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汉中各类人才辈出,发展商业条件得天独厚、人才众多。明清至民国时期,汉中是仅次于西安、闻名遐迩的陕西第二商业都会,商业繁荣,人才济济。在群星荟萃的汉中商业星空中,有一颗耀眼之星,他就是著名爱国儒商尹绣章先生。
梦断仕途
尹绣章,字荣锦,清光绪二年(1876)农历二月二十九日,生于沔县(今勉县)青羊驿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送他入私塾读书,希望他走仕途飞黄腾达。绣章天资聪颖,悉心听取师长教诲,认真领会理解,博览经典,《四书》、《五经》、《史记》、《汉书》……不惜效法前贤,头悬梁、锥刺股。正当绣章发奋攻读,准备考取功名之时,其父撒手人寰。尹家顶梁柱缺失,家境每况愈下,孤儿寡母倍受煎熬。母亲无奈,另择他处,与一裁缝结伴,相依为命。父逝母出,绣章沦为孤儿。
为生活所迫,他开始自食其力,自谋生路。同时,认定一个死理,只要肯出力,不愁没饭吃。为此,他尝试过多种谋生手段。为了活命,曾给有钱人家当过放牛娃,打过短工。也曾求得一住持怜悯,在寺庙与僧人为伍,干活吃饭,不要其他报酬。不出家,不皈依佛门,不受戒的俗人,在寺庙难以立足。绣章决心离开青羊驿,到汉中府去走一走,闯一闯。
历练商道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弱冠之年的绣章离开山区,来到平川汉中府城内一远房亲戚家。府城街衢纵横,房屋栉比,商铺相连,人口众多,市民熙来攘往,让他大开眼界,对这一切他感到格外新鲜。于是,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干一番事业。
经亲戚介绍,绣章来到汉中商业繁荣的十八里铺(今铺镇)永源协号,准备在该店当学徒。该店是一家合资经营瓷器、土特产、中药材的商号。那时,商店招收学徒,年龄大多在十六七岁。店老板彭彩成见其年龄偏大,心里不悦。彭老板听说来学艺者识字,便让人拿来笔墨纸砚,要他写几个字看看。只见绣章不慌不忙,提笔写下“利献大人”4字。彭老板一看,说那就留下试试吧。
绣章倍加珍惜老板给自已学艺的机会。那时,商界有条不成文的轨矩,学徒3年,店方只管吃住,没有工钱。学徒除学做生意外,店铺内外之活都要干,担水、买菜、扫地、提门、要账、收款、搬货、搭门、招待顾客、照顾老板及家人,起早贪黑,不得怠慢。一年过来,绣章的勤劳、诚实、认真、细致,深受老板喜爱。第二年,老板见其肯吃苦、又识字,就让他管账、管钱。同时,还派他到四川、甘肃销货、进货。永源协生意也因他的努力操持,越做越红火。
在商界摔打时间稍长,机敏的绣章看到,永源协商号除川甘回头货是自已购进外,其他货物购入并非源头,而是从汉中大户转手购来,进到手的货物已被人家剥去一道利润。那些大商巨贾能利用黄金水道汉江大量吞吐货物,赚得丰厚利润,永源协为何不能迁至汉中自己干?于是,他将以上想法向东家倾述。建议一拍即合,当年,永源协便落脚于汉中城东关正街。东家让绣章将川甘药材、山货等土特产装船运往汉口,又从汉口购进京广洋货运回汉中。每年往返几趟,果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永源协商号由8人合股而开,合计股金白银820两。除挂匾巷彭家入股120两外,其余7家均为100两。8位股东见绣章如此能干,商号生意越做越大,每年都能分到丰厚红利,心里特别高兴,大加赞赏绣章是难得的经商人才。
大展宏图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25岁的绣章娶妻建立家庭。5年后,即而立之年,在汉中商界历练10年、颇具经商才干的绣章经彭老板举荐,各董事一致同意,执掌永源协商号印柄,当上掌柜。至此,成家、立业两全齐美。独立支撑商号,凡事自己说了算,这是其使展露经商才干的极好机会。绣章更加上心,把商号内外事务安排得有条不紊,生意经越念越好。汉中东南西北4条商路均被打开,畅销商品尽在其掌握之中,商品吞吐量越来越大,购销两旺。清未,永源协已发展成为汉中商界的佼佼者,资本积累丰厚。民国3年(1914)年末盘点,应分红利已达各股东入股银两。分红那天,除挂匾巷彭家120两外,其余7位各100两白银,各股东见分得这么多银两,个个喜出望外。
当上董事后,商号经营盈亏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绣章尽心尽力不言而喻。经过几年积累,到民国10年(1921),永源协资本已达40万银圆之多。这年按10%分红,计有4万银圆红利,劳资各半,8个资方可分得2万元,每人2500元。是入股金额的十多倍,仅此,可见永源协发展速度之快。
这年,永源协在汉中商业最繁华的东关正街208号买下5间门面,前后四进,共36间房屋一处。之后,又在208号对面购得4间、3进房屋一处,招聘掌柜及店员,绣章女婿杨白龙有幸入号,后来成为其得力助手及汉中著名商家。
