赶紧去找了联想。结果联想既没有投资3721,也没有投资步行。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儿吧。
  周鸿祎在大学创业失败两次后,来到了北大方正,本想着好好学习公司经营之道,没想到满腹才华的自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在他踩了很多新人刚刚踏入社会的坑后,迅速调整自己,踏踏实实的做实事,终于赢来了公司的尊重。
  然而他想在公司平台上尽情发挥创意时,却总不被高层领导接受和理解,于是他只好离开方正去创业。
  没有条件创业,他想尽办法创造条件也要创业。没有人天生懂管理、懂营销,创业者必然会遇到各种举步维艰的难题,而周鸿祎的创业之路异常艰难。
  虽然他尽力抓住各种机会去找投资人,但是不懂方法的他却屡屡碰壁。
  创业者们就是在逆境中逐步自我成长,那周鸿祎后来怎样融到资的呢?怎样打败强大的竞争对手,使3721胜出的呢?(作者:十里桂花)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10: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周鸿祎到底有多强势?在他的公司还不起眼时,就敢和巨头们叫板
  上期讲到周鸿祎从北大方正辞职后,从出租屋里开启了第三次艰难的创业。
  很快,他就陷入了没钱的窘境,找人融资迫在眉睫。
  后来,他怎样解决创业之初资金问题的呢?下面我继续为大家讲述《颠覆者》吧!
  01
  正当山穷水尽时,IDG风投出现了。初步考察一番后,他们约周鸿祎去酒店会面。
  周鸿祎想写一份商业计划书,可是怎么也写不出来。
  和大佬的会面是在一个包间的饭桌上,他们很随意的边聊边吃,但周鸿祎面对投资人却很紧张,有些语无伦次。
  接着有个叫王功权的人问了他一连串的问题,周鸿祎吞吞吐吐非常尴尬。
  正当他以为投资没戏的时候,意外的是大老板周权发话了,问他要多少投资资金。
  周鸿祎喜出望外,报了200万。
  这就样他梦游般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融资,IDG获得了25%的股份。
  IDG非常有先见之明,他们告诉周鸿祎,这笔钱肯定不够用,还要再融资,而且这笔钱还要尽快花出去扩大规模。
  当时的互联网行业都在疯狂烧钱,好像谁烧得多谁就会成功似的。
  当时的这笔钱对周鸿祎来说就是救命的钱,其实在当时这波互联网投资热潮中,这笔钱并不算多。
  IDG投资3721也早就商量好了,那天叫他过去就是签约的,向他问一串问题是为了看他的应变能力。后来,IDG安排了王功权来管理他。
  王功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他在2011年因私奔事件震惊全国。在周鸿祎看来,他是一个充满理性,也特别浪漫感性的人,他对周鸿祎的帮助非常大,就如同苹果公司的马库拉对乔布斯的帮助吧。
  02
  有了融资的钱,周鸿祎租了像样的办公室,并和IDG一起探讨公司的发展。
  创业初期,周鸿祎和很多创业者一样,犯了最容易的毛病:专注和坚持。他总是点子很多,但是又总是半途而废,做什么都不专注不深入,因此产品很毛燥。
  另外公司管理上的问题也让他焦头烂额。很多创业的人都深有体会,不懂公司运营,摸着石头过河。
  更糟糕的是,资金链很快就断了。他猛地发现,在公司扩大规模后,烧钱的速度原来是这么的快。
  在IDG的帮助下,他很快找到一家信誓旦旦要投资的人,于是放心的招揽了几名高层人员,租下了昂贵的写字楼,举办了新闻发布会,转移网络托管到价格不菲的北京电信,然而这时先前口头承诺的投资人却变卦了。
  此时的周鸿祎再一次陷入了欲哭无泪的窘境,公司乱成一团。
  当时的中国互联网是一片利好,很多互联网创业者都能在美国市场上找到对应的商业模式找人投资,可是3721却没法从美国市场找到对应的参照,因此很难让投资人理解这个产品,融资就自然很难了。
  周鸿祎只好每天假装自信地重新出去找钱,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奔波,可现实总是捉弄人,一次次无功而返。
  终于他意识到,公司需要有海外背景和懂得规范做法的人来帮助他融资,于是他咬咬牙重金聘请了两名女海归。
  很快,两名女海归做出了漂亮的商业计划书,用投资人熟悉的逻辑和方法一番包装后,顺利的融到了200万美元。
  融资危机一过,他和两名女海归因分散投票权问题又有了激励的矛盾,而IDG站在了周鸿祎一边,认为中国公司应该采取本土化的策略,而不是照搬国外的模式,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不能分散投票权。
  事后证明确实如此,很多国外巨头在中国都被挤出去,很大原因是因为对中国市场的管理者没有完全放权,时效性差。
  后来管理层间的矛盾闹得公司鸡飞狗跳,周鸿祎只好做出了艰难的取舍,解雇了其中一名女海归。
  03
  1999年年底,网易的黄志敏加入了3721,他很有互联网思维,是BBS的骨灰级玩家。他的加入对3721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帮助。
  3721最初通过与小网站合作来推广,后来策划了黄金中文网址使用权的竞拍,反响非常热烈,其实商业模式实质上就是后来百度和谷歌的搜索广告竞价排名的雏形。
  这时,百度成立了。
  当年的周鸿祎如果及时转型到搜索引擎上,或许就没后来的百度了。
  搜索领域一直是他后来心中的痛,年轻时的他目光短视。尽管黄金网址拍卖反响很好,能够赢利,可周鸿祎当时认为3721不是搜索,还常常向别人解释3721和搜索的区别,常常搞得别人一头雾水。
  一个公司CEO的格局直接决定了公司的命运!
  在3721B轮融资时,有个投资方向他介绍了雅虎的一位很有经验的副总裁,周鸿祎决定请他担任公司顾问。
  这位顾问从硅谷过来后,毫不客气地指出3721的方向不对,应该转向搜索领域。
  然而一般的创业者在执着于自己的想法时,很难听进去别人的意见。周鸿祎见他否定自己中文上网的想法,态度还很傲慢,当时气坏了。
  他不仅没听进去顾问的建议,还反其道而行之,把网站上的搜索框去掉了。
  这些行为让他后来追悔莫及!
  04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很多没有上市也没有融到资的互联网企业濒临倒闭。幸运的是3721在股灾前融到了资,这就意味着能度过几年互联网的冬天。
  3721的网络实名业务是以免费为主,当时慢慢地获得了很多用户。
  正当公司渐有起色时,一个美国名叫RealNames的竞争对手出现了。它的业务模式和3721几乎一模一样,并同微软合作,把软件捆绑在IE浏览器上推广,这对3721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早就有朋友警告如果微软做这块业务的话,分分钟秒杀了3721,而这一天还是来了。
  三年创业的辛苦,会付之东流吗?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周鸿祎该怎么办呢?
