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951|回复: 4

[汉中百姓] 南郑法院新集中心人民法庭庭长瞿广仁被评为“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4-8-9 12: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在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第三次人民法庭工作会议上,南郑法院新集中心人民法庭庭长瞿广仁被评为“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

        他一直工作在人民法院最基层的岗位——人民法庭,他先后在南郑县两个基层人民法庭工作,南海法庭18年,新集法庭4年,在大山深处一条条蜿蜒崎岖的小路上,在山高人稀的一个个远山院坝里,他凭着一身正气,一股热情,说法,辩理,析情,止争息讼,一手托起法律的天平度过了22个寒暑。

        办理立案,发送传票,开庭审理,耐心调解,是他日常性的工作,由于身在基层,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节假日;他从没有审理过惊天动地的大案,但每一件小案,对当事人来说都是天大的事;他从没有获得过耀眼的光环和荣誉,只是他所在的人民法庭年复一年地被所在镇党委政府表彰为“人民满意的驻镇单位”,也被当地人民群众视为“一个讲理的地方,一个伸张正义的地方”,也许这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

南郑法院新集中心人民法庭庭长瞿广仁

南郑法院新集中心人民法庭庭长瞿广仁

在三门村小学进行法制教育

        新集法庭担负新集、高台、忍水、黎坪四个乡镇内民商事审判调解任务,司法服务覆盖人口10多万人。二十多年来,经老瞿主审的案子达2000多件,没有一件成为超审限积案,没有一件判后上诉案,也没有一件因判决不公导致当事人上访。全庭5个人,每开一次庭几乎都要全体上阵,任务繁重可想而知,尽管如此,老瞿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仍一往无前,无怨无悔。

        有一种成长,是“被逼的”

      1968年9月,瞿广仁出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跟着家人下地干活,上学之余,犁地、插秧、挑粪,什么都干。1988年7月,瞿广仁从汉中师范学校毕业,20岁的他正是朝气蓬勃、编织梦想的年龄,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学校老师,也是当时人们十分羡慕的职业,那时热爱电影的他最爱看的是《铡美案》,开封府黑包公的铁面无私为他指明了人生的方向——立志做一名人民法官,像包公那样公正廉明,为老百姓申冤平屈。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2年他参加南郑县人民法院招录考试一举被选中,终于实现了自己“头悬国徽、手握法棰,止怨息讼、秉公断案”的梦想。工作伊始,组织上把他分配到偏远的南海法庭工作。

       作为一名师范专业毕业的中专生,半路改行,要干好法庭的工作,确实有难度。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一次,一位老律师当场指出他法律知识的欠缺。痛定思痛,他暗下决心,光有好愿望没有真本事,是不可能办好案的,一定要把法律知识搞透,把审判业务学精,尽快成为一名称职的法官。一种渴求法律知识的恐慌感,逼迫着他努力学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有空闲,他就如饥似渴地阅读法律书籍,仔细琢磨前辈审判过的案例,虚心向“老基层”、老法官学习,一件件棘手的案子倒逼着他在苦学中磨炼成长,通过刻苦自学和多年来不间断的努力,他先后取得了国家法官学院的法律大专和本科学历,逐步成长为一名知识全面、业务娴熟的一级法官。

      小牛负重犁,历炼不言苦,为解百家怨,丹心映天平。瞿广仁在平凡的岗位上留下了一串不平凡的足迹。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4-8-9 12: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感动,叫“打动”

      2012年9月,新集某村村民解某、唐某是邻居,解某发现唐某新修房屋的烟囱出口正对自家二楼卧室窗户,两家人经过反复交涉,不但问题没有解决,邻里矛盾还愈积愈深,终于由此引发冲突,双方及各自亲友发生激烈撕打,解某被打得头破血流住进了医院,前后花掉医药费3000余元。邻居变成了仇人,解某放言一定要报复,当地村组基层组织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调解无果。事情反映到法庭后,老瞿深感事态严重,类似这样邻里之间的矛盾,如果不及时处理,还会冤冤相报再酿血案。老瞿立即带着法庭的同志主动上门立案,表示不解决好问题不撤兵,一头扎进双方当事人家中,听取申诉,收集证据,走访调查,耐心细致地对双方当事人讲解《物权法》中关于“相邻权”的法律含义和适用范围,向唐某讲明《刑法》中致人轻伤害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动员双方亲友参与进来共同做好矛盾化解工作,经过先后三次开庭审理,十多天的努力,在法律和事实面前,唐某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赔礼道歉,表示修改烟囱出口,并赔偿了解某部分医疗费,矛盾最终圆满解决。在宣布最后裁决书后,瞿广仁问双方当事人:“还有啥说的?”解某、唐某都由衷地向在场的乡亲们表示:“莫得啥说的,是瞿法官的这种精神把我打动了。我同意这个意见。”至此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一场潜在的危机最终如冰雪般消融。

