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汉中第一网 首页 汉中新闻 查看内容

南水北调:陕南三市关停400家企业以确保一江清水

2015-1-26 14: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02| 评论: 3|原作者: 大汉一人

摘要: 在陕南三市,人们随处可见“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标语牌。老百姓淳朴、自觉的生态坚守,像洁净的信仰一样世代相传。2014年12月12日,历时11年建设,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 ...
         在陕南三市,人们随处可见“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标语牌。老百姓淳朴、自觉的生态坚守,像洁净的信仰一样世代相传。2014年12月12日,历时11年建设,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如何加快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体系,怎样实现水源地的经济循环发展,是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核心命题。

  汉江一江两岸水利自控翻板闸。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取自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水正式流入北京。同日,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市内配套工程第一站——曹庄泵站也迎来“南来之水”。

汉江一江两岸水利自控翻板闸。
汉江一江两岸水利自控翻板闸。

  为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十一五”以来,陕南三市已累计关停企业400家左右,陕南农民“当家的致富产业”黄姜皂素加工企业基本关停,造纸、电镀等高污染行业已然绝迹,中药、缫丝、钢铁、有色金属等多个支柱产业受限。同时,水源涵养区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为水源地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2011年以来,陕西省财政安排陕南三市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404.21亿元,其中下达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55.17亿元;并累计安排陕南循环发展专项资金24亿元,下达陕南移民搬迁资金103.51亿元,重点镇建设资金2.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水源地保护、循环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

  一江清水,如何永续北上?将取决于水源区生态与发展如何长久共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大汉一人 2015-1-9 16:32

  最严环保:直面运行保障的长效考量

  ——水源区“两场(厂)”配置采用先进工艺之多,即使在我省其他发达市区也不普遍。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取自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水正式流入北京。同日,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市内配套工程第一站——曹庄泵站也迎来“南来之水”。
  为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十一五”以来,陕南三市已累计关停企业400家左右,陕南农民“当家的致富产业”黄姜皂素加工企业基本关停,造纸、电镀等高污染行业已然绝迹,中药、缫丝、钢铁、有色金属等多个支柱产业受限。同时,水源涵养区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为水源地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2011年以来,陕西省财政安排陕南三市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404.21亿元,其中下达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55.17亿元;并累计安排陕南循环发展专项资金24亿元,下达陕南移民搬迁资金103.51亿元,重点镇建设资金2.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水源地保护、循环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

  一江清水,如何永续北上?将取决于水源区生态与发展如何长久共赢。

  汉中市宁强县胡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014年10月初,安康市石泉县污水处理厂。

  “这个厂在2011年建成,2012年10月正式运行。它的运行,结束了县城区生活污水直排汉江的历史,为保障汉江水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厂长朱代红说。

  去年4月,省政府印发《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确保陕南县城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如今,在安康、汉中、商洛等陕南三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不仅达到县级以上城市覆盖,还被规划为沿江城镇的“标配”,走在了关中、陕北等其他市区的前面。而在陕南“市、县、镇”三级的“两场(厂)”网络中,采用最先进的处理工艺之多,即使在我省发达市区也并不普遍。

  目前,石泉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年收集污水194万吨,可处理污水185万吨,工程采用目前最先进的A/A/O微曝氧化沟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脱水工艺。在2012年12月投入运行的石泉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其最先进的渗滤液复合式处理工艺系统,日处理渗滤液60吨,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

  2011年以来,陕西省财政整合中央基建资金、“污水管网”以奖代补资金、省级基建资金及环境保护资金等共投入33.35亿元,用于陕南三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项目建设。2013年度,国家下达我省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中央预算内投资共计9.09亿元,要求地方配套资金1.77亿元,我省实际落实配套和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共计4.63亿元。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的成功,意味着陕南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历史使命“才刚刚担上了肩头”。施工工程建设的欠资现状,以及日常运行费的乏力支撑,已经摆在了陕南各区县的面前。通水之后,我们更应当直面“运行保障”的长效考量,完善一系列水源保护的长效运营机制。以石泉县“两场(厂)”建设为例,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很大。县污水处理厂实际完成投资6520万元,工程欠款为2148万元;县垃圾处理场实际到位资金3570万元,工程欠款为1630万元。以每吨污水处理成本1.35元、每吨垃圾渗滤液处理成本55元计算,日处理成本不可小视。

  陕南三市沿江大镇共90多个,列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的仅有17个镇。在《规划》中包含的七大类项目中,截至今年,国家仅投资了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垃圾处理、水土保持等3类,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整治、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尾矿库治理等4类,并无明确资金支持渠道。

  “我们完全没有其他经营收入来源。一年250万元的运行费用,由县财政补助和征收污水处理费来支持。随着当地城镇规模的扩大,维持运行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怎么偿还我们的债务,怎么保障我们的运行,县上都是难题。”石泉县污水处理厂厂长朱代红仍然担忧。

  为充分体现生态补偿要求,陕西要求陕南各市拿出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20%用于弥补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加大资金激励约束,在安排转移支付资金时,以考核评价结果为基准,严格兑现奖惩,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大汉一人 2015-1-9 16:57
       生态补偿:重视水源涵养的社会贡献

  ——黄姜皂素产业曾是陕南农民“当家的致富产业”,如今加工企业基本关停

  2014年4月,《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发布,再次提出:“整治黄姜皂素行业污染。2014年10月底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全部停产治理,无法实现达标排放的予以关停。”

  这并非对黄姜产业的首个环保严令,但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我国黄姜种植的最佳适生区,陕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黄姜。黄姜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50%。当时,陕西全省黄姜皂素加工企业约有110余家,占全国同类企业总数的50%以上。在对黄姜等致污行业的严控中,陕南多地百姓的种植、务工等经济收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汉中黄姜皂素加工企业原有60多家,年利税达2亿余元,目前皂素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关闭,曾经面积达9万多亩黄姜不能完全加工销售,群众重要增收来源受到影响。商洛市也仅存一家黄姜皂素企业。

