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全线通水的前夕,作为“北调之水”的“绝对主力”——汉江——这条清澈之江的发源地——汉中,将用她七年辛勤的汗水,做出庄重的承诺:
+ i+ |5 z1 ]2 b/ [) F7 `5 W% [/ \ t1 i, A$ Y$ v3 @
素有“中国莱茵河”之称的汉江,尤其是它的上游,是目前中国甚为稀有的一条极其清澈的河流。今年10月汛期后,它将涌入华北,润泽京津。“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简称‘丹治’工程),是我国首次在国家级重要水源区实施的水土保持专项工程。”汉中市水利局局长王基刚在即将通水的前夕感慨道:“该工程系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好丹江口水库的优良水质,改善库区周边及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丹治”工程实施七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殚精竭虑,高标准的实施和完成着国家各个阶段下达的各项治理指标。”
: E; U3 y* A1 ^& v! w! z( {' ~2 z
汉江
( p0 }3 ~# s; O% d% T) I( I 汉江:
3 J: V- S! ~; t$ ^6 `+ m& @7 ^
+ f9 ]6 h' }5 ]1 g0 Q5 w' } 是中国“七大水系”的“白菜心”
+ K3 O( |- O7 \1 e) w, w; Z& u# J6 E, v6 M3 _
又是“洪灾、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频发地% ]. ~, ^' Q8 g. D$ x
) x( x7 z. ^9 g- F/ z. n7 v' I 同时亦是面源污染较重的区域
5 s/ J, v+ b6 O" W1 l( d, E& D+ E4 ?6 c
欧洲各国的森林覆盖率普遍很高,一般国家都达到40%以上。其中,芬兰、挪威、瑞典位居顶端,分别为66%、61%、55%。而汉中的森林覆盖率则为52%,林草的植被率达60%,这在目前中国国内也是不多见的。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为盆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境内有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水系,河流有567条,水资源极为丰沛。汉江发源于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嶓冢山,由西向东横贯汉中盆地,境内长约277.8公里,流域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总面积的20.2%。年平均出境径流量为99.8亿立方米,是丹江口水库年平均入库水量380亿立方米的26%。" v1 A+ [% U7 J9 ?: ?6 W
" K: e K; R, I8 n
汉中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源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毋庸置疑地须肩负起“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涵养足丰沛的水源、保护好Ⅱ类以上水质”的历史使命。' }) b- e" K9 m! B5 u
. b5 m) p6 d; ^; J/ N 尽管汉江被国家环境保护部誉为中国“七大水系”中“水质稳居最优”的河流。但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在这片绿茵之下,还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是由于自然、人为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区域内生态环境失调,虽经多年的持续治理,但终因治理资金匮乏,无力进行大规模治理所形成的“无奈现状”。据最新卫星图片资料显示,汉江流域尚有水土流失面积0.9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9%,占中线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的20.25%,年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4060吨,年土壤侵蚀总量高达3900万吨。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洪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量的泥沙随洪水进入河道,冲向下游。这里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同时又是陕西分量极重的水稻和油菜籽的生产基地。因此,每年农业生产中的近千吨农药、50多万吨化肥所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有相当一部分随悬移质进入汉江,不但已成为制约汉中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还会严重威胁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质。
+ m0 Z9 ?. l6 H$ ~% m# n# w" O5 V% _9 @ w6 X8 O7 f( m8 C
水源区:
: E6 `5 k: n0 E& Q8 g
6 B' Z( _6 n! S7 ~" q" P4 j 国家“专项治理工程”所覆盖的区域
9 h* i C j" }! T* t9 A
8 O+ ~- M* h- n6 n: b# i2 F 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 F9 c& L# O$ c' D% E9 Y$ D0 ]2 Z. W6 |* p1 R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呈明显提升态势& f% s( T$ b, ^7 `
; ^6 l2 P J* ^9 J& w! k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是汉中市有史以来,在水土保持治理领域资金投入规模最大的一次治理工程。现经过七年多的精心建设,项目覆盖区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已呈明显提升态势。
6 y3 w* z9 w9 I# @% p2 L
4 E0 I9 m& {! b4 G 1、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丹治”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部门密切配合,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经过七年多的努力,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汉中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3.31km2,其中综合治理面积9 D7 L! G5 z: `! k
542.62km2,坡改梯4290.26hm2,蓄水池1491口,沟、渠332.04km,沉沙池2043口,田间道路311.31km,谷坊448座,种植水保林35236.97hm2,经济林11672.14hm2,坡耕地种草1502.07hm2,整治河堤6.13km,新建河堤69.5km,整治塘堰133口,新建塘堰53口,生态修复面积800.69km2……/ m1 k" E$ N3 o8 d; T7 n8 o
+ [1 o! E) w$ Q3 l$ e( A
2、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项目区加大了国家水土保持规划中特别关注的“坡改梯”实施力度,合理配套排灌工程,推广科学种田,促进了粮食单产稳步增长。通过主攻坡陡地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杜仲、柑橘、银杏等水保经济林果,实施大面积封禁管护,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到80%以上,每年可保土3732万吨,保水32360万立方米,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力地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2 Q4 N& ?+ q1 ^$ L1 Z2 e; }+ y+ g" S: |
3、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的基本农田、林草建设、田间道理、排灌沟渠、沼气池、节柴灶等都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农田保证了群众的生活、经济林草增加了收入来源,田间道路、排灌沟渠等改善了生产条件,沼气池、节柴灶等优化了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了项目区人民参与“丹治”项目的积极性,加快了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5 m. E5 L; B9 L6 g; T5 \/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