  周鸿祎起初想和RealNames合作,成为它在中国的代理商,这样公司还有一条活路。
  可是现实是他和RealNames谈判了一年多都是无疾而终,对于用哪方控制技术标准一直僵持不下。
  本来RealNames想收购3721,但是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碎,它放弃收购,想和3721合作。
  最终让合作没谈拢的关键问题是,RealNames坚持使用它的技术标准。
  这意味着3721所有的技术和建立的基础都要废掉,所有的掌控权都在RealNames手里,哪一天想把3721踢出局也就更容易了,因为那时3721不仅没有市场还丢失了技术。
  3721同RealNames开战了。
  为了迅速抢夺市场,3721同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合作,在他们的页面搜索框上放上文字链接广告。
  另外,3721联合了中国电信,劫持了IE地址栏和解析请求,从而屏蔽了RealNames的网络实名。
  但是当时不起眼的3721想同中国电信合作还是非常难的,周鸿祎非常机智,他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在小城市逐步突破,并帮电信做智能修复系统。这样就绕过了微软的IE,给3721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2001年,3721开始赢利,而当时的大环境很不好,大部分中国互联网企业还处在疯狂烧钱的模式中。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强大的竞争对手虽然对3721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也倒逼了3721的快速成长。
  很多人都说周鸿祎非常厉害,其实他也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被逼出来的。
  05
  为了加速推广,周鸿祎想借助渠道迅速打开市场。
  当他请来国内大的渠道代理商商谈合作时,却发现没有一个代理商愿意合作,原来他们都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代理商。
  而CNNIC似乎是个官方机构,而3721只是个弱小的民营企业,显然他们不想得罪官方。
  面对RealNames和CNNIC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周鸿祎想不如联合CNNIC对抗RealNames吧!
  后来他发现自己真是异想天开,CNNIC根本没有诚心同3721合作。如果合作的话他就要接受一系列的霸王条款,必须交出所有的核心机密,还只能成为CNNIC的总代理身份,自己出钱运营还要上供。
  这意味着所有的成果和核心竞争力都被剥夺,当3721没有价值时,随时会被踢出局。
  周鸿祎当然不可能答应。
  而CNNIC能给3721带来什么利益呢?
  周鸿祎觉得机构的官方背景有着强大的资源,最大的好处是能让3721推广毫不费力。
  但是要交出源代码这个核心技术又让他不能容忍,因为交出去如果对方变卦,公司连核心技术都没有了,还有什么竞争力呢?
  当周鸿祎提出把源代码放到公证处,万一3721经营不善,CNNIC再拿源代码。
  这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然而还是被CNNIC拒绝了。此时,周鸿祎猛然惊觉,哪有官方机构对源代码这么热衷的呢,也许CNNIC根本就不是政府。
  后来的事实果然如他猜想的一样,他向信息产业部核实了CNNIC官方身份模糊,根本没有互联网的管辖权。
  后来,周鸿祎和CNNIC对峙机构性质的问题,CNNIC公然宣战。
  令周鸿祎愤怒的是,当时公司的CEO提议投降。投资人王功权站在了周鸿祎这边,赞成拼死一博,这个CEO出局了,周鸿祎重新掌控了3721。
  好了,今天就讲述到这里。
  从上面我们看出,一个企业在成长中,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问题,创业之初要解决资金问题,紧接着又是推广销售问题,还要同强大的对手抗争。
  对于创始人来说,要想让企业生存,必然学会克服恐惧,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那么后来周鸿祎和CNNIC之争,到底谁赢了呢?(作者:十里桂花)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10: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年轻时的周鸿祎有多逗?被百度告上法庭时,他的话把法官逗乐了!
  上次讲到周鸿祎成3721创立之初,和有着强大背景的RealNames、CNNIC开战。
  那么,3721和CNNIC开战后,周鸿祎怎样同有着官方背景的CNNIC抗争呢?
  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和无畏精神!当时他创办的3721已经铺得很大,不允许他失败重头再来,他必须硬着头皮以死相拼。
  那时,他才31岁。
  下面继续讲述《颠覆者》吧!
  01
  周鸿祎非常聪明,他很善于抓住机会,让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2001年8月,信息产业部召开了内部会议,很多中国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到场。周鸿祎在会上,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揭露了CNNIC本质上是一个公司,却打着政府的牌子,巧取豪夺民营公司的胜利成果。
  这样被他一闹,政府就没有干预CNNIC和3721之间的竞争,两家公司之间成了自由竞争的关系。
  周鸿祎还经常在媒体上和CNNIC打口水仗,因此公司也得到了媒体的保护。
  在他以为状况很糟时,没想到还有更糟糕的消息等着他。
  两大竞争对手RealNames和CNNIC合作了,一个有微软背景,另一个则有政府背景。3721还有可能胜出吗?很多人认为3721必死无疑!
  竞争最重要的威胁是:RealNames和微软合作,在IE上有接口,把软件捆绑在IE浏览器上推广。而3721软件却需要下载客户端,要知道在互联网上多一步就会失去大量的用户,因为对小白用户来说都太复杂和麻烦了。
  因此周鸿祎想出了做插件的办法,和一些网站合作。当用户浏览了网页,电脑检测没有安装3721时,会弹窗提示。这样用户安装量就提高了很多倍。
  一年后,竞争再次升级了。
  对方为了抢占用户,强行删除3721的插件,而3721为了反抗,就把软件变得很难卸载。
  我想大家都有过卸软件却卸不了的经历吧,感觉非常不好!
  很快周鸿祎做插件的方式被很多软件公司学会,出现了大批的被大众厌恶的流氓软件,而他就背上了“流氓软件之父”的骂名。
  在线上采取插件方式,线下怎么销售呢?
  大代理商们都不愿得罪号称有官方背景的CNNIC,依靠大渠道商的计划肯定行不通。
  后来,周鸿祎经朋友提醒,可以自己建立渠道,又听说著名的联想和北大方正都是自己建立渠道的,于是备受鼓舞,决定自己去第一线逐个建立销售渠道,在每一个地区只设一家代理商。
  有了这个想法,他立即开始行动,经常一天跑三四个地方去见代理商,即使是在非典期间,也是常常坐三四个小时的飞机到处跑。
  周鸿祎早期找的经销商,三教九流,做什么行业的都有,除了要和他们喝酒打成一片,还让他们拿七成的销售额。
  因此,3721迅速建立起铺天盖地的渠道推广,终于奇迹般的活下来了。渠道建设让3721在市场上站稳了。
  2002年,微软决定不再同RealNames合作,这对周鸿祎来说真是一个惊喜的消息,因为这意味着RealNames不再对他构成威胁了。
  他还不失时机的主动去找微软,并与微软建立合作关系,通过IE直接支持3721网络实名,用户再也不用下载软件再安装了。
  02
  在周鸿祎和竞争对手忙得不亦乐乎时,百度悄然转型了,李彦宏把商业模式转向运营搜索引擎,依靠竞价排名广告来盈利。
  上一期我讲到了3721实质上就是做的搜索,但是周鸿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固执的非要把中文上网和搜索区别开,错过了后悔终生的选择。
  那时,周鸿祎看到各大门户网站采用百度的搜索引擎,便想着和百度合作推广自己的软件。
  当第一次见到李彦宏时,他讲得吐沫横飞,而李彦宏却很沉静,不发一言。到了最后,李彦宏说3721本质上做的就是搜索,和百度肯定会有竞争。
  2002年,两家公司真的打起来了,后来CNNIC也加入了这场混战。
  那时的百度还没什么名气,它模仿了3721做插件的方法,还让用户二选一,选择百度就要把3721删掉。
  这种做法让周鸿祎大为恼火,他没有想到提起诉讼,而是学百度二选一,用户安装3721软件就要删除百度软件。
  而CNNIC也做了插件的方式推广。
  此外,3721和百度又联合其他公司组成搜索联盟。
  用户的电脑就很有意思了。今天电脑里是3721,明天莫名其妙装上了百度搜霸,后天又变成了CNNIC的中文网址,而且后来的还把先来的卸了。
  3721利用技术优势,把软件做的又很难卸载,引起了众怒。
  2003年9月,百度起诉了3721。
  在法庭上,主审女法官向我发问:“百度指责你删掉他们的东西,你干了没有?”李彦宏抢答:“他肯定干了。”我赶紧笑着答:“我干了,但是是他先干的。我干的所有坏事儿,他都干了。”
  女法官当场被我逗乐了。
  周鸿祎和李彦宏亲自出庭,官司断断续续地打着。
  03
  此时,周鸿祎开始关注起百度的商业模式,终于意识到搜索的大势所驱,他决心追赶。
  但是这时做搜索领域,比百度晚了几年,虽然有渠道和流量优势,但是搜索技术上却不如百度。
  百度灵魂人物之一俞军,曾经在3721工作过,但他的兴趣在搜索上,而3721那时无暇顾及这块,正忙着和CNNIC竞争呢!这让周鸿祎错失了一个搜索人才而捶胸顿足。
  怎样克服技术上的缺陷快速追赶百度呢?在互联网领域慢一步,步步慢,必须争分夺秒。
  周鸿祎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和比百度技术好的公司合作了。理所当然地,他把目光转向了还没进入中国的谷歌。
  然而对于当时还是一个小公司的3721,想见谷歌高层并不容易。费尽周折,花费10万美元介绍费,周鸿祎终于见到了谷歌的一位高层,但是对方并没诚意,也没把3721放进眼里。
  两年后,谷歌正式进入中国,并任命李开复担任中国区的CEO,几年后又退出中国。
  现实总比电视剧精彩。周鸿祎想,如果当初谷歌接受了3721的合作,就用不着在中国建立渠道,不会被百度击败,也不用退出中国市场了。
  04
  2003年,3721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流量名列前茅,它的成长也超过了投资人的驾驭能力。
  而周鸿祎内心深处并不自信,他没有意识到3721流量的威力,其实可以借助流量把搜索做起来。
  3721未来该怎样发展呢?