民国26年(1937)绣章买下塔儿巷5号门面房一处,开办“德兴源”中药行。聘请经销药材经验丰富的怀帮宋乃文任掌柜,将甘青宁等地中药材经黄金水道汉江销往汉口。为调运商品所需,沿江重镇安康、老河口、汉口等地,永源协均设有分号。在汉口繁华的商业区汉正街、小夹街、三民路接驾咀、居仁里开有4处分号。这些分号有专人驻守,成为永源协的购销及接、放商品网点,永源协商号名声大振。
开明爱国
出身贫寒的绣章经商致富后,不忘记穷苦百姓。民国18年(1929),汉中大旱,粮食绝收,饿殍遍野。为帮助灾民度荒,商会倡导富户赈灾,绣章率先响应。在牛集坝(今北团结街东)、碗铺街染房坝、东关五郎庙、铺镇等地开设粥场5处,每天施舍。绣章和饥民一起吃粥,长达5个多月,共用去4000多块银圆。
绣章深谙众人拾柴火焰高之道。永源协资本积累越来越多,是劳资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善待店员,1938年秋,汉口被日本侵略军占领,4处商号受损。1940年农历八月初三,安康分号遭日寇飞机轰炸,房屋、货物均被大火烧毁。两处人员逃回汉中后,绣章不但毫无责怪,而且安抚说,只要人平安回来就好,房子、货物是人挣的,只要有人在,我们从头再来。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后,退避成都的永源协商号,继续回汉中做生意。半年多过去,回汉中人员亲眼看到,接管汉中政权的共产党人,并没有象谣言中所说的滥杀无辜,“共产共妻”。于是,农历腊月二十八(1950年2月25日),绣章从成都回到汉中,抵达之日受到军管会组织的红星文工团人员敲锣打鼓地欢迎,他甚是欣慰。
从此,绣章热爱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党和人民政府同心同德,休戚与共。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第19军两个师进驻汉中,人员多,粮食异常缺乏。绣章是汉中著名富商,1950年3月,军管会人员找其商议,能否捐赠大米,以解部队燃眉之急,绣章欣然应允。时汉中市场因受灾缺粮,他就派人到城固、西乡等地购回大米200石(6万余斤),给部队送去。后来,部队缺粮现状未改,军管会人员再次登门陈述其难。他毫无推托,又送去大米200石,两次捐赠大米共400石,12万多斤,此举倍受军管会称赞。1950年,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改变国家百废待举局面,政务院决定发行人民胜利折值公债,3月在汉中全面推开。该债券以当时6斤大米、1斤半面粉、1斤植物油、2斤食盐、4尺白布、16斤煤炭合计价为1分面值。主要发行对象是工商业者和殷实富户。南郑市(今汉台区)的发行任务为全地区的一半,共6万分。绣章想到,国家有暂时困难,理应为其分忧,帮助渡过难关,3次主动认购1350分,受到市政府表彰。1953年,人民政府筹办东大街初级小学,绣章积极捐资助学。捐款建校厕,捐地修操场。同时,支持人民政府开办公益文化事业,资助修建汉中电影院。1954年,汉中地方工业建设步伐加快,但是,缺乏建设资金。人民政府要求工商富户予以支持,绣章带头响应,将德兴源药材行资金全部投向勉县煤矿、略阳铁厂。又投资2000元,支持汉中久丰米厂修建。以后,又向该米厂投资,使其尽快建成投产,保证市场供应。1955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赎买政策。绣章主动将汉口、成都等地商号房屋资产全部交给国家使用管理。1956年,又带头参加公私合营,一心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
绣章为党、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党和人民政府也给了他很高荣誉。他成为南郑市各届人民代表会议的特约代表,政协南郑市一、二届委员会委员,参与决策全市重大事项,感到十分光荣。
绣章婚后共肓10个子女,前十数年间,相继连生8女。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环境下,官宦富商三妻四妾司空见惯。而绣章从未再娶,始终与发妻相濡以沫,让子女努力攻读,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读书是绣章最大嗜好,此外,喜爱诗词、书法、绘画。结交文人,相互切磋,吟诗作对,挥毫泼墨,是其最大乐趣。民国时期,汉中文坛付汉卿、党松年、刘次枫、陈次石等名流是绣章家常客。1941年9月,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佑任来汉视察,慕名携汉中书法名家到绣章家小聚,挥毫题联,以作纪念。每日看报,了解国家大事,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进入耄耋之年后,视力下降,仍让晚辈将重要新闻读给他听。1960年3月,尹绣章离开人世,享年85岁。
(根据杨白龙之子杨润德提供资料整理)
(陈福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