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406|回复: 1

[焦点]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 网络部门:假的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6-2-21 12: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前后,一条“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帖文成为网络口水的热点,江西无辜“躺着中枪”。2月20日,记者从网络部门获悉,“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她春节前压根没来过江西;而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

发帖人此前上传的图曾被质疑是盗来的


春节前夕,有网名为“想说又说不出口”的网友在上海某网站发帖《有点想分手了……》,称自己是上海女孩,春节前去“男朋友”家乡江西过年,被第一顿饭“吓一跳”而逃离江西。网帖春节期间在网上网下成为热点,转发不断、话题不断。但同时,许多清醒的媒体,如界面、澎湃等已从照片、订火车票、返程时间等一系列细节推断出帖文存在虚假和欺骗性。

根据网络部门的信息梳理,发帖者“想说又说不出口”并非上海人,而是上海周边某省的一位有夫之妇徐某某,春节前夕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而之后在网上自称“江西男友”回应的网友“风的世界伊不懂”,和徐某某素不相识。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卫明认为,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虚假内容的发布,基于虚假内容不加甄别而渲染社会情绪,损害的是社会的公信力,突破的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事件回顾:网传上海女子嫌弃饭菜逃离农村男友家

发帖人称,她不顾父母阻力来到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看到了男友家的第一顿晚饭,决定分手回家。

网帖首发时间为2月6日19时28分,发帖人“想说又说不出口”在网帖中写道:“楼主正宗上海人,88年,长相一般性,在外企做HR(注:人力资源管理)。爸爸国企已经退休,妈妈是学校老师,还有两年退休,家庭小康。谈了个朋友,有一年了,是外地的,人工作能力蛮强,卖相是我喜欢的那种,但是因为没有家底,估计近两年没法买房……我也有点动摇了,尤其是今年,在男友的再三要求下,让我去他老家过年,我同意了。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这是今天到他家的第一顿晚饭。”

发帖人晒出晚饭照片后跟帖称,“(我)下午到的,下了火车,转了一次车,还搭了类似拖拉机一样的车,颠得我晕车了,一看到这个饭菜我真的想吐了。比我想象的要差一百倍,我接受不了。现在肯定没法走,没交通工具了,我和他妹妹睡,明天一早我就走,已经和他说了,他说硬要走也不拦我,但是如果走了,就等于分手了,我说是的,然后他就出去了。”

当天21时12分,发帖人称,“我已经打电话给爸爸了,他说让我堂哥开车来接我,估计六个小时能到。他(在)村上叫了辆私车,准备等下送我去市区,因为这边外地没来过的人来肯定找不到的。”

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2月10日下午微博账号为“风的世界伊不懂”的用户以疑似上海女子江西男友的口吻发布了一篇声明。声明中称事情导致这个结果是他“太急”,“太相信爱情的力量”,并表示其父母目前很好,希望网友不再苛责上海女子。(中国江西网)

a
0 0
  @ME: 
发表于 2016-2-25 11: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假新闻跑的传统媒体失职了

      春节期间,有两个关于年夜饭的故事引发全民热议:一个是上海女孩跟男友回江西农村老家过年,因年夜饭太差而选择分手并连夜逃回城市;另一个是城里媳妇第一次到农村过春节,做了一桌年夜饭却被告知女人不能上桌,一气之下把桌子掀了。然而,这两个热度堪比春晚的故事,日前被双双证伪:前一个故事是上海周边某省网友徐某某与丈夫吵架后编的,后一个故事的作者则承认写作时对故事进行了“升华”。

       整个春节期间都在热议的话题,居然被证实为假新闻,让很多人深感假新闻防不胜防。那些故意用身份标签、城乡冲突刺激公众情绪的人,用胡编乱造的故事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立情绪,这种不良行径理应受到严肃批评甚至追责。不过,在真相大白之后,真正觉得“被打脸”的应该是那些为假新闻推波助澜的媒体。

       研究这两个话题的舆论生成路径可以发现,它们起初分别出现在论坛和微信公号,影响范围相对有限。然而,当一些纸媒未经核实就予以突出转载后,网络上的“三无故事”逐渐发酵成了公共议题,也让假新闻“长上了翅膀”。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接连出现两个性质相近的假新闻事件,必然会损伤媒体公信力。

      有一些媒体人认为,这两起假新闻事件的最大推手是微博、微信公号等自媒体,是那些动辄阅读量超过10万次的文章。这样的辩解并不能为传统媒体的失职开脱,毕竟,一些自媒体捕风捉影、不认清事实就发表评论的做法,不符合专业媒体的采编规范,专业媒体不能自降标准。越是这个时候,传统媒体越不能在纷乱复杂的网络舆论场中被浮躁的新媒体所裹挟,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起到去伪存真、一锤定音的效果。

      传统媒体的专业优势有哪些?除了规范的采编审流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查研究的传统。过去,很多媒体、媒体人正是凭借一篇篇严谨的调查报道,在行业内树立了口碑,在受众中赢得了尊重。然而,这种注重调查研究的传统,如今似乎有失传的危险,一些漏洞百出的“网友爆”文章很轻易就登上了媒体版面。

      以这两起假新闻事件为例,连一些严谨的网友都发现了网贴照片疑似旧照、发帖者身份存疑、故事细节模糊等疑点,如果媒体在报道和评论前,真按采编规范进行核实,何至于陷入假新闻的泥潭?进一步说,一家媒体疏于核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很多权威媒体也集体“中招”。

      进入自媒体时代,舆论生态比过去更复杂、更微妙,因此更需要媒体尤其是权威媒体能起到“定海神针”之效。在一些网友随手转发网贴时,媒体人应该多一分警惕;在一些微信公号急着“蹭热点”时,专业媒体不应盲从。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专业、客观、权威,网络舆论场的“风浪”越大,媒体的价值越能凸显。

      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再次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每一个媒体工作者,都应该时刻用这样的要求警诫自己,规范自己的采编行为。要时刻认清自己在舆论场中的角色,用好调查研究的法宝,不盲从,不盲信,如此才能确保新闻真实、避免被假新闻“打脸”。 (《新华每日电讯》)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