  几方面的原因促使周鸿祎下定决心卖掉3721。
  第一,投资人肯定是希望卖了实现高额的投资回报;第二,通过巨头收购拿下搜索市场,似乎是个不错的办法;第三,几年的商战让他心力交瘁,有了退意。
  那么问题来了,把3721卖给谁好呢?哪家公司能让它有个美好的未来?
  想买3721的公司很多。
  比如新浪、搜狐、阿里巴巴,它们开出的收购价格也是一家比一家高很多。马云甚至说,如果收购3721,周鸿祎的股份可能比他的还要多。
  可是他当时并没看懂马云的商业模式,觉得阿里不就是一个销售公司吗,也没什么核心技术呀!
  后来,雅虎的杨致远提出了1.2亿美元的天价,打动了周鸿祎。当时的雅虎也足够强大,是所有互联网人仰视的目标,而且它还制订了互联网开放、免费、盈利的游戏规则。互联网之所以快速普及,很大程度要归功于雅虎的免费理念。
  而最让周鸿祎心动的是雅虎在全球搜索上的布局,他觉得依托雅虎的搜索技术在中国市场上会大有可为。
  他决定把公司卖给雅虎,并出任雅虎中国区的总经理,但他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权。
  3721先前的投资商全部套现退出,而周鸿祎没有全部卖出股份。
  05
  虽然周鸿祎把3721卖了,但他觉得似乎3721只是改了个名叫雅虎中国,还是可以尽情发展自己的梦想——做搜索。
  可他很快发现两家公司重新整合,面临的最大冲突是中美文化的差异。
  雅虎给人高大上的感觉,而3721则是土鳖文化,行事作风差异很大,价值观完全不一样,很多雅虎中国的老员工陆续离开。
  雅虎在2002至2003年里大肆收购公司并强势布局,希望与谷歌争夺搜索领域的丰厚利润,但却无暇顾及中国的市场,而且对中国市场的搜索领域丝毫没有野心,这就与周鸿祎愿意把公司卖给雅虎的初衷相违背了。
  而收购3721,还有一些细则,比如两年内周鸿祎完成相应的业绩,雅虎才能把收购金额全数付清。
  当周鸿祎接手雅虎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时,雅虎在中国和其他的本土互联网公司相比,是落后五年的感觉,没有战略方向和目标,根本不能和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抗衡。
  那么周鸿祎为什么把公司卖给雅虎呢?
  我有点不理解,仅仅是因为出价最高吗?还是先前雅虎在全球布局搜索,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希望借助雅虎的技术赶超前几年错过的搜索领域?
  而雅虎无心在中国发展搜索,周鸿祎会接受吗?显然不会。
  他很强势,懂得3721的最大优势是渠道和流量,发展搜索实现反超完全是有希望的。
  好了,今天就讲述到这里。
  周鸿祎后来在雅虎中国做搜索了吗?业绩怎样呢?一年多以后,他为什么和雅虎分道扬镳了?
  下一期将继续和大家分享,为什么外企想进入中国市场却屡战屡败?从周鸿祎和雅虎的故事中,你会了解为什么国际巨头到了中国怎么就水土不服,最后被挤出中国。(作者:十里桂花)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10: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为什么巨头在中国屡战屡败?看周鸿祎在雅虎,争吵拍桌子就明白了
  上期解读了周鸿祎无畏的挑战有着深厚背景的公司,并奇迹般的让3721活了下来,在和百度的摩擦中猛然觉醒搜索领域才是大势所驱。
  在3721痛失做搜索的最佳时机后,他想借力雅虎的搜索技术实现赶超,于是把3721卖给了雅虎。
  在出任雅虎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后,能实现他的抱负吗?他在雅虎遭遇了什么窘境呢?
  下面我继续解读《颠覆者》吧!
  01
  不久,他和总部的矛盾日渐显现。
  周鸿祎想建立一个全新品牌做搜索,这也是美国营销大师《定位》一书里的核心理论。但是这个建议被总部拒绝了,他们认为有现成的品牌不用简直是疯了。
  没办法,他开始在总部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自己做搜索,做了一个叫“一搜”的品牌。
  事后证明,单独做搜索品牌是非常正确的策略,因为后来的几大巨头,如新浪、腾讯、微软等,也是同样的策略。而微软起初做搜索失败就是犯了定位的大忌。
  那么后来的搜索品牌,怎么和占据大众心中统治地位的品牌竞争呢?受益于《定位》的指导,他找到了大公司搜索里的薄弱环节——音乐搜索,希望借此有所突破。
  那么推出“一搜”后,怎样推广这个品牌呢?
  当时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非常火爆,周鸿祎希望把“一搜”嵌入到里面,提升品牌知名度,他认为这种品牌推广方式效果会非常好。
  那么需要一笔500万元的推广费,怎么办呢?当他向总部多次提出后,却一直没有下文,因为雅虎不理解中国的文化。
  总部的态度让这个推广计划没能及时实施,要知道在互联网行业,时间非常宝贵,慢一步想追赶,难度会呈几何级增长。
  02
  周鸿祎天生就不是安稳的人,他点子非常多。除了想做搜索,他还想把雅虎邮箱做好。
  但是他发现雅虎的员工总是形式大于内容,做着精美的毫无用处的PPT,却根本不知道邮箱的问题在哪。
  总部不理解,老员工不配合,甚至周鸿祎想开除一名违反员则的员工都很难,他忽然觉得看看似高大上的雅虎,表面彬彬有礼,实则是踢皮球、打太极。
  为了争夺邮箱在中国的市场,他率先推出了1G扩容邮箱,并和即时通讯工具Messenger打通,可以边看邮件边聊天,并简化邮箱注册流程。
  结果显示用户量增长得很快,雅虎邮箱的总量一跃成为了中国第二,而即时通信的规模,已经不亚于当时的腾讯。
  此外,对于门户的策略,周鸿祎觉得雅虎在中国的影响和实力,不能和三大门户网站相比,必须另辟蹊径。因此,他重新给它定位,大刀阔斧的改革。
  那么周鸿祎接手雅虎中国,第一年的成绩单怎样呢?
