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汉中和南郑的关系 终于分清了明清时期,汉中府和南郑县同驻今汉中市区,南郑县就是汉中府“首县”。汉中府衙驻今汉台区委,中山街被称作“府街”。南郑县衙驻今汉中市委,民主街被称作“县街”。2 X+ U5 m& A- Y8 ?2 C9 x q% X
; v3 {4 `1 {. K/ o) H! f! r
府县同治的情况在当时全国其他地方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西安府和长安县同治今天的西安市区,兴安府和安康县同治今天的安康市区。人们把府县同治的县城称作“倚郭”,常常用他的高层政区府名直接替代。“汉中府”从广义上讲,代表所辖的包括南郑、褒城、城固、沔县等十二县的区域,狭义上也可将汉中府城所在地的“聚邑”称作“汉中府”。
) v- w$ z+ |+ j0 o$ J% p6 _8 q
汉中和南郑的关系
5 p. L+ k& b' F0 K5 {0 j( x. Y
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废府存县,原来的“府”就不复存在了,“倚郭”的县城直接以县名称之。于是乎在民国时期特别是民国初期(北洋时期)的地图上,广州被标注为“番禺”,兰州被标注为“皋兰”,杭州被标注为“杭县”,西安被标注为“长安”,当然汉中也就被标注为“南郑”了。这就是有的网友说“汉中有时叫汉中,有时叫南郑”的缘故。. ^" x% ~% Z+ X7 l$ h, @
! \/ r/ M& |$ K4 a' P6 U" o! }6 \+ t
后来“南郑”为什么又发生“迁移”了呢?6 r2 H( y; S: ]" X: B2 b
- q4 z8 l! b" I. h. [ 这和解放初期的“切块设市”体制有关。现代“市制”来源于西方。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所设的“市”基本都是“适域市”,即将原来建成区较大、工商业发达、人口聚集较多的县城和市镇从其“母县”中析置出来单设为“市”,原来的“母县”另择县城,这就叫“切块设市”。
( L. f0 w! v' H& i/ S
, e6 G) q. ?. F; `9 ~* R4 k 1949年12月8日,南郑解放,当时的陕南行署即将原南郑县城郭及其附近区域析出置’’“南郑市”,地域大致相当于今天铁路以南、汉江以北、七里以西、沙沿子以东的地区。南郑县成就被迫迁往十八里铺(今铺镇),市县同名。1954年南郑市改为“汉中市”,1958年南郑县被撤销,其区域并入汉中市。1961年市县分置,南郑县重设,汉中市和南郑县以汉江重新划界。这样,1958年以前的县城铺镇就被划入汉中市了。于是,南郑县城就再次发生迁移,迁往今天的所在地——周家坪。 (来源: 话汉中)
: u3 ^$ f( w& e5 Z5 K. v1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