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178|回复: 0

[发展] 南郑县扎实推进文化大县建设侧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1 07: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地方最好的风景,就是文化的绽放。
, j% F( y6 |! q9 K5 k5 q
      历经三载春秋,如火如荼的南郑县文化大县建设迎来了势如破竹的发展,一切让人倍觉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汉调桄桄《韩信拜将》荣获全省第七届艺术节戏剧类一等奖;《汉中藤编》《龙骨水车制作技艺》成功录入全省非遗项目;《花海南郑》正式出版,拍摄制作南郑风光电视形象片荣获全国银奖……这些殊荣,是南郑县委、县政府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奋力推进文化大县建设的成果,见证了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进程。
! ]  y) j* }0 e4 ]% z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3 f9 p9 A1 Z5 Y9 |$ z' N. _% N
      近年来,南郑县以文化惠民为抓手,积极争跑项目,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大众、服务人民。2012年,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用5年时间把南郑建成文化大县的宏伟目标。3年来,按照县有文化中心、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基本标准,投资3700多万元的县文化影视中心已投入使用,全县建成了22个镇综合文化站、360个村级文化室,17个镇文化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建成村级文化广场122个,建成全省重点文化站新集、大河坎镇、青树镇文化站,文化设施和硬件水平得到加强,3条文化走廊初具规模,图书馆已晋级为国家二级馆,县文化馆成功申报国家二级馆,2 h: Z# p/ m& F% o( q5 a+ _: w8 l0 @
院线影院1号厅已投入使用,2号厅正在建设之中,城市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构建了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为全县6万余户群众安装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惠及群众20余万人,实现了每月为每个行政村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全覆盖,开通了高清互动平台,在全省境内都能收看到南郑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广播电台扩大了有效覆盖面。全省文化先进县的12大项、涉及12个部门的84项指标全部达标。
' J) {. T) R1 o% Y7 `      精心组织群众文化活动
# i8 L7 A6 e$ p
      农历正月十五,是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盛大的街道民间文艺表演让整个县城都沸腾了起来。今年的正月十五场面更为壮观,随着20余镇、部门与企业和上千名干部群众的共同表演,其参演规模、人数创历届之最,场面火爆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如今在南郑,健康时尚的群众文化活动正在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引领,凝聚着建设大美南郑的正能量。
4 [. |, p0 G. I/ V3 F0 h      生命在于运动,文化在于活动,群众参与是文化活动的源泉,文化大县建设的成效也不只在于场馆建设、活动场次等数据上的亮丽,更在于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让群众在文化参与中收获愉悦、增强自豪感。该县充分利用节庆日,广泛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每逢重大节日、传统节日,都要组织龙灯、狮子、彩船、社火等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县直文化单位积极发挥主渠道、主力军作用,做好文化引领示范,使送文化下乡活动常态化,把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送到了千家万户。县文化馆积极举办“真美汉中·放歌天汉”歌曲演唱大赛南郑赛区海选活动。县剧团不仅在本县加大了文化服务场次,还加强了对外交流,先后深入汉台、城固、洋县等县区城乡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县农村电影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了对放映员的考核制度,有效地提高了服务水平,做到了全县21个镇、1个办事处所辖行政村公益电影放映100%全覆盖、自然村放映覆盖率达到90%的目标任务。县图书馆广泛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帮助分编上架图书、办理数字资源证,建立了规范的机关图书室,推动机关单位阅读活动开展。9 Q+ u$ F! t" ?0 q
    “两馆免费开放”有序推进。认真对照免费开放的标准要求,积极完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内容,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截至目前,文化馆、图书馆的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已向社会免费开放,开设了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公益性讲座和展览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并免费提供,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仅去年,图书馆共计办理借书证400余个、数字资源证475个,开展送书下乡活动6次,接待来馆阅读读者6.5万人次,借阅图书报刊5.1万册次,解答咨询325次。文化馆共接待公益活动组织者万余人次,接待活动队伍30余支。$ L9 J  l% ]1 Z- _9 A( x6 R
      非遗传承保护步入良性轨道
) r: T# I% |8 |) h0 ?
      春节前夕,该县涉及民间音乐、习俗、传统手工技艺等类别的55名县级非遗传承人,喜获政府发放的11万元传习补助金。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使非遗传承保护步入良性轨道。目前,全县有全国性非遗项目1个、省级9个、市级11个、县级52个。
! ]5 C8 Z1 v+ Z$ V( m      该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汉调桄桄》,一直处于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困难局面。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非遗保护传承问题,从全县小学毕业生中选拔了60名14岁左右的学生,在县职教中心开设了为期3年的汉调桄桄戏剧培训班,为汉调桄桄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县财政每年列支18万元专项资金,为全县52个类别96名县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经考核后每人每年发放2000元传习补助经费。在县文化馆、汉山镇高庄村、黄官镇水井村设立了非遗传习馆(所),定期组织开展传习活动,鼓励老艺人带徒传艺;在协税镇成立了社火研究会,建成了社火文化广场和社火展室。积极为民间手工制作类项目搭桥铺路,提供扶持。先后组织藤编、刺绣、石刻、咸菜加工等项目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博览会、推介会进行推广宣传,使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心策划包装,先后把汉山樵歌、汉江渔歌、碑坝民歌、红庙茶歌、春倌说春、锣鼓草、协税社火等项目搬上舞台,成为富有南郑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申报的汉中藤编、龙骨水车制作技艺项目,已成功录入全省非遗项目。抢救性录制了优秀演员和退休老艺人“汉调桄桄”经典唱段、表演音(视)频80余段,为抢救保护和传承教学留下了非常珍贵的音像资料。(通讯员 余艳 黄一竣)
% Z! b% E' _; ^0 R. u; t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