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人这一生,行走游览的地方很多,但要说走过的地方,能给人心灵触动最大的,却要数南郑县新集镇界面的真神洞了。这样说,是缘于真神洞的那个“真神”的传说。
9 v$ p" i1 J1 F5 Z5 o! G0 [9 `4 T6 ^+ Z! J" R1 X
人这一生,行走游览的地方很多,但要说走过的地方,能给人心灵触动最大的,却要数南郑县新集镇界面的真神洞了。这样说,是缘于真神洞的那个“真神”的传说。# B4 _5 d; e6 q B: }9 n
2 U7 n3 z5 C% I& A- R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城固县令张瑞秀清政爱民,某年遭大旱,饥民遍野。张遂召集乡绅劝赈救灾,遭到部分豪门抵制,诬陷他招兵谋反,受到朝廷的诘询、追捕。于是,张弃官来此洞中,粮尽,坐化而死,尸身竟然完整无腐。方圆百里,百姓奔走相告。遂后,乡邻自发筹款,依洞就势,塑像建观。至此,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远近香客来此奉香朝拜,熙来攘往,人流如潮。
n4 S# Z7 `, @# p( K3 s! T4 I* { w5 e. S0 K
传说较史实来说,其传说的主观意识更为突出。当然,有传说,就一定有演绎传说的索引。就真神洞而言,其喜剧色彩浓郁,至始至终都传递着老百姓的一种美好心愿。
3 _: n- u8 T, ~/ v; @/ }* S/ m) _5 `) o7 D4 O& i2 K0 @+ W: A G6 k$ T
因而,探访真神洞,我们不得不这样来审思:从人到神,是一个跨越,也是一个心结,而这个“结”,却来自于民间。百姓需要一个勤政爱民的人治的县令,更喜欢一个神的县令,一个精神上的县令。而这个神,更能滋养化解百姓内心的忧愁和苦难。故而,往往宗教在读解现实生活中,其境界似乎很能抵达人的心灵,也似乎没有止境。人间崇拜神,把神高高的供起,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神的天堂一直都比人间的美好。这种美好,从而成为人类精神的某种期许。可以这么说,美好的“神”,给我们未来的生活注入了无限的希冀。3 X0 I5 u* [. }: Q4 e
. e% C1 \) A" m. H- z, e A
如此这般的体认,我们说,建造真神洞道观,其宣扬的“道法”,对人间不能不说是一种功德。真神洞落户在金华寺的村域,金华寺也不失为这种功德提供了一方净土。真神洞,金华寺,有机地结合,小小的弹丸之地,从而成全了百姓心灵诉求的一种道场。. t2 c+ w4 V8 j
) J! \4 }' c* Q4 @4 C8 {' i 遍访洞窟,真神洞规制小巧,论洞的规模,不及魏家桥的珍珠洞;论觐禅香火,也不及龙岗寺的药王洞。站在真神洞的山门前,环顾四周,但见门前田畴万顷,濂水河缠绕在山脚,汩汩流淌;洞后青山层叠,植被翠绿。触景生情,走访中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各个地方的洞窟众多,为什么清朝的县令,唯独选择了来新集金华寺的一方山坡处布施他的“道法自然”?
; l7 r7 k% C, E. q7 |; F0 x& J
1 A! t Q# Y [7 s q L 外地游人或许有所不知,但土著人就不能不想到,南北朝时有个官员叫范柏年的,当时在梁州为官,他与宋明帝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南史·胡谐之传》记载,宋明帝常忧广州之贪泉,因问梁州的官员范柏年:“梁州是否也有这种地名?”范柏年稍加考虑而答:“圣上明察,梁州唯有廉泉、让水、文川、武乡。”廉泉、让水乃今日之南郑县濂水流域,文川、武乡为今城固县文川镇和汉台区武乡镇。范柏年还进一步明确心志:“卑臣寒舍居于廉、让之间。”范柏年所说的“廉、让之间”,其地理位置就是今天的濂水流域。
3 H; v* }: L- Y- u+ P9 D i" v T4 p! E
陈述这段史料,是想说我们的真神洞就在濂水河畔。能不能这样来演绎想象,自古至今,濂水流域的子民勤劳善良,民风淳厚,正是禅道传播的理想之地。故而,清朝的张县令定然是读懂了范柏年与宋明帝的那段对话,才选择了金华寺的洞窟作为避难、修身养性的下榻之处。
2 ?9 e6 z2 f+ ^8 E) l, w4 E0 u0 O+ P$ _, s# ^8 l0 Z, {) B( b9 w
当然,臆想只当是一种戏说。实质上,在什么地方修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修行之人要有一种禅静之心、淡泊名利之心。看过真神洞后,能让人灵魂得到安宁的依然是“真身”的那种对名利的淡定。2 ?/ f4 Y, c+ y& ^! @
! ~, o; F( ^* i
禅静中的淡泊名利,不是只说在嘴上,行为上矢志不渝的持守,才是至关重要的。无私、尚义、博爱、济世,它既是人类善道的心灵指向,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行为准绳。
( T+ e5 S2 E. h4 h/ _0 T
0 M& d% P4 t: r* J4 X6 u' F; Z$ [ 应该说,一种生态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真神”在民间孕育了数百年,的确值得呵护和敬畏。+ |3 l7 Y9 O% M#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