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9074|回复: 0

[闲谝] 谁也别嘲笑庞麦郎,我们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7-6-22 07: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距离庞麦郎第一次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已过去近三年。2014年夏天,《我的滑板鞋》让这个在小山村和大城市之间躁动不安的青年,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8 m* V& X7 {5 D9 `& [! L  }  三年过去了,如今接受新京报采访的庞麦郎看上去有点落魄,他住在村子里,个唱仅有7位观众。但他仍然怀有伟大的音乐梦想,想重回自己巅峰的2014年。
8 ]  h6 c7 |& V  g/ [1 g1 ]6 ^

谁也别嘲笑庞麦郎,我们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谁也别嘲笑庞麦郎,我们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4 |% z- k2 o9 @4 t0 Q! Z4 \% X4 o      拍照时,庞麦郎戴上了墨镜。新京报记者陶若谷摄9 V! w. Y& U3 M1 p; x4 r
9 L* l$ M5 g( e1 Y
  能回去吗?6 l6 }, F& f' n& N  ^  r+ L
  移动互联网时代,什么不可能呢?就像庞麦郎当年突然爆红一样,那么出其不意,没有一丝丝准备。6 {, v/ _2 T% z
  庞麦郎当年到底有多红?别人不知道,我就知道我们办公室的青年时评家小明,从此之后走上了一条与庞麦郎为伴的“不归路”。小明几乎会在每一篇专栏里都写一句庞麦郎的歌词。他虽然狡兔三窟,笔名千变万化,但凭着文章中那一句“摩擦、摩擦”,任他变化、变化,幻化出花式笔名,我们也能揭开那妖娆的画皮,一眼辨识出那就是他的文章。: Q; @+ C. f# |/ m) b8 T0 P& |! p
  小明名校毕业,人帅条顺,早已在北京落户安家。我一直很好奇,这样一个青年才俊,为何对庞麦郎有这么深的感情。
: z# z$ e4 b  d- q5 ]  可能同样来自农村的小明,内心世界隐藏着对庞麦郎深深的慈悲与乡愁。只不过,小明依靠自己的学识与才华,在大城市扎下了根,庞麦郎却因为身份造假、违约、逃跑、假唱……梦醒后依然在江湖漂流。6 K7 N( O, s+ H% w! z/ p4 B
  的确,在很多人的眼里,庞麦郎活得就像个笑话。明明是个来自西北的糙汉,非要给自己冠上一个洋气的外国名字“约瑟翰·庞麦郎”;明明已是一脸皱纹,非要说自己是90后;明明裤兜里没什么钱,非要什么都是国际化,张口就是大制作;明明老家是汉中,却非要称汉中为“什尼亞克”,还给全国292个城市,都取了类似稀奇古怪的洋名字……5 e4 k4 C! q  Z4 w
  2014年,他本来手握一副好牌,从此可以行走江湖,但他怎么就活成了这样?他来自底层,靠才华一路打拼,一路逆袭突然成了网络世界的大明星。有比他更励志的网络时代的草根偶像吗?这样的成名之路,简直秒杀当年来自新界的刘德华,来自南丫岛的周润发。  - y) T' V9 |0 C/ Q1 J& ?
  可他就活成了今天这幅模样。
* }2 M- V7 u" m/ g; Q" o  凭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误解。2 L3 E4 X; W( t. u& Z- |7 x7 v
  有人说,“如果庞麦郎玩狼人杀,一定是最先出局的。”不是吗?拍了MV,却让别人等,出尔反尔;明明签约,却认为公司坑了自己,一跑了之。不懂社会和行业规则,当然要被淘汰。$ f- _' Z" \+ X8 I0 U* z
  不过,他的身份作假也好,各种爽约也好,其实都可以理解为一个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年轻人,急切地想拥抱大城市文明。只不过,他不得法门。: }& u5 _4 h7 R9 q( f; u( M
  他为何给自己和经纪人取上庞麦郎与白瑞斯的名字?他为何给292个城市取洋名字?在庞麦郎眼里,这就是潮流,这就是文明,就是国际化的标志。这就好比那些小镇里的年轻人,整一个杀马特的头型,就觉得很好莱坞了。& N( Y8 J2 F; j$ f8 K5 i) f& z
  显然,庞麦郎乖张的个性、对规则的漠视,又与城市文明格格不入。他靠互联网一夜爆红,但又没有能力、学识、眼界,真正让自己持续走红;加上难以与行业、社会融入,最终被抛弃实在在意料之中。# p5 R. @- E8 c8 B' I/ m- |  |
  不过,对这个内心还住着一个杀马特少年的庞麦郎,网友们却丝毫嘲笑不起来,诚如有人所说,“曾经笑着听,笑得不行,现在怎么也笑不出来。这是咋了?我变了?”
+ E4 x" n4 x  r: L9 c) M% E% m( {  庞麦郎的人生起落,恰如电影《驴得水》的海报上那几个冷静的大字: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4 m- B9 q* @% Q2 y3 g  我们这些同样来自底层的小青年,可能没有庞麦郎那样极端,那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不理解,可我们一样也有对大城市的恐惧与懵懂无知,也有对城市文明的误解与张皇。对很多人来说,城市文明,可能是挂在驴子前面的胡萝卜,可能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才能吃到。1 b% q; \) D* @9 q* ^! c8 N' @
  看着眼下的庞麦郎,最好不要去打扰他,让他找一个角落慢慢疗伤与成长,或许在一个小小酒吧里,他可以收获自己另一种欢喜人生。而我们这些读了大学、留在大城市的小城青年,还要强撑着活在这漂泊的大城市,努力继续扮虎吃猪的日子。
/ i/ D9 w/ q- P8 |, b! [- i" K* i  所以,有人嘲笑庞麦郎吗?多少人不也有庞麦郎的影子?(来源:新京报文/陈小二)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