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又添宝贝了!”连日来,城固县五郎庙镇农民武靖远“捡”到青铜酒樽主动上交的事迹在全县传为佳话。为此,城固县还特意给武靖远老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3000元奖金。
今年66岁的武靖远,家庭较为困难,儿子儿媳在外务工,老伴半身不遂,在家还要照顾五岁的孙女。10月28日中午,老武去外面捡树根,回家途中经过修建高铁垫路基挖出的土堆时,他发现土堆里好像半掩着一个铜制品。老武说:“刚开始还以为只是一普通的烂铜,准备捡回家卖破烂,但是走近一看,这东西还挺大的,我就在土堆上插了根棍子使了个记号,然后回家取三轮车把这尊铜器拉回家。”由于五郎庙镇近年来曾多次出土过青铜器、唐砖等历史文物,镇村干部及文化站经常对群众开展文物保护知识普及教育,老武也懂点文物知识。老武说,回家后他对这尊铜器进行认真观察,他发现这尊铜器上有3个兽头和1只鸟。凭知觉他觉得这应该是一件文物老武立即找到镇文化站负责人贺军,上报挖到了一个“铜盆”。贺军查看后,立即电话向城固县博物馆和镇领导报告。
城固农民“捡”到青铜樽
城固县博物馆馆长苟保平查看此樽后,结合樽的大小、铸造工艺、纹饰等特征初步判断,此樽铸造于商代晚期,距今大约3600年。该樽口径41公分,残高37公分(圈足有损坏),重约10余公斤。樽体四周铸有饕餮纹,并有3个水兽,更为难得的是兽角上还铸有一只活灵活现的鸟,这项技术在当今出土文物中极为罕见。
据城固县文物工作者介绍,此樽为商代身份地位极高的人在宴席过程中使用的一件酒器,现代语中的“尊敬”即是由“樽”演变而来。这种青铜在古代称之为吉金,是由铜添加铅、锡等铸造而成,整个过程需要40多道工序,代表着当时最高科技水平。这次发现的樽和1964年在城固宝山镇发现青铜樽近似,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樽大致为同一年代,可以推定当时本地与四川已有文化和经济交流。这次出土的樽对研究汉中乃至陕、川等地早期历史进程、文化发展,以及气候和水土变化等有着重要考证作用。
据了解,城固县文物工作者将采用蒸馏水清除泥土后,对这座青铜樽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并请国内专家对残缺部分进行修补。 (来源:陕西传媒网 记者 由文光 通讯员 单庆华 令洋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