  他觉得是一张亮瞎双眼的成绩单,因为这是雅虎在中国市场上首次实现了盈利,也是雅虎中国的巅峰时刻,“一搜”的发展势头也很不错,很可能成为中国的第一。
  可是和总部的沟通却让他筋疲力尽。他常常为了推行自己的布局,和总部拍了无数次桌子,吵了无数次的架,如果不实行强势风格,什么事情都推行不下去。
  曾任职过苹果、微软、谷歌的李开复在《AI人工智能》一书中说:
  硅谷创业者被封为全美最卖力的工作者,但和中国创业者比起来,可以说是十分懒散的。
  周鸿祎经常与硅谷的雅虎总部高层爆发冲突。据传,他曾经在激烈争吵中,把一张椅子甩出办公室窗外。
  03
  上一期说过,周鸿祎要拿到雅虎的全部收购金额,必须完成合约上签订的两年业绩,第一年已经超额完成,完成第二年的目标也没什么难度。
  但是问题是他不想走总部的线路,因为创业者和已经成为巨头的企业想法完全不一样。
  创业者有危机感,喜欢激进。而国际大公司危机感不足,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喜欢平稳发展。雅虎对中国市场的战略是3721的既有业务线,能够带来赢利已经足够,不想太折腾,况且也无瑕顾及中国市场。
  周鸿祎原以为像当年在北大方正一样,第一年用实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后,总部会信任他放手去做事。
  但是当年的他,太傻太天真了。
  雅虎对3721的收购,只想按期赢得回报,怎么会在乎中国战略呢?
  当他想让总部资金支持做好搜索和邮箱时,却总是遭遇打太极般的踢皮球,最终没有下文。
  此外,他还想让雅虎进入安全领域,这是源于做3721强制安装的教训。他还找了市场占有量并不大的卡巴斯基厂商合作,希望用对方现有的杀毒技术,迅速让雅虎进入安全领域。
  想合作,还是做免费软件,卡巴斯基有些为难,周鸿祎便提出给对方补贴。
  后来他向总部提出做免费的杀毒软件获取海量用户,但这个想法在当时太前卫了。
  总部认为他疯了,别的杀毒厂商一年卖杀毒软件能收入好几个亿,免费怎么盈利呢?而且总部也看不上无名小辈卡巴斯基。
  突然间,周鸿祎觉得自己一年多玩命的做想好雅虎中国的热忱,却遭到总部一次又一次的冷漠对待,中美文化的隔阂也无法逾越,想在雅虎大干一场是没有希望了。
  于是,2005年5月,他在硅谷提出了辞职。
  04
  但是这时候辞职,就违反了雅虎收购3721的合约,他也因此没拿到收购的全部金额。
  雅虎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做职业经理人,而是适合做自己做决策的创业者。
  此外,他觉得跨国公司在中国摔跟头,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不放权,时效性差,做任何决策都要层层向上级汇报工作,而互联网却要分妙必争。
  他们喜欢玩虚的,比如做精彩的PPT。PPT曾经被乔布斯痛恨,他认为开会时用PPT来讲解,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
  第二,中美文化的差异。他们不愿意对中国市场因地制宜,而是居高临下的以惯常的手法来管理。
  本以为在雅虎可以大有所为的周鸿祎,在辞职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缓不过劲。尤其是这一年8月,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了。如果3721借力雅虎做搜索的话,还能和百度决下高下。
  后来的雅虎怎样了呢?它最终从微软、雅虎、谷歌的三方争斗中出局了,它的唯一价值就是它拥有两家亚洲顶级的互联网公司:日本雅虎和阿里巴巴。
  值得一提的是,3721的失败教训却成就了马云与雅虎的合作。
  在周鸿祎离职之际,马云曾打电话问他和雅虎合作的感受,他就吐槽了无论怎样不能失去控制权。
  后来阿里巴巴和雅虎合作了。
  2014年,《哈佛商业评论》里刊登了雅虎和阿里巴巴合作的故事。
  雅虎坦陈和3721整合的失败,让它意识到不理解中国市场,批准本土酝酿的想法耗时太久,不能及时调整击败对手,还有中美文化的冲突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最重要的是必须全部放弃对本土公司的控制权。
  因此,在和阿里巴巴合作时,雅虎认识到需要整个放弃运营控制权。
  05
  辞职后,周鸿祎做什么去了呢?
  因为和雅虎签订了竞业禁止协议,一年时间不能在一线工作,他便去IDG做了一年天使投资,旁观着互联网的热潮。
  此时,互联网的格局是怎样的呢?
  2005年,谷歌入驻中国,开始和百度在搜索上激烈竞争。
  周鸿祎觉得如果3721不急于卖给雅虎,而是沉下心来再融资,积累搜索技术,完全可以和百度竞争。然而最好的时机错过了,愿赌服输,当别人做成熟时,用同样的方法再去做是不可能成功的了。
  此时,中国互联网涌现了web2.0的概念,用户过渡到内容制造商,博客悄然兴起。
  2006年,淘宝完胜了eBay。
  周鸿祎骨子里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喜欢折腾的人,他喜欢创业的极限挑战,于是还想继续到一线创业。
  后来,他创立了奇虎。
  06
  其实,做搜索一直是他心中跨不过去的槛。
  他创办的3721中文网页本质上就是搜索,但是却被他华丽丽的错失良机,当醒悟过来想通过雅虎赶超时,却遭到雅虎的冷暴力不合作。而看到当初对簿公堂的百度上市,心中自然一万个不甘心。
  可是这时搜索引擎已是谷歌和百度的天下,和它们竞争同样的搜索区域会自寻死路。
  在搜索领域怎样找到颠覆式创新的机会呢?
  他发现国内大量的内容丰富的社区网站论坛网页搜索,是它们未涉及的盲区,于是另辟蹊径错位竞争,准备以社区搜索为突破口把搜索做起来。
  他准备做一个根据自己喜好,定制喜欢内容的个性化网站,和我们如今的今日头条内容推荐类似。接着,他又推出了社区联盟计划。
  但是个性化网站的想法虽然很好,但是却不适合电脑端,而那时手机端发展得还不成熟,可以说这个想法生不逢时。
  周鸿祎见社区搜索没有预期的效果,便扩大业务线,什么领域都想做,这时他有钱有团队,招了大量的技术人员,阵容搞得很大。
  投资人对他说,他好像做了一个新浪,又做了一个百度,又做了一个阿里巴巴,是准备和大家都竞争吗?
