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张昌文的电话不时响起,都是想请他们剧团唱戏的,作为南郑汉调桄桄剧团团长的张昌文面露尴尬,春节后的演出已经排到正月初十了。而在几年前,剧团每年演出不到30场,南郑汉调桄桄剧团——中国唯一的汉调桄桄剧团,几近解散。2009年后,随着人员的稳定,场地的固定,古老的汉中之音焕发出了新的光芒。1 Q4 y1 m7 k6 o# d* H
) o6 \! G; l1 ~: W* M7 w' w
2013年,60名小学毕业生,全日制封闭进行初中文化课及汉调桄桄艺术课的学习,三年届满,将择优聘用40人到县剧团工作,享受事业单位编制。
# W( m/ V, K! a* U& B' a
拯救非遗 南郑60名孩子苦练汉调桄桄
5 A( P* V. g) C, g6 O3 `; ~$ v
衰落 剧团几次面临解散7 O4 B0 M$ I9 n$ d) N. ^
6 i0 R/ n# N) P2 u4 U2 I 汉调桄桄是汉中覆盖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戏剧种类,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是陕南最大的剧种,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入选汉中市十大文化符号,成为地域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品牌。
% h+ A5 d0 Y- a
1 h3 u. S+ ~7 U6 X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南郑县等编排《祝英台挂帅》、《斩韩信》等10多部戏,平均每年都有新戏上演。当时,汉调桄桄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Q2 M0 G6 o! k6 ~8 F) T: D
. w" {+ [4 U, P. [ 改革开放后,汉调桄桄再次经历过8年的繁荣,1978年8月,南郑县剧团排演的《三滴血》在汉中红星剧场日夜演出一个多月,以至于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这也是汉调桄桄最后的辉煌。从1986年开始,随着老艺人的离世,演出逐渐衰减,难以组建团队。张昌文说:“紧凑直爽看桄桄,优雅文静听二黄的风光不复存在。”
) @/ I; T5 M) f3 V1 S! W- R( w* Y0 x+ M/ Z
上世纪90年代,剧团被推向市场以后,彻底失去了依靠。张昌文认为,这样传统的东西,完全让市场来断生死是不行的。然而在当时的改革环境下,市场化是主流。剧团几次面临解散困境,演员们流离失所,到2009年,剧团只剩下32人,1000平方米的剧场在1996年被列为危房。# E& q" E) X. i7 Z3 }) A/ s% A
, ?/ X. @3 o( P, R$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