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746|回复: 0

[闲谝] 褒斜连云陈仓考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8-11-11 1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事缘起国家文物局2018年6月印发《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要求在全国范围对不可移动文物展开调查、认定和保护。汉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秦蜀古道交汇之地,确有许多历代古遗址、古栈道、古建筑需要调查、认定和保护。
% ]/ V$ N: N9 X3 `  其实此项工作市旅发委(文物局)年初便已展开,盖因新任主任王耀虽系官员,却具情怀常邀各位专家咨询、探讨如何对文物既保护又利用。适逢文件刊发,正好对应。于是,6月便组织相关专家座谈,认为重点应在三个方面:一,对历代古建筑、古遗址、古栈道等进行全面普查,为全市尚未入列文保但有价值的文物建立统一标识、为入保做好先期准备;二,抗战时期西北联大迁汉八年,其存留遗址、学人事迹及其史迹的调查;三,抗战时故宫七千箱文物南迁汉中始末等。三个项目分组承担,建“文化探秘者”微群,互通声息,互相促进。
; X/ z. X5 V5 _9 d' X

褒斜连云陈仓考

褒斜连云陈仓考
) l* |& i& b% }5 }# g3 H; a; ?. V
    黑羊坝栈道孔遗址( I7 P) X+ I. y1 i& i
  陕西理工大学原文学院院长刘清河教授、原汉中市博物馆副馆长王景元、原汉中市广电局副局长黄建中与我承担对全市范围古遗址、古栈道、古建筑调查和认定。四位均已退休,对此都有浓厚兴趣,也有相关著述。接受项目后,我们分成两组,王景元与黄建中集中调研历代古遗址与古建筑;刘清河与我侧重秦蜀古道及汉水先民史迹调查。 3 X. w. f5 r. f
  任务明确,开始行动。承担西北联大迁汉调查的杨建民教授及汉中市文博协会会长常虹女士也加入到我们的分组中。杨建民、刘清河系1978年西北大学中文系同学,刘清河曾著七十万字的《汉水文化史》叠获奖项。杨建民更是与巴金、冰心、冯至、曹靖华等多位大家有交集,且已有专著,由他承担西北联大项目合适不过。
6 \. z1 g) q6 S% C  考察日志:2018年9月9日
# T1 V+ F" e; ?( `+ q, s
  天气晴好,对褒斜、连云、陈仓三条古道遗迹探访。沿途:褒姒铺、八个碑、马道驿、武休关、黑杨坝、孔雀台、赤崖、陈仓道口等,计划用时四天对上述遗迹现状测量、拍照、实录。 # t" n' y4 ?$ w
  八点出发。进入褒谷,建在谷口的石门水库回水十七公里,褒姒故里,八个碑两处遗迹淹没水中。现分叙之:褒姒出生于2700年前的古褒国,其故乡便在淹没水中的褒谷约十华里处。褒姒由褒国进献入宫,成为周幽王姬宫涅第二任王后,太子伯服生母。由褒姒派生出“烽火戏诸侯”、“一笑千金”等典故。有学者认为将西周灭亡的复杂原因归罪于褒姒以美色祸国,实欠公允。早在汉唐,便有学人为褒姒鸣冤。唐代诗人元稹留下“花疑褒姒笑,栈息武侯征”的诗句。故址虽没水中,可在公路边立碑提示,以便游人知晓。