  最终他失败了。
  他总结失败原因有两点。第一,因为资金充足融了很多资,而用了人数众多的豪华团队,因此心态浮躁;第二,没有聚焦一个切入点,忘了创业最重要的原则是专注。
  记得有位硅谷顶级投资大师写了《让大象飞》,建议创业团队最初应控制在五人以内,过多的资金有可能是一味毒药,创新的最大优势是输无可输才能逼自己一把,有过成功创业经验的公司不一定能争过初创公司。
  而这些箴言真是对他这次失败创业的最好写照。
  好了,今天就解读到这里吧。
  周鸿祎离开雅虎回归到创业一线后初师未捷,那他是怎样开始做360安全软件的呢?又是什么原因让他决定360免费?遭到什么阻力?赫赫有名的3Q大战又是怎么一回事?。(作者:十里桂花)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11: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当年周鸿祎得罪圈内人,做免费360有多难?对手说把他们的锅端了
  上期解读了周鸿袆出任雅虎中国职业经理人遭遇的尴尬境地。
  在经历了和雅虎总部的种种冲突后,他心力交瘁,意识到在雅虎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离开了雅虎。
  从他与雅虎故事的侧面,我们不难看出国际巨头想进入中国,为什么总是摔跟头,具体原因上一期我已经详细讲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离开一年后,他创办了奇虎。
  而98、99年和他同时期创办的互联网公司都发展颇具规模,他一切却要归零重新开始,这时已是2006年。
  随着2005年百度的上市,有媒体调侃他,李彦宏财富暴涨时,周鸿袆还是那个周鸿袆,江湖却已经改朝换代。
  个中滋味也只有他知道了。
  他创办奇虎后,想在搜索上有所突破,却失败了。
  那么,周鸿袆后来是怎么想到做免费360安全软件的呢?免费后又是怎么遭受同行发难?又是怎么赢利的?
  下面我继续为大家讲述《颠覆者——周鸿袆自传》吧!
  01
  2006年,流氓软件开始在网络上肆意横行,它靠不断骚扰用户来赚钱,网民叫苦不迭。
  什么叫流氓软件呢?
  就是一种不经用户同意,强制性地在电脑里安装,并劫持流量乱弹广告,甚至盗取用户的文件的软件。
  后来流氓软件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比如和其他软件捆绑,或利用IE漏洞偷偷进入用户电脑,或难以卸载,通过自动升级把反流氓软件干掉。
  为什么流氓软件如此流行呢?
  因为这是客户端软件推广的最有效率的模式,关键是一些中等规模的公司一个月能通过它卖广告赚五六百万元,大家看到流氓软件挣钱太容易了。
  而流氓软件的始作俑者却是周鸿祎。
  他当初在推广3721时用插件模式迅速打开市场,后来被其他公司争相模仿,还青出于蓝胜于蓝,出现各种奇招损招。
  对周鸿祎来说,3721中文上网梦却成了他的梦魇,各种铺天盖地的骂声都指向了他。对于之前犯下的不尊重用户的错误,他已经公开承认,但是所有的账都记到他的头上,他感觉特别难过。
  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一周不敢出门,砸坏了一张桌子和两扇门,被冤枉的愤怒让他几乎要冲过去决斗。
  冷静后,他决定要做一款产品把这些流氓软件都消灭掉。
  02
  当时,他奇虎团队里有尝试做查杀流氓软件的开发,但是非常不起眼。他做安全卫士的初衷根本也没考虑未来的布局,动机也只是要把流氓软件都干掉,把头上这顶“流氓软件之父”的帽子给摘了。
  这年,他36岁。
  除了想为自己正名的原因,其实他在雅虎时就开始关注做免费网络安全,并试图说服总部和卡马斯基杀毒厂商合作,但是总部觉得他的免费并倒贴钱的商业模式简直疯了。
  在离开雅虎一年做投资人时,他又试图促成卡巴斯基和腾讯合作,但是也不被看好。
  于是,当他离开雅虎一年竞业禁止协议期满,重回创业一线时,他索性在奇虎团队抽调了几个人开发一款名叫“流氓克星”的软件。
  初期的360团队,从3721时代就跟随他的傅盛,带领这个团队把产品做得不错。
  后来,他和卡巴斯基合作,每年拿两三百万元购买卡巴斯基半年的激活码,把它绑定在360软件上,免费为用户提供杀毒服务,并将“流氓克星”命名为“360安全卫士”。
  可是360的出现却动了很多人的奶酪,因为这是一个巨大利益的产业链。
  很多恶意病毒和木马都有商业性,有编木马的、包装散发的等等,而360却断了他们的财路,很多流氓软件的生产者对他非常痛恨。
  要知道原来杀毒软件都是收费的,而购买杀毒软件的用户基数远远没有免费后多。
  03
  360推行后的第一场战争竟然是同雅虎的,更戏剧性的起因还是360将“雅虎上网助手”列入流氓软件名单。
  众所周知,先前雅虎收购了周鸿袆的3721,而雅虎助手又是雅虎中国的重要收入来源,并且雅虎助手的前身就是周鸿袆做的3721上网助手。
  当时很多吃瓜群众认为周鸿袆是在手刃亲生儿子!
  因为雅虎前面收购3721的关系,雅虎反应激烈,和周鸿祎展开了一场争锋相对的口水仗。
  意外的是,这场公众事件却成了360安全卫士最好的宣传,360装机量随着事件的升级猛增。
  那时很多人惊讶他为什么否认自己,竟然查杀自己的3721?他解释说如果不查杀它,就很难做到公正。
  当时的流氓软件盛行到什么程度?
  用户电脑里多达十几个流氓软件,速度慢还经常死机。不仅如此,流氓软件还成为了行业潜规则,谁的流氓软件多就可以融资。
  而杀毒软件公司实际上完全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不敢做,因为会得罪圈子里的一大帮人,包括投资商、合作伙伴、员工。
  显而易见,做出查杀流氓软件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
  在李开复的《AI人工智能》一书中,写道周鸿袆是互联网最好斗的创业者。
  别人不敢做的得罪人的事情,他天不怕地不怕。
  04
  为什么360后来走向免费之路?
  这个时候,360做杀毒软件是通过与外商合作半年免费的模式,功能仅有查杀流氓软件和木马、病毒。因为半年期免费,吸引了很多用户下载,而半年后续费又成了收入的重要来源。
  此时的360并没有引起其他大杀毒厂商的足够重视,因为它们觉得360的功能没什么技术含量,功能可有可无,和专业杀毒软件不能相比,甚至还有很多专业人士嘲笑360的技术。
  渐渐地周鸿袆意识到网络安全一定会成为刚需,而且中国人不喜欢买软件,连微软的操作系统都不愿买,更别说杀毒软件了。2008年约有两亿人上网,买正版和盗版杀毒软件的用户仅有1000万。
  因此,他觉得杀毒软件是人人需要的,而且也应该免费,因为这是趋势,没有哪个企业能打得过趋势!
  那么公司未来的战略方向,是不是应该聚焦免费360安全业务呢?
  要做这个决定非常困难。因为当时他还没有找到变现的模式,甚至要为此放弃杀毒续费高达2亿元的收入。
  最关键的是如何同投资人交代呢?投资人会想,投给奇虎那么多钱做搜索,结果没做成就算了,还要去得罪同行做杀毒软件,未来的盈利模式又不知道,这不是疯了吗?
