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南三市,人们随处可见“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标语牌。老百姓淳朴、自觉的生态坚守,像洁净的信仰一样世代相传。2014年12月12日,历时11年建设,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如何加快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体系,怎样实现水源地的经济循环发展,是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核心命题。 汉江一江两岸水利自控翻板闸。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取自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水正式流入北京。同日,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市内配套工程第一站——曹庄泵站也迎来“南来之水”。 汉江一江两岸水利自控翻板闸。 为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十一五”以来,陕南三市已累计关停企业400家左右,陕南农民“当家的致富产业”黄姜皂素加工企业基本关停,造纸、电镀等高污染行业已然绝迹,中药、缫丝、钢铁、有色金属等多个支柱产业受限。同时,水源涵养区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为水源地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2011年以来,陕西省财政安排陕南三市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404.21亿元,其中下达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55.17亿元;并累计安排陕南循环发展专项资金24亿元,下达陕南移民搬迁资金103.51亿元,重点镇建设资金2.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水源地保护、循环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 一江清水,如何永续北上?将取决于水源区生态与发展如何长久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