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3 08: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西富介绍,溺水是指被水淹没导致原发性呼吸系统损伤的过程。其主要致死机制是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不同的溺水者呼吸道吸入的水量明显不同。临床上根据溺水者是否有液体进入肺内而分为干性淹溺和湿性淹溺。
8 }/ k/ L% z% Z) Y3 B8 s) z3 z# M2 N2 c+ h/ G/ x x1 I
其中干性淹溺是指喉头痉挛,呼吸道梗阻,造成窒息死亡。当喉头痉挛时,可引起心脏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此类患者肺内无水或仅有少量水。大部分溺水者属于这种情况。4 @8 i% d t& y* G1 Y j
; I* F* ^ F0 E7 K9 l; J
湿性淹溺是指人淹没于水中,本能地引起反应性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 R8 a+ s+ D& \5 S
6 ], ~# }. r# B4 Y 被救后看上去清醒的溺水者仍应送医观察& h5 L& t+ L' C! w, J
3 [, g2 f) r1 o; G7 t
“也有极个别情况会发生。”王西富提到,有少量患者,在被施救上岸后,肺内仅仅吸入少量水的情况下,表面看来其早期意识状态、呼吸、氧合、循环均无明显异常,却在随后的数小时甚至72小时后发生严重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被称为“二次淹溺”,也就是上面报道中所提到的现象,其实质为溺水后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目前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水进入肺内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5 D9 z4 B) b/ }4 a5 ^! f
( |, Z7 Z0 d% ?0 M. v$ H 因而,他提醒,由于现场医疗监测条件不充分,即使被救上来后看起来清醒的溺水者,仍需要急诊室观察,一为进一步准确评估溺水的危害,二则为可能出现的病情进展和恶化。
* ]2 k) S& g' x0 n4 n2 G
6 R1 \, b7 C( X 他认为,报道中对事件的解读和评述是错误的,混淆了干性淹溺和二次淹溺的概念,容易引起公众恐慌。但不管任何原因,不管是否在泳池下水。当儿童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喘鸣、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甚至昏睡时,都应即刻送医。因为很多疾病可以出现以上表现,而这些症状并非二次淹溺所独有的。
( J# a4 y8 ~4 p; \7 ?9 @/ n+ T' B4 q4 H- T
溺水后应如何施救
( {0 ?" G" `! o( u" R- Y& j+ Z
% j7 ]' K( ] I4 f4 R 王西富还介绍了溺水后不同状态下的不同施救措施。
3 @( H) {7 o/ n
1 k1 H: q4 [- D* K1 l+ _& D( r 1. 清醒,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干性淹溺,肺内无水或少量水)' y6 a, {0 z5 u! ]. G, l3 B4 H0 S
+ ?1 A4 c4 o3 S2 Y0 n8 G1 \: ~' E2 E
2 .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溺水时间短,干性淹溺,肺内无水或少量水)
( f! N: q i2 M' f3 Y9 A: I8 ?* F/ d+ y/ P8 r: i; H$ K
3. 昏迷,无呼吸有脉搏:类似“假死”状态,患者可能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仅仅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溺水时间短,大多为干性淹溺,肺内无水或少量水。少数为湿性淹溺)
0 j/ ~ p% @9 B2 e
1 U2 D! t3 c) }. D 4. 昏迷,无呼吸无脉搏(心脏骤停):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即采用传统的A-B-C心肺复苏急救顺序。切记同时呼叫120,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溺水时间长,部分为湿性淹溺,部分为干性淹溺)。(华商报 记者 杜鹃), s! l! K3 o( l4 O- P7 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