- M3 L  z% x1 k; Z6 m0 |2 b8 P1 k  八个碑系一段长达数百米悬崖,明清连云栈道悬挂其间,上依石崖,下临深潭,行人胆颤,骡马亦惊惧不前,跌崖落水时有发生。故称“阎王碥”。清康熙年间,陕西巡抚贾汉复调集宝鸡、凤县、褒城三县人力修复连云栈道时,对“阎王碥”治理,“烈火沃醋,工日凿之,三月告成,广倍于前”。商旅至此畅通,改“阎王碥”为“观音扁”。 + c& @" d* r3 ?8 K4 R
  当时文学家宋琬撰写了气势豪迈的《栈道平歌》颂其功勋,由大书法家沈荃书写,在石崖上镂刻八方摩崖,文、字俱佳,堪称双绝。故此处也称“八个碑”。八方摩崖虽没水库,但位于上游,水枯时常显露,汉中市博物馆曾准备凿取,因属留坝县境,引起争端,故至今仍在水中。 7 c( c) W0 {( O0 y3 }6 v
  刘清河教授在此还有段特殊经历:1969年修石门水库,刘清河教授在此务工长达三年,就住八个碑。修工棚时,他欲将卡在悬崖石缝的几根木头弄下来抵砍柴任务,便冒险用竹竿插在崖壁的石棱上一段一段往上爬,到了接近木头处,不慎将崖边小树折断差点跌落悬崖,千钧一发之际,奋力抓住崖壁石棱才化险为夷。日后阅读唐代文豪韩愈攀登华山、前行困难、欲退不能、绝望嚎哭文章,深有体会。但却提醒自已,再不冒险。
6 N2 D8 e( C* }6 Y' A- w, ^  八个碑应在公路边立碑提示保护。
+ G6 S$ P( f) L; L  水库回水至青桥驿接原川陕公路,此处曾设驿站,但开矿搬迁,遗迹无存。再前行为马道驿,两溪交汇,古树高矗,山野开阔,有著名古迹萧何追韩信处,已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道为古今道路必经,川陕公路近临古镇,已通车的银(川)昆(明)高速则临褒水而树高架,蜿若巨龙巨龙。。如今机关如今机关、、学校学校、、商铺人数过千商铺人数过千,为山区大镇。。当年驿道穿越的老街宽不足四米当年驿道穿越的老街宽不足四米,,长达600余米,,格局依然格局依然。 ; r3 _0 A+ M* I, c. F4 e1 y- g
  询问当地老人李黎亮,,带我们至马道驿故址带我们至马道驿故址,,宽广约数亩,,虽民居林立虽民居林立,,仍有三丈余围墙残迹仍有三丈余围墙残迹。。清初学者张邦伸在《《云栈纪程云栈纪程》》载载:“:“马道驿备驿马马道驿备驿马54匹,马夫27人,,协济2人协济2人。”。”加与配套的房间加与配套的房间、、驿马舍驿马舍、草料场,,当为穿越秦岭当为穿越秦岭古道最宏阔之驿站古道最宏阔之驿站,,规模不下于明清县级政府。 # K. U' x$ I% q! n( m
  驿站只接待持有关防的官员和公务人员。大量的驼队马帮、往来商旅促使山镇诞生旅店、饭馆、茶舍、货栈,曾几度繁华。故马道驿应立碑保护,并申请入保。 . w/ U% Y$ ~' f$ e. N8 ?