  为了保护水源,陕南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要求,累计关停了企业400家左右。为了保护水源,陕西实行了严格的产业政策,做到了环评“六个不批”。包括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污染重,产品质量低,特别是污染物排放难以达标的项目;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要求的项目;建设项目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化工项目不进园区,或位于饮用水源地附近、江河两岸以及人口密集地区、群众搬迁量大的项目;流域区域内开发规划未进行规划环评的单个项目等,环评一律不批。

  与此同时,2010年,陕西出台了《陕西省钒矿采选冶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对钒矿开采的规模、布局、开采方式、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均做出了明确要求。2011年,陕西省政府印发《陕西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安排了产业淘汰退出项目14个、污染源综合治理项目52个、民生应急保障项目5个、技术示范项目8个、历史遗留解决试点项目4个。

  “陕南是生态保护的典型地区,也是生产和制造‘环境正外部利益’最富集的地区,这决定了陕南应成为国家‘生态保护补偿’的核心地区。”陕西省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李永宁提出。

  2011年以来,陕西省财政已安排陕南三市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404.21亿元,其中下达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55.17亿元。“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还必须充分关照到三市群众的利益,他们才是生态利益的直接创造者。只有照顾到群众的利益,才能充分调动社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从而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为秦岭保护提供持久性的动力。”李永宁说。

  永续北上:缩小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

  ——陕南三市尚有贫困人口286.1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近40%,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石泉县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系统。

  除汉中市汉台区之外,陕南其余27个区(县),全部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其中有24个为国家级贫困县,仅与本省关中、陕北等地区县相比,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很大。由于地处特殊的自然环境,陕南制约脱贫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按照省定2500元的扶贫标准,陕南三市尚有贫困人口286.1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近40%,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显然,水源地也有同样强烈的经济发展诉求,并以此带动当地数百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汉中军鑫农业园区,这家陕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临时用工已达20000余人次,是陕南现代农业园区的一个成熟缩影。公司负责人但启军说:“循环农业永远是个大文章。我还在考虑怎样将循环产业链拉得更长,做足循环经济园区的承载功能。”

  自2011年9月陕西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打造“生态、秀美、富裕、安全”新陕南,提出“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资源开发,建立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循环产业体系”。省级财政已每年安排6亿元,支持陕南循环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至2013年,陕南三市实现生产总值1997.16亿元,增长12.5%以上,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增速。

  在西乡县农业局副局长陈建福看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这是陕南发展的理性选择。他说:“西乡是百万头生猪大县,过去养殖污染的矛盾十分突出,产业越壮大,越可能是死路一条。而循环农业的发展方式,取得了与环境友好的综合效益;做好生态有机农业全产业链的大文章,也将是陕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2014年,西乡县樱桃沟和丹凤县桃花谷水保示范园,被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园区。陕南依托陕南山水资源,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加快绿色食品、饮用水、旅游特色工艺品、民俗文化和农家乐等相关产业发展。这些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性综合利用,有效促进了陕南农民增收。

  对于陕南三市政府与百姓来说,他们的强烈期盼是,加快建立各层面对口协作协调工作机制,重点支持陕南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以类似“绿色认证”的方式,协助水源区打造、推广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品牌,带动认证产品进入北京、天津等受水区市场,提升陕南生态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促进陕南生态产业和循环产业链的发展。
君临汉中 2015-1-10 10:45
发现违法排污行为 一律实行高限处罚

       针对城区空气质量连续4天全省垫底的情况,从1月5日开始,汉中市环保系统开展大气污染排查整治行动,对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建筑施工工地、锅炉等燃煤设施、物料堆放场、餐饮业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查。

      整治行动持续到1月10日
      1月5日,督查组先后来到中材汉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市区周边建筑工地,实地检查大气污染物排放流程、渣土运输车辆冲洗等扬尘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在检查中,对粉尘、扬尘污染治理措施不落实的一律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治理;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一律责令限产、停产;对采取规避监管手段偷排污染物的,一律责令停业整顿。对检查中发现的所有环境违法排污行为,一律实行高限处罚,逾期整改不到位的,一律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并按规定将主要负责人移送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据悉,此次排查整治范围以汉中市中心城区及城郊接合部、各县城区、工业企业聚集区、工业园区为主,整治行动持续到1月10日。市民如果发现违法排污行为,也可拨打0916-2128811反映。

      近10年来汉中雾霾天数显著增加

      昨日,记者从汉中市气象局获悉,近期汉中市静稳型天气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导致空气污染加剧。

      气象资料表明,在冬春季节,汉中市的雾霾天气最为频繁。从近30年全省雾霾日的平均值可以看出,汉中市是全省仅次于关中地区的大气污染区域,特别是近10年来,汉中市秋冬季的雾霾天数显著增加,强度增强。

      另外,汉中市特殊的盆地环境和近期大气常处于稳定状态是造成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一是盆地内近地层盛行东风和东北风,常年风速较小,不利于近地层大气污染物扩散;二是近期汉中市呈现静稳型天气,入冬后降雨量仅有0.7毫米,风速较小,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冷空气活动不明显,大气层相对稳定。这种天气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而造成空气污染。

      1月6日,汉中部分地区出现了雨雪天气,这次雨雪天气非常有利于污染物的消散和洗净,雨雪将空气中的颗粒物和PM2.5冲刷掉,这使汉中的空气质量稍有好转。(记者 王亮)

查看全部评论(3)

  • .
  • .
  • .
  • .
  • .

文热点

读排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