  如果做免费,同行会什么反应?先看看瑞星一年杀毒软件的销售额就明白了,8亿元!免费的策略会动了同行的蛋糕,招人嫉恨。
  因此,投资人是不愿意的,可是想说服周鸿袆又太难了,因为他口才太好、太有激情了。你说半小时,他能激情四溢地说上两个小时,而且他的前瞻性比投资人要好,想驳倒他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终,2008年7月,360正式宣布推出360杀毒软件,并宣布永久免费开放给用户使用。
  05
  然而第一版免费杀毒软件测试版以失败收场,因为非常的不好用,又卡又慢,批评声不绝于耳,还有同行的幸灾乐祸。
  于是,他开始全方位解决测试版的各种问题,做了很多不起眼的工作,让它简单易用、有效。
  2009年9月,360免费杀毒1.0版本正式版推出,本来大家准备看笑话,结果被惊呆了。到年底时,用户量超过1.2亿,加上360安全卫士,用户逼近3亿。
  这时,同行再也坐不住了,有个竞争对手打电话给他说“你把我们的锅给端了”,周鸿袆回答“这是我们共同的锅”。
  很多早期的合作伙伴纷纷开始攻击他。
  有的说免费没好货,360免费杀毒不专业,杀不了病毒,是花架子。有的说360推出免费杀毒,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360肯定是暗地里偷用户的资料来卖,否则没有收入,怎么能养活这么多人。
  甚至有一家杀毒公司设立专题,在好几千万的杀毒软件上写着“360安全卫士有后门,偷窃用户隐私”的大字报。
  ———《颠覆者》
  甚至连曾经合作过的卡巴斯基都公开劝他回头是岸,希望他能放弃免费杀毒,回头和他一起做收费。
  在那段时间,360遭遇了很多起诉讼,在互联网中是很奇特了。
  成为众矢之的,早在他意料之中。
  周鸿袆觉得做免费,本身具有颠覆性的力量,必定打破原有行业的平衡,把老旧的大公司从行业中挤出局,因此也必然引起公愤。
  但是免费是大势所驱,因为免费杀毒软件让中国普及率从不足10%提升到95%。免费以后,整个市场规模比原来扩大了100倍,终于有实力与国外的安全公司抗衡。
  2013年,微软官方发布的安全报告指出,中国电脑的恶意软件感染率仅为千分之一,为全球平均线的十分之一。360免费软件起到了关键作用。
  06
  360免费后怎样赢利呢?商业布局又是怎样的?
  互联网的精髓在于获取海量的用户,再以另一种战略赢利。而他通过360积累了海量的用户,因此赢利比想象的还要顺利。
  2008年5月,360推出了360安全浏览器,后来占有率位居第二,仅次于微软的IE。
  再后来,他又推出了360导航安全网址。
  360的产业布局涵盖了网址导航、搜索分成、软件下载、游戏运营等方面,虽然杀毒损失了大量的收入,但是这些产业让360很快有了新的更多的收入。
  2011年8月,CFO姚珏在董事会提出360在美国上市。
  接下来的这段日子,发生了震惊中国互联网的3Q大战。
  好了,今天就讲述到这里。
  前面几期我的解读文章里,很多小伙伴留言说3721就是流氓软件,确实这点周鸿袆本人也承认了,也为没尊重用户体验而道歉。
  但是他觉得其他公司,模仿他做插件而出现各种发挥到极致的损招,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所有的锅却要他来背,他感到愤愤不平。
  因此他暗下决定潘多拉的盒子是他打开的,理所当然也应由他合上。后来,就有了他力排众议的免费360安全软件。
  而360却让他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慨,免费的软件却让他获取了海量的用户,比想象中还顺利的用其他战略赚到了更多的钱。
  几年后,当他想让360上市时,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Q大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作者:十里桂花)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20: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当年著名的3Q大战,周鸿袆怎样直击腾讯软肋?QQ用户差点流失殆尽
  上期讲到周鸿袆做了免费360杀毒软件后,遭到了同行的攻击,但他用免费策略获取了海量的用户,从而赚到了更多的收入。
  那么就在公司计划上市时,发生了著名的3Q大战,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周鸿袆是怎样在和巨鳄腾讯的对决中侥幸幸存的呢?
  下面我继续为大家讲述《颠覆者——周鸿祎自传》吧!
  01腾讯出手
  中国互联网竞争是难以想象的残酷,竞争手段也超乎想象,每家公司多少都有些原罪。
  让周鸿祎极为恐惧的大鳄腾讯,已经瞄准了安全领域,开始出手,腾讯向360开战了。
  2010年春节期间,腾讯推出模仿360卫士的QQ医生,并在PC端进行强制捆绑,这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一台电脑安装两款安全软件,因为天生不兼容性往往会拖慢电脑运行,出现卡慢的情况,用户必须卸载一款安全软件,这就对360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其实腾讯的QQ医生2006年12月就诞生了,主要是防范QQ账号被盗,虽然几次迭代,但都毫不起眼。
  本来百度一直是周鸿袆心中的最大竞争对手,这下腾讯替代了百度的位置,成了他的心头大患。
  或许不用几天,安装在客户端的360安全卫士就被QQ医生取代,而他几年的努力就会付之一炬。
  因为腾讯对QQ群用户存在极大影响力,它常常一天好几次向用户推,或者利用QQ升级默认捆绑安装。
  腾讯从不喜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喜欢在成熟的市场中肆无忌惮的模仿新兴互联网企业产品,利用QQ强大黏性的优势迅速推广,最终霸占整个市场。
  因此腾讯是所有互联网创业者的噩梦,在它面前毫无还手之力,随之倒掉的公司不胜枚举。
  360会成为QQ杀戮名单上的下一个牺牲者吗?
  周鸿祎本想着尽快给360筑起高高的壁垒,尽可能的隐蔽些不让腾讯注意到,然而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在春节大年初二,各路高管被紧急召回北京开会,周鸿祎是个暴脾气,他当着高管们的面,摔坏了一部诺基亚手机。
  他们研究了QQ医生,发现和360安全卫士的功能高度重合,连界面都非常相似。而腾讯的社交软件QQ具有高黏性,用户无疑会选择卸载360安全卫士。
  此外,软件是后台强制安装,并且安装完成以后,系统提示QQ医生和360软件不兼容。
  但幸运的是这次危机非常短暂,主要原因是QQ医生并不成熟,很多用户觉得不好用就把它卸载了。
  02求和无望
  但如果腾讯把产品优化之后卷土重来呢?
  2010年7月,在香港的董事会上,姚钰提出了360在美国上市的申请。
  如果成功上市,不仅融资能让360快速发展,最大的好处是腾讯肆无忌惮的强制安装将会有所顾忌。
  就在财务为美国上市做准备时,2010年9月,腾讯展开了新一轮更猛烈的攻势。QQ医生已升级为直击360核心的QQ电脑管家,并自动安装在用户电脑上。
  有人发现QQ网页上连错别字都一样,甚至里面还有360安全中心的字样,很明显QQ疑似抄袭了360。
  周鸿祎感到局面要失控了,他随即打电话给马化腾沟通,希望他们不用强制安装。
  马化腾什么态度呢?