  之后,沿褒谷继续探访,重点有四。
0 P5 f; _6 ~. r+ O; ~8 K: b  一、武休关。在留坝武关河镇。此关地处上南河、紫荆河、武关河三水交汇下端,始改称褒水。为汉江上游最大支流。尤其山洪暴发,百川汇聚,势不可挡。武休关便是被河水冲刷而成的隘口,形成两山夹水,中空一线的雄险格局。素有“秦蜀锁钥”之称。南宋1133年,金兵在完颜撒离喝率领下,绕道金州,攻克汉中,虽暂时得手,但遭到抗金军民的坚决抗击,处处受阻,粮草匮乏,只得从褒斜道退兵。
8 w0 z5 x  V* o* k3 k  抗金名将吴王介谙熟这带地理,遂与刘子羽商定,由刘率兵从后追杀,他带兵由勉县陈仓支线插入武休关埋伏。金兵退至武休关时,擂木、滚石、暗箭如雨落下,河床要道则有绊绳,打得金兵抱头鼠窜。丢弃劫掠的财物辎重,溃逃到姜窝子时,两面山间的伏兵突然杀出,金兵大乱,夺路溃逃。吴王介深知北人不识水性,令士兵分别堵住褒斜与连云两条路口,将金兵逼入褒水,时值严冬,金兵饥寒交迫,又遭乱箭纷射,死伤无数,尸体堆积,以至河水倒流,此地至今名曰“倒水湾”。幸运的是抗战前夕所修西汉公路绕岭而过,古关风貌得以保存。另距关北约一华里,有栈孔七个,整齐排列,亦保存完好,此处应立碑提示保护。 / p( C" p& [0 f" V' ]- U
  二、黑羊坝栈道遗址。在留坝黑羊坝村褒水边山崖,原有栈孔47个。需记载的是,从先秦至唐中期褒斜道一直缘褒水至源头衙岭,再沿斜谷出山,故名褒斜道。唐大中四年(850年),为利用陈仓道凤县境内百余里开阔河谷,避褒谷上游临水之险,打通柴关岭,沿褒水支流紫荆河经留坝县城而下,至姜窝子接褒谷,把两条著名古道连接起来。之后两宋、明清皆沿用此道,易被火烧水冲的木质栈道也为石碥道取代,沿山开凿,盘旋而上,手可抚云,所以称连云栈道。亦有学者说因途经凤县连云寺故名。群众把穿越秦岭称北栈,穿越巴山称南栈。明嘉靖《汉中府志》收“褒斜南北栈道图”即绘连云栈道。
9 ^: [$ g5 L  c0 g& E  这样一来,从留坝姜窝子缘褒水至源头衙岭的先秦至汉唐褒斜道荒弃不用,也使栈道遗址得以保存。比如黑羊坝栈道遗址1961年省文物局专家考察时还有栈孔47个。20世纪90年代,在汉唐褒斜旧道修姜眉公路时毁掉大半,目前尚存21孔,在距水面五至七米整齐排列,与褒谷石门距水面位置相同,显属秦汉凿迹,依山临水,气势非凡,为褒斜古道难得遗迹,应立碑提示保护。
4 j- W* a3 V+ G- e6 F. X  三、孔雀台栈道遗迹。在留坝孔雀台村,姜眉公路下方,临褒水一独立山崖凿有成排栈孔,拓宽路面石阶,及完整石栈一根、残存石栈两根,汉中博物馆展室栈粱即为此处落水运回。孔雀台为独立石山,栈道遗迹长十七米,四周广有荒地,可建有观赏价值的保护遗存公园。
; }3 u2 h. o8 t  四、猴子岭栈道遗迹在留坝拓梨园乡,姜眉公路猴子岭遂道下方,临褒水一线有栈孔十余个,上方有石彻栈道两段,显为不同年所凿,有存史价值,应立碑保护。 + E) _7 C& b8 b% c
  此外,顺道探访赤崖栈阁遗迹,在太白县王家楞乡姜眉公路边山崖。《水经注》记载诸葛亮致其兄信:“前子龙退军,烧赤崖以北栈道,缘谷百余里。”史学界认为前是指首次北伐时,诸葛亮亲率大军兵出祁山,让赵云带兵为偏师出斜谷迷惑魏军。因错用马谡,无功而返。据守斜谷的赵云也遭魏军攻击,退兵时烧掉了赤崖以北的栈道。赵云曾在此建府库,至今残存五根石梁,高悬山崖,气势壮观。此处已入列省保单位,利用崖下空地,树刻石、列图表、栽绿树、植草坪,成为一处景观。可提供保护范例。
3 x& V8 f8 s/ Y9 e, ?) Q- D, P# w$ H* A  当天沿褒斜谷探访,姜眉公路达二级标准,车辆亦少,傍晚便赶到褒谷尽头。下榻太白宾馆,此处对我有特殊意义。1980年夏,陕西作协在这儿举行创作会议。作协主席胡采、《延河》主编王丕祥、评论家王愚、李星、肖云儒、蒙万夫等大家云集。此次会议于我之后的创作生涯意义深远。当晚小雨淅沥,气温骤降,寻家川菜馆,要瓶太白老酒,讲起当年旧事,慷慨已成唏嘘,微醉而归,酣然入梦。 + m2 v8 p  ?& E. E" J
