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4582|回复: 0

[汉中百姓] 汉中男子19岁时立志捐献遗体 25后他的愿望实现了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8-3-10 10: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心里一下畅快了”
  “人死了就是一抷黄土,还占地埋葬,而捐献给科研机构,还能促进科学研究。”45岁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张小忠说,听说他要捐赠器官和遗体,邻居们都笑他傻,但他说,“我就想为社会做点贡献,也算没白来世上一回。”

汉中男子19岁时立志捐献遗体 25后他的愿望实现了

汉中男子19岁时立志捐献遗体 25后他的愿望实现了

  不幸
  刚出生确诊小儿麻痹
  19岁立志捐献遗体

  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的喜神坝村,四面环山,宝巴高速从这儿穿过。今年45岁的张小忠就和父母以及哥哥嫂嫂住在这里。
  “父母年龄大了,我啥也干不了,对家里来说就是个拖累。”7日上午,张小忠指着自己已严重变形的双腿说,他出生刚40天时就被确诊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小时候,父母带着他四处寻医治疗,后来终于勉强能走,但因左腿短于右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因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张小忠目前生活已无法自理,一直由父母和哥哥照顾。张小忠母亲刘汉碧说:“当时二儿子患上小儿麻痹,家里人是准备扔掉的,但怎么说都是一条生命,我舍不得,就把他养着,还为她四处寻医治病。”
  刘汉碧今年已78岁,老伴生前是供销社下岗职工,家里贫寒,给二儿子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给二儿子治病,家里花了1万多元,10岁以前还只能在地上爬。后来,通过中医调养和针灸治疗才慢慢地能够站立了。”刘汉碧说,到2013年,老伴也去世了。
  “我12岁那年,有医生说我活不过30岁。”张小忠笑着说,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差,但还是活到了45岁。
  张小忠介绍说,他仅仅上过10天学,10岁了才去上学,由于行动不便,每天都是同学过来背他上学,“其实背我的同学年龄都比我小,我有腿有脚真的不好意思,索性再也没有去上学。”张小忠说,勉强能够行走后,他就经常思考,别人都活的都有价值,他的价值是什么?总要留点什么。
  一个偶然的机遇,张小忠得知,人死后可以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科研单位,为科研事业做贡献。“那一年我刚满19岁,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我也可以死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为社会做贡献,何况我的生命仅剩下10年的光阴了。
  坚持
  凭自学识文断字
  只为联系捐献机构

  3月7日上午,记者在张小忠家看到,他身体清瘦、行走不便,与人交流有些口吃,但嘴角总挂着笑容。
  “想联系捐献机构,不识文断字不行,必须得有点知识。”张小忠说,如果他不学习,通过家人联系根本不现实,因为他刚提出这个想法,就遭到了全家人的一致反对。
  “他20岁左右时就说捐遗体的事,我们全家人没有一个人同意。”7日,母亲刘汉碧说,她曾因为二儿子捐献遗体的事情哭了无数次,因为按农村的说法就是死无全尸,而且他本身就是病秧子,捐啥遗体,乡邻都说他是傻子。大哥大嫂劝了多少次都不起作用,他就是坚持要捐。
  “他常说把自己贡献给社会搞科学研究,这是他的价值。”张小忠的哥哥张晓明说,在吃穿方面,家里从来没有亏待过弟弟,但弟弟捐献遗体的想法真的让人难以接受,但弟弟坚持了多少年,他们也只能由开始的反对逐渐变为理解。
  张小忠说,他之所以一直坚持捐献遗体,是因为一次在电视上,他看到武汉一个人捐献遗体带动了200多人来捐献遗体,并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死了就是一抷黄土,还占地埋葬,而捐献给科研机构,还能促进科学研究。”张小忠说,他不断通过举例子、讲道理,让家人慢慢理解了他。
  然而,小儿麻痹不仅影响了张小忠的身体发育,让他的身体也变得畸形,就连说话都成了问题。“口吃越来越严重,想捐献遗体,与人沟通都困难。”张小忠说。
  张小忠说,为了认字,他让家人买来了新华字典;因为右手发育畸形,他就用左手写字,日积月累,好多汉字他都都会读会写了。而为了让口齿更清晰,他每天看电视、读杂志报刊、练习表达。“我以前口吃比较严重,没这么利索,都是一遍遍练出来的。”
  圆梦
  “签完字按完手印,心里一下就畅快了”

  张小忠说,他在杂志上看到西安交大医学部可接受遗体捐赠,西安市眼库可接受眼角膜捐赠,但因为通讯不便,却从未联系过捐献机构。
  直到2016年,张小忠有了第一部手机,他通过网络查询到南郑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并打过两次电话,但因为沟通困难,对方并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因此两次致电都成为无效联系。
  随后,张小忠通过艰苦练习,他终于缓解了口吃。2017年5月7日,他再一次拨通南郑区红十字会的电话,这一次他流畅地向对方表达了想要捐献遗体和脏器官的想法,对方让他等通知,随后会联系他。
  然而,长达数月的等待,张小忠以为这又是一次无效的联系。就在他感到无望时,却突然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
  2017年9月12日,省红十字角膜捐献西安工作站、西安市眼库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来到了她家,还带来了材料和申请表。
  张小忠还清楚地记得,当天当他填完所有申请资料,最后在遗体捐献和眼角膜捐献两张申请表上签名并按下手印时,“心里觉得一下子就畅快了。”
  “我25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所以当时很激动。”张小忠说。
  3月9日,记者联系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主任徐自力,他说,张小忠作为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残疾人,自己本就是弱势群体,而能够做出捐遗的决定,回报社会,“他的品质难能可贵,他的捐遗举动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人体标本是医学教育必不可少的材料,张小忠捐遗是对医学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徐自力说。
  徐自力坦言,之前健康的捐献者都是被邀请到他们交大医学院进行考察,之后才做决定,但考虑到张小忠行动不便,又身处大山,所以他们就决定亲自跑一趟。“我们不能让像张小忠这样的弱势群体失望寒心,要支持理解他的愿望。”
  “捐赠遗体是我多年的梦想,身体上我确实是个残疾人,但我心并不残疾,我想把遗体奉献给科研事业,这也是我来到这个世上的价值。”张小忠说,他希望通过科学研究,能够研发出治疗或预防小儿麻痹症的药物,减少其他小儿麻痹症患者的痛苦。
  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捐遗行动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捐遗事业,抛开传统成见,尊重捐遗者的选择。(华商报记者周金柱通讯员张映伟)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