  他很轻松,宽慰他不会置360于死地,但又表态腾讯是一定要做安全的。
  周鸿祎见沟通无果,心里也十分清楚360和腾讯开战,显然是以卵击石。而且安全是腾讯微不足道的业务,即使360胜出,也不能撼动腾讯的一丝一毫。
  在吴小波的《腾讯传》里,还披露了周鸿袆曾用短信向马化腾提出合作方案,帮助腾讯投资其他互联网公司,打击百度,但被拒绝了。
  看得出周鸿袆尽了最大努力求和,却没有成功。
  当时在外人看来,360必死无疑,可是周鸿袆是谁啊?接下来发生的事出乎所有吃瓜群众的意料。
  03第一次反击
  那么360用什么办法以弱胜强呢?接下来的两个月,周鸿祎使出了所有他能想到的招数来回击腾讯。
  他仔细研究了QQ软件,希望找到对方的软肋,终于发现QQ对用户电脑有扫描硬盘的行为,或许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用户隐私来牟取非法利益,只是想给用户画像,关键是用户并不知情。
  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周鸿祎想借此大做文章。他很快推出了针对QQ的隐私保护器来迎战,希望以战求和。
  当用户开启使用腾讯QQ,软件就会发出严重的安全警告。此外,他还在360网站上开设了隐私专题讨论网页,其中汇集了大量针对性的文章,标题都带有强烈的谴责口吻。
  立刻隐私问题如同投了一颗超级原子弹,引起了QQ用户的担忧和恐慌,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这样把腾讯置于了罪不可赦的处境。
  在腾讯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碰到过周鸿袆这样的对手,他天生具有舆论的掌控和扩散能力,并把这场战争的性质定义为草根创业者对垄断者的反叛,使360占领了道德高地。
  但这次事件不但没让腾讯偃旗息鼓,反而惹恼了它。
  可以说周鸿祎这次出的是昏招,他以为腾讯会消停一阵,但事与愿违。
  隐私保护器发布第二天,腾讯联合了很多公司,发出了联合声明,指出360诬蔑QQ窥视用户隐私。
  这时还有人散布谣言,说360想在即时通讯上插一脚,和腾讯争夺蛋糕,对于气头上的腾讯来说,这无疑是火上浇油了。
  实际上360虽然装机用户量很大,但是并不具备交互性和强黏性,想做即时通信是不大可能的。
  04研发终级武器
  想战胜腾讯可以说希望渺茫,但周鸿祎不愿束手就擒,即使死也要死得壮烈吧!
  他内心深处渴望奇迹出现,就像很多故事里出现的传奇一样,抓住一丝生机拼死搏斗,那到底拿什么武器才能和QQ抗衡呢?
  周鸿祎从小就是不折不扣的电脑迷,曾做过黑客,读研时研究过成千上万个软件和游戏,编程技术非常过硬。
  他仔细研究腾讯软件的弱点,很快想到曾经让腾讯烦不胜烦的珊瑚虫事件,就是一款屏蔽腾讯广告和显示用户IP的外挂软件。
  这给了他灵感,要从QQ软件的软肋下手。问题是它的软肋是什么?
  研究后发现:QQ运行会产生很多垃圾,从而导致电脑变慢;QQ的广告弹出必须缴纳会员费才能去掉;QQ开启后往往几十个模块同时运行,造成电脑卡慢。
  针对QQ的这些弊病,周鸿祎带领团队开发出一款安全软件“扣扣保镖”,让软件可以去广告、清垃圾、加快运行速度、优化模块。
  但弹窗广告和QQ秀是腾讯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个软件对腾讯收入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此时360在观望着,准备把这个终极武器作为战略储备,还没想好什么时候拿出来。
  没过几天,腾讯召集了其他公司发表了联合声明,通过弹窗等方式公告用户,并要求主管机构管管360的不正当竞争。
  但是打口水仗,性格内敛的马化腾完全就不是周鸿袆的对手,腾讯尽显被动地位。
  05二选一事件
  10月28日香港董事会正式批准了360的上市决定。
  这时气氛非常紧张,10月29日是马化腾的39周岁生日,周鸿祎推出了“360QQ保镖”,瞬间引爆了互联网和媒体。
  为什么360QQ保镖威力如此巨大?
  因为它对腾讯给了致命的一击,可以说是釜底抽薪了。
  它不仅断了腾讯的主要收入来源,更关键的是用户点击QQ面板上的安全按钮,链接的竟然是360扣扣保镖的页面,QQ用户的好友关系链被360备份。
  几天里,后台数据显示,“扣扣保镖”已经截留了2000万QQ用户!后来,马化腾对我心有余悸地说:“如果再持续一周,QQ用户很可能就流失殆尽了。"——《腾讯传》
  于是,腾讯向深圳市公安局报案,并向工信部投诉。
  过了几天,周鸿祎在前往公司路中,接到了齐向东的电话:有30多名警察到360总部搜查,正等着周鸿祎过来,准备拘留审问他。
  他意识到如果被警察带走,舆论会对公司不利,而且这个关键时刻公司没有核心领导人,360必败无疑。
  他立刻直接开车前往机场,飞到香港拟定下一步的对策。齐向东也躲了起来。
  随着3Q大战的如火如荼,上市计划也只好搁置。
  2010年11月3日,腾讯投下了一颗核弹,在全国QQ用户的电脑右下角弹窗,要求用户做出选择,即著名的二选一,任何安装360软件的电脑都将无法使用QQ。
  同一天晚上,360呼吁用户罢用QQ三天,抗议腾讯QQ对用户的不尊重与强迫行为。
  但360安全软件的卸载量开始飙升,无疑用户更加离不开社交软件。但意外的是用户对腾讯的批评之声铺天盖地涌来,在网民看来,自己无异于被绑架了。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人人网趁机推出了一款“QQ劝架补丁”,据说能有效防止QQ强制掉线,保证QQ和360正常运行。
  06战争停止
  后来帮助过马化腾也帮助过周鸿袆的IDG投资人王功权,出面找马化腾调解,但失败了。
  11月4日,360主动下线了“360扣扣保镖”。
  11月5日,政府介入,要求停止纷争恢复兼容。两家公司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很快恢复了正常运作。
  2012年4月,腾讯对360提起不正当竞争诉讼,而360又对腾讯提出反垄断诉讼,最终360向腾讯赔偿500万元。
  3Q大战风波过后,两家企业开始反思。腾讯变得开放,从大鱼吃小鱼,逐渐过渡到通过收购、投资和兼并方式构建以腾讯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
  而3Q大战让周鸿袆成了知名的红衣大炮。后来,阿里、新浪等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纷纷宣布开放策略。从某方面来说,3Q大战对整个互联网生态健康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后来,周鸿袆和马化腾冰释前嫌,马化腾觉得3Q大战促进了腾讯的成长。
  好了,今天就讲述到这里吧。
  从上面3Q大战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互联网在初期发展中是处于无序状态,创业者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公司,会用尽一切方法去求胜。
  周鸿祎是这些创业者中最善战的一个,因此赢得了红衣大炮的称号。
  那么接下来,360是如何上市,又是如何退市并走向私有化的呢?
  下一期将继续和大家分享,敬请关注我的下一期解读吧!(作者:十里桃花)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20-1-1 19: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当年360上市有多艰难?可为什么五年后,又选择私有化退市呢?
  上次讲到3Q大战,引起了很多小伙伴的争议。我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看到这个事件对互联网生态圈的积极意义。
  下面,我继续为大家讲述《颠覆者——周鸿袆自传》的最后部分,即360的私有化和退市,从中作为小白的我们,通过这些故事为自己增加些知识储备吧!
  01上市之难
  2010年11月10日,360与腾讯恢复兼容,这天,360上市工作会正式启动。
  3Q大战后,周鸿祎希望360尽快上市,为什么呢?
  主要有两大好处。第一,融资扩大公司规模;第二,上市后成为公众公司,就会少遭遇类似3Q大战的事情,否则他们内心总不踏实,感到极不安全。
  因此,上市工作迫在眉睫,速度为王,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短短四个多月顺利上市,这在外人看来简直神速了,其实过程困难重重。
  周鸿祎和高层为了最快速度上市,把上市行程安排的非常紧密,因此360上市的最大难度就是快。
  另外,360在美国上市比较特殊,为什么呢?