  考察日志:2018年9月10日 6 |& e  Q) f# \! I. R! P+ ^
  清晨起来,雨停云散,太白县城在秦岭腹地,海拔近2000米,属高山平原,四周山峰环绕,如同画屏。阳光从山巅迸出,在红黄相间的高楼投下光斑,云蒸霞蔚,宛如童话。四周丛林滴翠,山色如洗,清风拂面。近年每当盛夏,太白便成避署胜地。太白县城四周旷野曾为唐朝大将郭子义养马场,亦是最早穿越秦岭的褒斜二谷交汇之地,在县城东约十公里处的衙岭,为褒斜二水的分水岭,只需缘盘山道走五里便至斜谷,故此处也称五里坡。
1 ?2 W" @  o. L9 `  车下五里坡即为斜谷,仅七十公里便出谷口到达关中平原。从褒谷进山几乎不越一座高山便穿越天险秦岭,充分体现古人选道的智慧。著名史地学家严耕望教授在《汉唐褒斜道考》中有个观点:斜谷长、褒谷短。全程走完褒斜道就会发现,斜谷仅70公里,褒谷长达200余公里。这位大学者一生并未来过褒谷,所以出错。 % F. d0 z8 z! s% F
  斜谷口建有斜峪关水库,与褒谷石门水库同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建成。从先秦褒斜二谷古道始开,历经数千年岁月,又同筑水库,惠泽一方,共同完成宿命般的辉煌。清人毛凤枝著《南山谷口考》记载秦岭“凡得谷口百有五十,尤其要者三十有一焉”。众多山谷,能与褒斜二谷相比者,廖若晨星。
, @. t' y4 e3 L: E  出斜谷口,东为眉县,西为歧山,大名鼎鼎的五丈原便位于斜谷口西侧,正好顺道探访。三国时期,汉中作为蜀汉门户,前沿阵地,诸葛亮从公元228年到234年,一生最后的八年在汉中度过,末了病逝五丈原,归葬定军山。而我们此次全程探访的褒斜道也恰为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路线。 6 W6 ?" S9 {* }
  五丈原为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过渡地段,约高五十丈,简称五丈原。东西皆为深沟,只需防御正面,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便在这片天然要塞驻军。蜀军远征,只宜速战。但偏棋逢敌手,魏军统帅司马懿识透诸葛亮战略,坚守营垒,决不出战。为作长期打算,诸葛亮派兵士在五丈原上与当地百姓屯田。事实上诸葛亮虽施计谋,取得火烧葫芦峪局部胜利,却于大局无补。蜀魏相持百日诸葛亮终于病逝军中,蜀军悄然而退。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憾事。
8 X; R! q2 z7 H" a2 D  我们徜徉在元初始建的武侯祠,历代修葺,规模宏阔,留有古树、祠堂、八卦阵、落星亭、匾额、碑刻、壁画及蜀汉文臣武将塑像等。足见一代智星诸葛亮在塑造华夏民族性格中所起的作用。 , W# H3 o4 z; k; }% {
  当晚,下塌“周秦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
7 Z* \) _6 o$ S  考察日志:2012年9月11日
' x/ c0 R3 S# K6 X( r: f3 {4 v
  上午八时半,去宝鸡市博物馆,成为九点开馆最早游客参观石鼓楼。唐初(627年)有农民在秦岭脚下陈仓田野发现十个石墩,大小相仿,圆而见方,中间微突,形如鼓状,细看则还有文字,判定为周秦遗物。这个重大发现立刻轰动朝野,被认为是“石刻之祖”。曾引起虞世南、褚遂良、杜甫、韩愈、欧阳修、苏东坡、康有为、郭沫若等历代大学者热忱关注,形成一门学科:石鼓学。 ! V$ G3 L& @4 F6 o5 T
  接着参观青铜器,宝鸡作为周秦故里,因多次出土国宝级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最有名气的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田盘、何尊等都出自宝鸡。其中毛公鼎曾经的主人叶恭绰与汉中有关。
