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今年9月,和朋友到南郑农村,绿油油的田苗,农民扛着锄头在地干活,牛带着自己的牛犊子自由的吃着草。这样的场面让我觉得熟悉而亲切,儿时的我也是这么长大的。
) p3 M& A$ S0 Y; o+ {" T* `
南郑玉泉
: i- J% ?( n" |" {1 r ~* X* n' p
透过车窗,我望着远处,朋友看懂了我的心思,说:“我就南郑人,今天带你去看看我们南郑农村的美景,不比武侯墓等地差多少。”“真的啊,什么地方,南郑还有这样的地方?”我说。“玉泉,听过没?”“听过,以前在书上见到过。”“不错,我小时候玉泉还救了全村人命的玉泉呢。”
. W# R& q# q l& x3 G
" o! Y& f$ ?3 n; ]9 z 玉泉位于南郑县阳春镇泉沟村。据《南郑县志》载:“玉泉属上升泉,水由平地涌出。传说因其盛产灵芝,又名芝泉,又因其 碧绿如玉又名碧玉泉。”也许是泉水年复一年冲刷的缘故,抑或是周围的居民为饮水灌溉方便进行了开凿,不知何年何月,泉水喷薄之处便形成了一个面积约一亩见方的水潭。3 d* m0 o- N/ ?
8 Z. a8 l/ g } 走进玉泉,清澈见底,潭边水浅,中间深,最深处大约三米左右,隐约有三根由细碎水花组成的水柱从潭底跃起,这大概就是泉水的出口处了。明媚的春光掠过潭边刚刚长出的新叶斑驳的映射在潭底,在泉水中形成一束束灿烂的光柱,却丝毫看不到一丁点儿杂质。一群群红色的或是黑色的不知名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时而佁然不动,影布石上;时而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时而调皮地跳出水面,在潭中荡出一圈圈的涟漪,似与游者相乐;水亦很绿,且伴随着潭水的深度变幻着颜色,潭边是浅绿,再是翠绿,最后到潭水的最中心就变成深绿了。远远望去,整个潭面就像铺了一块硕大无比、温润剔透的碧玉。
1 C3 i: h! C& U& k
南郑玉泉
! S5 K ^. P* l/ g$ R! ` 潭面为不规则椭圆形。石底,土沿,除有两条引水堰渠外,未见其它人工雕琢的痕迹,潭沿边长满了一些知名和不知名的小草、野花,绿油油黄灿灿的,与潭中的绿水相映成趣。玉泉的周围疏密有致的长着许多苍劲挺拔的老树。最惹眼的应数北侧古庙中的两棵古柏,树干皆筋骨突兀,需两人牵手才能合抱,树枝旁逸斜出,树叶并不稠密,稀稀朗朗的。3 z8 u' U c; N
* n( ^$ F0 c" F8 R1 |3 i* [8 @ 朋友告诉我,这两柏棵树是唐朝时期的,距今应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有一年,因为树太枝繁叶茂,遮挡了行人的路,村里人就组织把树枝剪一剪,刚剪好,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本平静的玉泉突然水位下降,眼看着要干涸。村里人可着了急,请了几名和尚,围着玉泉和柏树念了三天三夜的经,水面才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 \. s' ?6 h; k/ k
$ k0 E& D7 J1 N# Y2 N) J+ Q 有一年,村里闹灾,家家户户都缺水缺的厉害,人们就想到了玉泉,每天都有人来玉泉挑水,就这样,玉泉解了一村人的难题。
$ d& O7 z5 |8 a( O2 A( C9 `/ }0 @+ k8 ^# m
听朋友说玉泉解了全村人缺水的问题,好奇的问,“这全村几百人,玉泉怎么扛的住这么用啊。”她指着泉底,说:“你仔细看,就明白了。”
- S1 P3 Q- q! w+ j, h T. [- ?3 I. o0 O" I! q* N. ^9 ~
我仔细看着泉底,才发现泉底有三处地方是凹下去的,泛着水泡。恍然大悟,这是玉泉的泉眼啊,原来玉泉水是活水泉,那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蹲下身子,捧起一捧泉水,吸了一口,甘甜极了。
# y H; A5 W3 p8 N0 \; y, G! m3 U4 `5 p: k0 o+ ?. D) j" X7 D* y$ ?4 z1 A
看来这玉泉啊,,不仅是其形如玉,而且还无私无我、舍己为人,这样的品质更犹如玉一般的高洁!
' d7 \1 F5 a' M. R( w7 _4 N* [
2 t$ F K+ W" f1 X: g: l 南郑玉泉,真无愧玉泉之名!(记者 曹彦强 )
/ g8 n$ @ D) W. I$ i$ k( N$ o% D7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