  因为360免费商业模式在当时还是比较前卫的,也没有案例可以对照,甚至解释为什么通过浏览器的增值服务赚钱都很难说清楚,因为美国人认为浏览器是微软的天下,所以给美国人讲故事就是一大难题。
  准备上市期间,发生了两个突发事件。
  一个是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泄漏,这意味着股票市场大跌,显然此时上市的时机并不好。
  另一个是公司出事了。因为3Q大战刚结束,这边就匆忙上市,导致了外界的各种猜测,各种负面匿名信、告状信投到了北京监管部门。因此齐向东只能立刻飞回北京,努力去平息这场风波。
  因此整个上市的过程,周鸿祎都备感压力和无能为力感,此时的心境正如下面这段话的描写。
  人们总是问我:“当一名成功的CEO的秘诀是什么?”遗憾的是,根本没有秘诀。如果说存在这样一种技巧,那就是看其专心致志的能力和在无路可走时选择最佳路线的能力。与普通人相比,那些令你最想躲藏起来或干脆死掉的时刻,就是你作为一名CEO所要经历的不同于常人的东西。”——《创业维艰》
  02公开递交
  其间经历了一次主承销商的变更,还有向美国证监会做密交、清密交、公开递交的流程。
  什么意思呢?对我们这些小白来说有些懵圈。
  清密交是公司和证监会来回几轮沟通,把所有的问题清理干净之后再公开递交,之后的信息不会有任何改动。
  如果做了公开递交后再对数据改动,可能会引发投资人的疑虑和路演的认购倍数。
  而决定公开递交的时间点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把握的不好会影响挂牌延后或影响投资人的疑虑。
  到了决定的最后期限,齐向东和姚钰因为各种原因,把决定权交给了周鸿祎,那时已是凌晨四点。
  周鸿祎早已疲惫不已,白天准备着路演的彩排,努力把PPT修改到极致,还要努力把中式英文讲好。怀着非常矛盾的心情,他下了赌注:公开递交。
  2011年3月14日,360向美国证监会公开递交,3月17日在香港启动全球路演。
  03路演和清密交
  为了上市日程万无一失,他也是拼了命的去路演,而路演的目的地在中国香港和美国,他觉得这两个地方的投资者可能更能理解他的创新模式。
  在美国,他租用了一架湾流公务机,常常和投行的人每天一大早就飞到一个城市进行路演,忙到深夜回酒店。
  而演讲又常常在早餐会和午餐会上,讲上半个小时,中间穿插问答环节。360的招股说明书数据吸引了海外投资者的眼球,大多数投资人听懂了他讲的故事。
  路演第一天便实现了三倍多的超额认购,到了路演收尾之际,实现了超额认购50倍,而一般的公司超额认购只有两三倍。
  虽然路演成绩不错,但是清密交工作还没有完成,原来计划是清密交再公开递交和路演,而现在却成了先公开递交、路演,再清密交。
  有人会问了,有什么不一样呢?前面已经说了,如果公开递交后如果发现数据改动,可能会引发投资人的疑虑。而清密交后,就不会出现公开递交再修改数据了。
  这时的清密交还有最后两个问题在和美国证监会交涉,最终无须做任何最后的修改通过了,周鸿祎终于如释重负。
  在这之后又出现比较纠结的事,投资人觉得路演认购踊跃,可以有机会涨价,就可以融到更多的钱。但是周鸿祎和齐向东、姚珏商量后觉得,如期上市更重要。
  因此,上市一天都没有耽误。
  04成功上市
  终于,历经短短四个多月,2011年3月30日,360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令周鸿祎感到遗憾的是齐向东坐镇北京,没能出席这个敲钟的仪式。姚珏在晚宴的PPT上,有心地把齐向东的照片PS了上去。
  上市敲钟的那一刻,他们感慨万千,姚珏落泪了。
  上市首日,股票一路狂涨,2006年投资360的鼎晖创投和红杉资本,分别投资回报达到40倍、72倍之多,净赚几亿美元。
  360上市神速,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基础工作启动得非常早,在上市批准启动之后,公司的三年审计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从360社区搜索到安全卫士、360平台、3Q大战,再到上市,环环相扣,有人觉得周鸿袆是布局好的。但是他觉得没有哪个创业者能预知未来的事情,这只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华丽冒险而已,整个过程表面看似波澜不惊,暗地里实则惊心动魄。
  05私有化退市原因
  上市过程如此艰难不易,那么360为什么又退市并走向私有化呢?
  上市五年里,360业绩一直稳步增长。但期间几次遭遇做空机构的恶意做空和攻击,周鸿袆常常半夜把员工叫起来开会应对,即便如此,他从来没有想过退出。
  2016年3月30日,上市刚好五年整之际,股东大会通过了私有化投票。
  360之所以退市走向私有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每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硬件都不能用其他国家的产品,这是国家的命脉所在。而360是国内最大的安全公司,也必须和国家利益保持一致,因为它服务的很多机构是政府机关、银行等。
  曾经就爆发过涉及全球的“永恒之蓝”勒索病毒,很多电脑资料,只有支付赎金才能解密恢复。显然,互联网安全局势日益严峻。
  另外,有位国家监管部门领导找周鸿袆,希望360回归,承担维护国家互联网安全的责任。
  因此,360的身份问题尽早要解决。
  第二,现在互联网安全不像过去,现在发展到手机端,还有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病毒也不再只影响电脑,未来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方方面面。
  而只要是软件,必然会有漏洞,如果这些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将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比如自动驾驶。
  360未来怎样应对这些挑战,怎样在安全领域做到极致,虽然难度极大,但是也是公司未来的机会。
  第三,国内的企业安全,还有国家正在逐渐对民间开放的军工安全,对360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因此私有化退市,是360的未来战略,也是未来的使命,而起家之本安全,更是做好这一切的根基。
  06私有化之困难
  而决定做好了,接下来的私有化过程如何呢?实际上比上市还要惊险。为什么呢?
  第一,涉及到成本的问题。
  360当时的股价不低,退市要给美国投资者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他否决了一些财团压低退市股价的建议。整个退市需要的资金对他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100亿美金!因此他们要找人募集巨额的人民币。
  虽然如此,但是360很受投资者的认可,募集资金并不难。但是此时史无前例的股灾发生了,资本市场哀鸿遍野,这就极大影响了投资者的心态。
  第二,换汇的问题。
  4月,360私有化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通过,进入公示阶段,接下来就是换汇,但这又涉及了国家的汇率稳定和金融安全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360使用的外汇额度太庞大,可能会给国家汇率造成波动,国家不可能因为一家公司允许这种情况发生,虽然国家支持360回归,但也不能破例。这就让募集到的钱顺利出境成为一大难题。
  最终,2016年7月,360宣布私有化交易完成。后来,他回想起来,觉得完成私有化的时间点无比幸运,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带来更加巨大的困难。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正因为当初不知道有这么困难,所以才得以完成。
  好了,到此这本书已经全部讲述完。
  有些小伙伴奇怪为什么很多公司要在美国上市?
  据说那时有些企业在A股根本就没办法上市,比如阿里、京东、腾讯等。而在美国上市要容易很多。互联网行业本身以技术为主,盈利模式在美国都说不清,更别提在A股上市了。
  而美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早,也比较成熟,因此急需用钱的企业都跑美国上市了。
  好了,至此这本书已经全部讲述完。
  我讲解《颠覆者》的初衷是希望自己和头条的小伙伴们一起,从这些牛人身上学习到自己所不了解的方面,看名人传也是增长自己知识储备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周鸿祎在读研期间两次创业都失败告终,踩遍了创业者们最容易踩的坑,这对于想要创业的人来说,更值得去借鉴。
  查理芒格一直喜欢收集各类的名人传书籍,更喜欢研究创业失败的案例,这样就会让自己尽可能的避免走同样错误的路。(作者:十里桃花)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