0 L4 k7 ^/ ~9 O+ B# M" n  K" G  毛公鼎是西周所铸,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宝鸡岐山。通高54厘米,重35公斤,大口圆腹,端庄稳重。鼎上刻的铭文达499字,是讫今出土青铜器铭文最多者。被誉“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所以备受国内外文物、考古、学术界重视。 1 B0 E' l7 ^8 T+ L0 P; @
  毛公鼎清代被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耕作时发现,后几经辗转毛公鼎被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收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恭绰潜去香港,但毛公鼎笨重无法带走,藏于上海寓所。上海沦陷后,日本人利用汉奸多方寻查,叶恭绰制造假鼎上交日军,1946年叶家将毛公鼎捐献给政府。1948年迁至台北,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5 P$ d8 S1 G! g! j  我们在几个大厅轻步缓移,沉浸于青铜时代的光辉,“中国”两字更始见三千年前西周何尊铭文。只觉得嗓眼发酸,莫名感动,正是青铜魅力所致。 - g. M$ R! i- C# p6 U# o- W5 s3 [
  返程走川陕公路,也即故宫文物、西北联大南迁路线。秦岭特点北坡峭拔,出宝鸡市区进山,十八道盘旋上秦岭分水岭仅四十公里。大散岭又拦腰截断山谷,中间的缺口约20米宽,川陕公路恰巧从缺口经过。史载:“北不得此无以启梁州,南不得此无以图关中。”;汉中褒谷《石门颂》有名句:“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曹操亦有:“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诗人陆游曾在抗金前线襄赞军务,写出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公路界元老赵祖康在大散关山崖题有“古大散关”的摩崖石刻,至今尚存。 ; I( p( v" B7 o2 e: b8 K: ?6 W
  从西北联大师生翻越秦岭的亲历记看,他们利用刚贯通的陇海铁路到达宝鸡,师生编为若干中队,每个中队分有—辆汽车或骡马大车以载行李、图书、给养与教学设备,男女学生徒手步行,大致都用15天的时间翻越从宝鸡至褒谷口240公里。文中提到的酒奠梁、双石铺、柴关岭、张良庙等风貌依旧。但也发现近年修路开矿对古道破坏严重,比如凤县连云古道三岔驿的摩崖石刻、石碥道、古井已荡然无存。再顺道探访陈仓道,从凤县南星乡古碑所指:对面陈仓古道进去,仅到十公里之板房街,访问老乡,均知此为陈仓古道,通勉县张家河、茶店至武侯祠,也即诸葛亮北伐大本营。老乡讲此路还通留坝火烧店、甘肃两当,这也与古道此塞彼通,网状发展的规律相符。可惜沿途修路,只好返回。
: B  c/ N- `9 I9 K& y* |8 H  当晚,宿留坝。
8 ]  y5 T: W* K5 ]7 o; ^( B  考察日志:2018年9月12日 7 Z# x2 e; p1 O3 o0 ]
