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1968年12月22日, 全国各地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1600多万人,(也有资料宣称2000万人。) 宁强县自然不能例外。1966年本县各学校一直处于停棵状态,学生们的学业荒废,前途 渺茫。1968年11月23日,宁强县委就发出《动员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安排意见》。月底,首批动员老三届 (六六、六七、六八级)418名初高中毕业生分别到16个公社集体插队。
打开陕西省地图,你会发现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像一只脚伸向陕甘川交界处,阳平关——燕子砭——安乐河——广坪——玉泉坝——青木川——金山寺形似北斗七星洒向陕南之脚。其实,这是另一条川陕蜀道,被知青称之为北斗七星之路。当时这条道路极为艰险,只能徒步攀登,马帮驮运,知青形象地说道:“山间铃响马帮来,知青来到青木川”。
为了落实首批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的各项准备工作,宁强二中派出一支文艺宣传队到广坪区进行巡回慰问演出。他们当年走的路线就是“北斗七星之路”。阳平关——燕子砭——安乐河——广坪——玉泉坝——青木川——金山寺。 总共演出了十几场,在该地区影响很好。特别是在青木川,连演了两场,演出场地就在魏辅堂的辅仁中学大礼堂。可能当 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也可能当地多年没有演过戏了,老百姓打着灯笼火把前来观看,演出现场,盛况空前。青木川老百姓(当时叫贫下中农)给予了热情接待。青木川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性格深深地打动了年轻学 子的心。
宁强县知青-我们和邓楠一同下乡
1968年11月,青木川迎来了首批知识青年,这批知识青年大都来自阳平关、燕子砭、丁家坝、大滩、军师庙等宝 成铁路沿线车站的老三届(66届、67届、68届)毕业生,分别来自宁强二中和阳平关民办中学。首批知青也是沿着“北斗 星之路”从阳平关出发徒步跋涉160里来到青木川。首批知青带来了朝气蓬勃的精神,也带来了丰富多采的文艺节目。 首批来到青木川的知青分成了两个集体户,一个集体户安排在水朝沟魏辅堂的老宅院,另一个集体户安排在魏家坝的魏辅堂 庄园,当年宁强县所有知青的住房,青木川是最好的,足以见得当地政府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重视。
与此同时, 宁强二中的另一路知识青年大军,开始翻越陕南名山鸡公山,来到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阳平关区上山下乡。他们在红军洒满鲜血的土地上又洒下了辛勤的汗水。这批知识青年是宁二中的骄傲,是老三届的楷模!他们中间有几十人先后担任过省市县各级领导职务。
值得浓墨重彩描绘的是西安知青,他们被迫放弃了省会大都市的优越生活,来到了偏僻落后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燕子砭小镇上山下乡。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著名的“燕子砭教案”的意大利教堂。西安知青的到来,给偏僻燕子砭小镇带来了新的生活、新的文化、新的气象。他们为燕子砭的建设、开拓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能有好多人还不知道,邓楠也来到宁强县高寨子公社丁家湾插队落户。我们从当年邓楠和房东小女该的合影可以看出,当时的邓楠衣着朴素,青春靓丽,和我们陕西知青没什么两样。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高寨子镇的干部群众至今还惦记着邓楠。我们向知青战友邓楠表示致敬!
1968-2012,44年过去了,当年的老三届知青基本都退休了,都到了夕阳红的年代了,但知青的精神还在,知青的影响还在。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知青》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关注。老三届不老,夕阳红更红,知青精神万岁!
(mqzmb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