       长期从事民事审判调解工作的老瞿说,打动当事人的,其实不是我个人有多辛苦,主要还是处理要公平,公平才能服人。在这次调解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矛盾极深,针尖对麦芒,大家都感到该案调解的可能性极小,但老瞿坚持认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尽百分之一百的努力,最终在双方的争执中准确地找到了那个隐藏的矛盾节点,捕捉到了及时化解矛盾的的契机,老瞿说这是经验,这个节点有时是心理上的一个坎,有时就是一个“面子。”

        有一种信任,叫“老瞿”

        在这一方土地上,老瞿凭着为人正直,处事公道,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老瞿”逐渐成为信任的代名词,老百姓有事爱找他,矛盾双方也都相信他。

        在南海人民法庭当庭长的时候,一天中午,高家岭乡一位80岁的老人迈着蹒跚的脚步走进法庭,说要找一个叫“老瞿”的法官,老瞿见老人神色黯淡,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招呼她:“老人家,先喝口水,有事慢慢讲。”老人说她已走了三四个小时,过来要告儿女不孝。当老人诉说到自己往年艰辛,如今生活无着时,禁不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听完老人的诉说,老瞿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悲愤,立即通过司法为民联络图找到了老人所在村组的干部电话号码,先打电话了解基本情况,村干部说,老人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女儿均已出嫁,老人原先同小儿子一家一起生活,最近一年来,两个儿子都一心想着多挣钱,互相推,都不管老人,村上调解也没有办法,得知情况属实,老瞿当即根据老人的口述笔录立了案。

       第二天上午,老瞿便出发,带着法庭干警赶往老人住处,因为道路不畅,车子开不进山,一行人只好步行,前后花了七八个小时才到达,在村组干部的协助下,找到了老人的四个儿女,就地开庭审理这宗赡养纠纷案。两个儿子都说:一天到晚忙的不得了,又要修村上的路,又要种庄稼,儿女都还在上学,房子刚修起还有欠帐,本身负担重,这两年确实对老人生活方面没啥管,既然法官都来了,我们以后管就是喽。通过深入细致的普法教育,四个儿女很快认识到了问题严重性,当场向老人承认了错误,老人对子女也表示了谅解,随即撤回了起诉。为了确保老人的赡养有一个彻底的措施,老瞿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现场进行了进一步的调解,根据当地农民收入较低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每个子女最低的年赡养费标准,由村组干部负责监督。此后,老人逢人便说瞿法官是个好法官,家长里短都能管。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4-8-9 12: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百姓有的不懂法,但老百姓都知道凡事要讲理,老瞿说,在法、理、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是基层法庭民商事调解工作的基本套路。

       2013年6月,新集镇某村女青年柳某通过村干部手中的司法为民联系卡找到法庭的电话号码,用外地长途给法庭打来电话,询问起诉离婚需要哪些手续,需要经过哪些程序,老瞿一一作了回答。原来柳某与汪某结婚后,夫妇二人分别在广东和浙江打工,时间长了,夫妻沟通不畅,双方互相猜疑,女方遂产生了离婚念头。不久,柳某从打工地回到娘家,直接到法庭起诉离婚。汪某得知消息后立即从打工地返回,到柳某娘家想接妻子回来,柳某不从,柳某兄弟与汪某发生激烈冲突,汪某声称如不跟他回家,将要把柳某砍成几截,两人同归于尽。老瞿深感事态严重,带领法庭干警火速赶往现场,经过深入了解矛盾起因,发现主要是双方缺乏信任,法庭通过各种通信手段,就双方关注的疑点逐一与相关人员进行了求证,双方终于消除了外遇方面的猜疑,汪某也同意带着柳某跟自己一起去广东,两人和好如初。一次调解不仅避免了一起悲剧,也挽救了一段姻缘。

       在办案实践中,老瞿有一套“调解经”,在他的眼中,民事案件大多数都有调解结案的可能,只要不畏难、有耐心、肯下功夫,类似婚姻家庭方面的案件,调解结案的社会效果比判决要好得多。

       有一种担当,叫“忠诚”

       在南海法庭工作的时候,有一次他审理一起碑坝镇20余名农民工诉某建筑企业拖欠工资纠纷案件,被告在收到传票后多次恶意躲避,为了帮农民工讨还公道,他带领法庭书记员连续三夜蹲守在被告家附近,终于等到了被告回家,在依法严肃陈明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之后,被告表示,在发包方还拖欠自己工程款的情况下,愿意先支付农民工工资。当20多名农民工拿到了血汗钱之后,大伙都说要给老瞿送个锦旗,老瞿连忙拒绝道:“公道自在人心,人民法庭又不是江湖郎中,不要那些个虚的。”