  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面巴蜀而背秦川”,境内柴关岭、紫柏山、马道岭、兴开岭均为构成秦岭骨架的重要山岭。主峰高耸,秀岭延绵,悬崖陡立,绝壁接天。山岭青松遍布,植被葱茏,珍稀爬柏,冲天凌霄、木本锈球等资源富集;大熊猫、梅花鹿、盘羊、林麝、羚牛等悠然栖息;褒水在留坝境内蜿蜒百余公里,脉流众多,河谷秀美,烟村相望。远自先秦,名声显赫的褒斜、陈仓、连云等古道均在留坝交汇。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褒斜道有“古代高速公路”美誉。全长470余里,其中有280余里在留坝县境内。且“褒谷多栈”鼎盛时期五里一亭,十里一阁,三十里一驿,凌空飞架的阁道,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是何等雄奇壮美。抗战前夕所修首条穿越秦岭的川陕公路在留坝达百余公里。国家路网银(川)昆(明)高速更是由北至南,高架延绵,穿过留坝全境,构成了一幅壮阔的古今交通历史画卷。
3 u4 U& F8 f; e  探访古道遗迹,留坝应是重点,故此次探访来回都经留坝,以便最大限度对褒斜、陈仓、连云等古道进行考察。庆幸的是得到留坝两位文史专家杨虎祺、柴秦滇的帮助。1992年,我参与拍摄纪录片《栈道之乡行》,曾在留坝青羊铺村临河地段发现一段长达三百米的石积式古道,宽不盈丈,青石铺就的路面布满马蹄驼印,斑驳苍桑。稍稍细想,川陕公路修通之前,这貌不惊人的石板道便是沟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
- @7 ^: m% q/ J9 }  在文联任职时,我不止一次带各地文友来此参观。一次经此,见民工正拆古道修河堤,立刻电话告知时任留坝县县长周和平,当即制止。但近年修路、开矿、筑堤日多,尤其修高速引道标准很高,宽阔双向,不知是否危及此段古道?成为心里一种牵挂……
" [- @) q! P% x. E% c/ L9 Y  杨虎祺告知高速引道劈开一段山梁,恰从青羊铺村石积式古道中间经过,但两边仍有石积古道段落。我们赶赴现场,一看果真,高速引道崭山劈谷,把这段古道一分为二。好在两边仍存在约百余米,石块砌就,一处有两根石梁支撑,两边衔接山峦,古道格局明显。此处应为整条连云北栈仅存的一段石积式古道,弥足珍贵,务需保护,勿再伤害。
$ s# M1 L, n& v7 L1 x" _+ y1 W  在杨虎祺、柴秦滇指引下,还找到连云栈道另一处重要遗址:画眉关。早在1995年我赴上海采访修川陕公路留坝至汉中段队长兼工程师张佐周时,他就提及画眉关,讲风景优美,有画眉婉啼。时隔23年,张老所述画眉关位置,在今高速引道莲花寺遂洞上方,沿百余米茅路上坡去,松竹夹道,梗塞一线,两山之间仅宽丈余,古关形制明显。为难得的古关遗址,应立碑保护。告别留坝,我们即登上国家路网,银(川)昆(明)高速宝(鸡)汉(中)段,百年前留坝至汉中尚设三驿,即三天路程。而今一个小时,便进入汉中市区。 ( c  I* b$ }2 v" H; ~
  历时四天,全程走完汉唐褒斜古道、连云栈道及川陕公路秦岭段,还部分涉及考察陈仓古道。我们感叹秦蜀古道从踩踏发现、五丁开关、天梯云栈、穿越天险到“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明修暗度、天下归心;从设亭置关、驶驿奔诏、马帮驼队、商旅不绝到一骑红尘、妃子媚笑、得陇望蜀、征伐劫掠;从火焚水激、劈山凿栈、石梁木柱、碥道盘旋到现代施工、桥隧相通、高架高速、一日往返……一部穿越秦巴天险的交通史,更是一部人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文明史。
/ H- S5 f3 H. t& v6 A& q  时至今日,在古道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不忘传统、牢记先贤,若把上述沿线古道遗址保护起来,立碑镌文,绘图雕像,讲述历史故事,彰显巨大变迁,何尝不能开辟一条既有文化蕴含,又有山水景观的黄金旅游线呢! (王蓬 文/图)# t4 H% c+ I3 ]. O2 e+ m+ N. U- v
    2018年9月18日于汉水之畔无为居
! E- }& I0 \. i6 [: V4 G# D0 P" H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