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一、汉中面皮考
7 N1 `2 O) Z6 g1 t8 j2 R 面皮,盛行于汉中农村的一种小吃,也叫面皮子。较为出名的当属南郑面皮、城古面皮等,因其调味不同各县略有差异。面皮制作方法简单,主要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研磨制浆、上笼汽蒸而成。成品色泽白亮,出笼后涂熟菜子油,待晾凉切条备用。 ! E" C4 z; o$ _9 u G9 G1 i9 n
调味以酿造醋、大蒜泥、辣椒油、味精、食盐,或佐之芥末更佳。调味品中以辣椒油制作最为讲究,选取本地产干辣椒,切段,加少量菜油于锅内,小火将辣椒段翻炒烘干,研磨成粉。取本地产菜子油若干,加热至7-8成(视情况而定),加入辣椒粉和调料(核心商业机密恕不外传)即成。食用时加入面皮、豆芽,配以调料半匀。口味以自己喜爱而定。汉中面皮红油鲜亮,口感软滑,质地筋道,香辣适中,微酸,有开胃、提神、耐饥之功效,深得男女老少喜欢,更为女性青睐。我等,一日不尝面皮,三日不知肉味。
. z* U1 a' E! d+ k; C! V
谁来牵头作"汉中面皮"这个品牌?
0 ^5 X+ ^3 L. h
汉中面皮起源无从考证。据民间传说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面皮虽不属山珍海味,但从记事起,面皮矣是希罕之物,每逢节庆和重要客人来时,才有幸饱此口福。毕竟一顿面皮要占用几天的细粮,虽能解一时之馋,但要付出吃一周瓜果粗粮的代价。 9 U: j, m: |4 b3 ?: ~# ~
80年代后,面皮从农家走向城镇,渐为多数人喜爱和接受,成为汉中的一种地方小吃。现在,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有汉中面皮的店铺,这些面皮店也给当地人民带来滚滚财源。“面皮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以南郑县新集镇为例,每年以面皮为业者过万人,近至西安、太原,远至广州、青岛、哈尔滨、乌鲁木齐,年收入估计5000万左右以上。
; T. d; f, D# a# C
7 P0 D- n9 B. M8 w3 U" `4 b* T 二、谁来做品牌? 0 i1 I8 N* J" T1 u5 H
面皮作为汉中的一种小吃,随着汉中人逐步走向全国。但令人尴尬的是,对外形象较乱,其一,名称乱,叫凉皮的有之,易与关中凉皮混肴。其二,叫法乱,南郑面皮、城固面皮、汉中面皮,与关中的秦镇凉皮比称呼不一。因此,在对外宣传上要统一称“汉中面皮”,注册商标,号令天下。凡从事面皮者,统一店面、制作工艺、礼仪服务,并挂“汉中面皮****店”或“汉中***面皮”。对特色店面应由餐饮协会(或商会)、旅游局颁发“汉中面皮特色店”,以供游客选择。
' y- I7 t& i- S2 Z# E
" K; b5 _( f5 i+ p! W 三、政府如何定位? $ J4 V" ?5 d1 ~) i* v: b
招商引资是政府部门最热心的事,但事与愿违成效并不明显。为什么不从简单、容易做到的事做起呢?汉中市政府应将“面皮经济”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大盘子,统筹规划、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好“汉中面皮”这个大文章。 ; H3 Z8 i$ w$ X% j" g+ E C
(火星之眼)
+ t% G4 Y7 _" l5 R$ k ~6 [
U4 u2 ?2 M8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