       还有一次,某工厂解体后,部分投资人当初的投入追不回来,反复求告无处受理,最后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该找谁去说理,以讨回权益。矛盾反映到法庭后,老瞿没有再往其他地方推,主动承揽了下来。由于涉及债权人较多,债务人还有各种身份,案情复杂,老瞿带领全庭干警顶住各方面压力,加班加点,认真整理,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调查取证,协调处理,最终圆满结案。在老瞿问到双方当事人还有什么意见时,各方均表示心服口服,当事人的基本诉求得到了满意的解决。

      在老瞿看来,只要心底无私,忠诚于事实,忠诚于法律,忠诚于党和人民,走好群众路线,没有翻不过去的大山。

      在长期的乡村工作实践中,老瞿总结到一些基本规律,例如当地大多数农民工一年到头都在外地打工,只有春节前才回家,因此办理执行类案子,必须赶在春节前后集中执行。   每到年末岁尾,他总是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坚持“快速立案、尽快审理、集中执行”的方法,打好“歼灭战”。一些简单的案件,经过立案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立即立案,当场与被告联系,了解案情,能调解的就立即叫来调解,调解不了的,马上通知开庭审理时间,不拖不晾。就这样,腊月间有时一天要开庭审理两三起案子,忙起来没日没夜的。为提高审判效率,老瞿与村组干部建立了热线电话,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前哨作用,争取庭前查清事实,一次开庭案结事了,同时深入做好判后答疑工作,让老百姓明明白白打官司。

       还有一次,在执行一起人身伤害赔偿案件时,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过小年,当老瞿来到被执行人王某家中时,其家属称王某已经出差了,去了安康,但细心的老瞿发现,王某的行李已收拾好,就放在墙角,凭着丰富的办案经验,老瞿料到王某还没有走,很可能是发现法院的警车后躲起来了,他立即赶到汽车站,得知发往安康方向的车只剩下午1点钟那一趟了,他立即调整策略,决定在这趟车必经的另一个小镇上守候,果然,在下午的那趟车经过该小镇时,老瞿和法庭干警顺利从车上截下了这名被执行人,从而使该案得以执行。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4-8-9 12: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坚守,叫“有感情了,就离不开”

        老瞿深知,一个地方的长治久安,要从娃娃抓起。在新集法庭的司法服务范围内,有1所高中、3所初中以及各村中心小学,在校学生数千人。根据部分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青少年违法问题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老瞿带领法庭干警每年都要抽出时间为同学们开展法制讲座,以一个个花季少年违法犯罪关进监狱的鲜活案例,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预防和应对常见的违法行为。在老瞿常年不间断的努力下,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逐年呈下降趋势,送法律进校园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采访中,笔者跟随老瞿行走在狭窄的山路上,老瞿告诉我,山里的早晨来得特别早,村民们都是按照大清早赶集的时间到镇上法庭求助的,如果法庭没有开门,往往会耽误村民一天的行程,天长日久,法庭也形成了一大早就要开门的习惯。还有冬天里农民一般只吃两顿饭,所以在乡下办案,中午是不休息的。

       当笔者问到在办案中如何处理好各方面人情关系时,老瞿说,当地人都知道,在法庭打官司,不需要找关系。洁身自爱,不为人情关系所干扰,是从事法官工作的前提。因此,遇到在别人看来是顺水推舟的事,他也坚决拒绝。老瞿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在处理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时,其中一方当事人拿着礼品找到他的父母说情,希望老瞿在断案时给予关照,老瞿得知情况后,将礼品退还给了这名当事人,说,你来打官司,无非要一个公道,我收了你的礼,这个事情就不公道了。案件公开判决后,这名当事人终于放下了心,逢人便说老瞿是真法官。

        对老瞿来说,他有两个家,一个在县城,一个在镇上的法庭,法庭的家虽然简陋,却连着千家万户。妻子多次劝他跟领导说说,调回县法院,可是倔强的老瞿总是觉得说不出口。“其实,说心里话,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有感情了,就离不开,”老瞿说,“在基层这二十多年,沟沟坎坎走遍了,各方面情况都熟,解决矛盾纠纷我还有些优势。另外,还想把年轻人再带一带。现在欠下老婆孩子的,将来退休了再还上吧。”

       二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毛小伙,如今正当年。老瞿,一个普普通通的山区法官,正以忠诚和热血书写着自己无私奉献的人生。(汉中中院)
a
0 0
  @ME: 
发表于 2014-8-9 15:37: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里每个官员都是好人,为什么?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