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10月20日上午,“汉中市重大改革事项新闻发布会”在汉中市人民政府发布厅举行。陕西网记者从会上获悉。汉中市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先后出台了31个医改决策文件,被国务院医改办列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被省政府列为综合医改、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试点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2166所政府办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每年减少患者医疗支出约1.6亿元;45%的城乡居民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医疗保障筹资标准提高至人均620元,保障水平稳定在75%左右。
试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解决群众看病减负问题。汉中市市县均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均成立了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委会审议医院“三重一大”事项,院长承担办院职责。实施“一取一降一提”,改革医疗费用结构。改革后,患者就医成本总体不增加,但降低了药品检查检验在医疗费用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医务人员规范行医。实行药品采购“两票制”,精简压缩药品耗材配送企业数量,落实药品网上阳光采购,综合举措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建立了医疗费用常规监测和定期通报制度,将费用控制列入医改考核指标,与院长、院领导班子、职工绩效全面挂钩,以最严厉的医疗费用控制措施,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创新推动资源布局改革,解决基层看得好病问题,汉中市创新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形成“两扶两托”(市扶县、扶镇,县拖镇、拖村)四级医疗帮扶体系,全面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城市组建医疗联合体。以市内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组建了3个医疗联合体,覆盖118所县、镇医疗机构。医联体内部通过技术帮扶、远程医疗等协作形式,实现医联体内部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全市建成了覆盖60所市、县、镇三级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网络,对上连通多所中、省知名医院。按照人员、财产、业务“三统一”的原则,全省率先创新推进县托镇、镇托村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让镇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县级医院的治疗、镇级医院的报销,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就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27个医疗共同体,覆盖97所镇卫生院和辖区村卫生室。
宁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
整合建立多重保障体系,解决群众看得起病问。2017年1月1日起,整合已经运行9年的城镇居民医保和运行12年的新农合制度,全省率先建立了基于医改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城乡居民执行统一的筹资政策,享受公平的保障待遇。率先建立了“政府主导、专业运作、城乡统一”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基本医保报销后进行再次报销,报销封顶30万元。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对低收入群体、重点优抚对象、因病致贫等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医疗救助;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无力支付费用的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救助;按照人口多的县500万元、人口少的县200万元标准,建立政府专项医疗救助资金。全市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政府专项医疗救助四重保障体系,各县区积极探索以构建大病商业补充保险、红十字会援助、社会公益捐助和爱心帮扶为补充的多重保障制度,5—8重的健康保障体系有效解决群众看得起病问题。
着力增强医疗服务能力,解决群众就近看病问题。185所镇卫生院完成规范化建设,150所镇卫生院建成“安心工程”,就医环境和职工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全市已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589个,今年拟脱贫的102个行政村全部建设以村自主产权、60㎡以上、四室分设的标准化卫生室。市、县综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汉中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成投用。社会力量办医规模达到15.02%。对公立医院人员总量进行重新核定,公立医院可以在总量控制内自主引进人才,实行备案管理。通过振兴计划、定向招聘、订单培养、贫困学生专项招聘等方式,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新招录1750人(博士4人)。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增加到2.11万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高到26.15%。加大信息平台建设力度,实现了省、市、县、镇四级卫计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医疗、疾控、妇幼、卫生监督等29个信息模块资源协作共享,动态管理,及时更新,数据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建立了市扶镇的工作机制
未来,汉中市将准确把握“健康新时代”机遇,继续把健康优先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汉中建设,实现群众“少生病”目标。围绕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持续深化改革,促进改革任务取得新成效,保持汉中市医改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陕西网 记者曹彦强实习生张彩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