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714|回复: 0

[闲谝] 南郑这个当竟有六种语言存在!!张口就知你那个塔塔滴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9-8-29 06: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言,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R0 K1 T) z3 u- k! V  方言,代表着地方文化
$ p$ K4 {6 M/ L& c) G  这就来看看大南郑的方言吧" F6 P) M. w9 l- Y
  ▼▼▼$ \" e1 y# b- G
  南郑行政区域属西北,但地处长江流域," P% H. i8 K. R7 s6 k) T! d
  与四川接壤,加之历代天灾战乱人口流徙," g% U7 X  I. U- b9 N
  有大量四川、两湖人杂居于此,对本地方言影响很深,: O- g' u$ d  O, z; |* L4 F- v
  故语言基本属西南方言,个别地区还是地道的四川话。1 T* T; P6 u+ Q: o6 L4 N4 U2 r
  本县语音与国家推广的普通话基本相通,却有某些差异。
& |9 _2 g. W: |$ @% H) I

南郑这个当竟有六种语言存在!!张口就知你那个塔塔滴

南郑这个当竟有六种语言存在!!张口就知你那个塔塔滴

) p* p, f* b' H- h" M* V/ m3 K0 {  境内不同地区形成各自的方言特点,从大的方面区分,有南山与北川两大片。平川话叫坝腔,山区话叫山腔。坝腔多团音,山腔多尖音。平川地区处于汉中与四川过渡地带,语言为川楚变种;山区大部毗邻四川,四川话的色彩更浓。从细微方面区分,南北山川两地又各有三个小方言片。# X0 X3 g  n# d( O1 @/ l" I# K
  平川区一是汉江沿岸的冷水区,汉山区的大河坎、油坊街,高台区的龙岗寺梁山镇等狭长地带距汉中市一衣带水,与汉中市方言基本相同,极少尖音,语言轻柔圆转。部分声字如阴、青、衣、商等读作二声。二是以县城周家坪为中心,东南自汉山北坡,西南至连山,北至高台区的安坎及新集区北部边缘为汉麓方言片,其语音主要特点是韵母en、eng互换,部分汉字读音与普通话颠倒。如蒙读门,门读蒙,风读分,分读风,讽刺读粉刺,论文读令翁(二声);部分一声字读为三声,如阴读引,青读请,衣读以,妈读马,语音较高昂强劲。三是濂水河以北的高台集镇和新集区西南部的新集方言片,主要语音特点是声母F代替sh,并缺韵母u,如书读夫,水读匪,树读父,双读方,不如汉麓语音高昂,音程较短促。$ \! _/ `9 _7 \" x# f6 Q# ^& k( v" d
  山区一是碑坝全区,原为四川划入地区,纯为四川方言。突出特点是韵母a代e麦子读麻子,黑读哈ha,国gu读刮,核桃读哈桃。声调对一、四两声字爱拖长音。二是南海区桂花、法镇二乡的小片方言,其特点是声母h代F,韵母以u代,飞读灰,分读昏,风读轰,法读华,肥读回,房读黄,院读万,音程较碑坝略短。三是由南海红旗、海棠二乡起,西至红庙、黄官、元坝等区大片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南山方言区,其特点是声母F代h、g代j缺韵母u,虎读府,胡、中壶读福,角读各,孙读森,村读cen,语音清亮平和,介乎碑坝与平川非语音之间。
- M' |) W6 i, O- v3 g. z9 ~$ T  声韵调异同7 i3 |! w) n7 @& N
  与普通话对照,全县各地语音在声韵调等方面有以下异同:! Q1 R5 B' z/ I! |- T- K
  声母(一)数量:本县方言中,普遍无声母n,对普通话声母能使用的只20个,而另有原国音字母我广二声,共22个声母。由于无声母n,则n、1混为一声,故拿na喇1a不分,南nan兰lan不分,挠nao牢lao不分,能neng棱leng不分。有声母ng的方音延读,故凡零声母汉字安an、恩en、熬ao、欧如u、我w、鹅、恶、厄、讹、额、萼e等字读音均在韵母之前带有声母ng有方音声母广的延续,而无普通话声母n,故凡拈年、碾、捻、念、牛、纽、宁、凝、尼、你、腻等字声母均不用n,而用注音字母。还有宜、疑、闫、眼、仰、业、硬等字发音声母亦均用广而不用i。( T- d5 R) U- B+ {% V% [
  (二)拼读:声母拼读绝大多数与普通话一致,而有少量汉字发音声母互易或互代,形成与普通话的显著差异。如下表:
; z/ t/ F$ [3 Z! M4 j9 K- J4 G  声调差异即四声差异。本县方言声调同普通话有一致的一面,对汉字都能读出四个声调(除轻声外)。与普通话对应相通,例如上表诸字,全县大多数人均能分明不混。除上表例字外,与普通话声调对应一致的还有大量汉字,占总量大多数。同普通话声调相差异的主要是调值、音程、四声互易等方面。
8 H# z# r. z$ v  A( v% M  南郑方言四声调值,一、二两声与普通话相近而略低,阴平为半高平4,阳平为低声调23。上、去两声则差异很大,上声为高声调45,比普通话降声调起落都高,去声的调值是中降调31,比普通话高降调低得多。
$ G5 J& t( ]# P  c  从声量与音程上比较,南郑话与普通话也有较大差异。其中阳平不仅调值低,而且音程亦较短促,仿佛为旧时入声字的易名,远不及普通话的阳平响亮昂扬。上、去二声近似普通话三、四两声的颠倒。不少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说普通话都是这样做的,但细加区分,即使颠倒,也仍有差别:普通话的上声先降后升,音程曲折,呈波浪音,而本县方言无论何声均无曲折音势;普通话的去声,不但调值先高后降,而且声量亦先强后弱,音程短促;南郑方音的去声,声量并无强弱之势,音程亦较缓长,不似普通话去声字那样急促。总观本县方音声调,阴平若箭离弦,在水平线上向前直驱;阳平声出平地,抬头即止;上声如同直线上升,不作曲折变化;去声如沿滑梯下降,舒缓一致。如果说普通话四声调号“一、↗、✔、\”能形象表明各声音程与声量特征,那么南郑话的四声则似乎以“一、•、↑、↘为宜。
' f: V/ J" Z+ c" y& @! X) B  语法举例
3 y: V  a8 b8 _  南郑方言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对照,亦有少量差异5 ?' z$ u2 Y1 s' W7 v
  词类活用名词作形容词:菜太油了,衣服太汗了。加点的词都由名词变作形容词谓语。
6 `, R: q3 B6 H" F$ p( t  名词作动词:烟子(烟)得慌,面情把人(面)住了,该把孩子(家教)一下,用米浆把单子(浆)下。句中加括号词都是名词作动词谓语。
  L% p3 o% N4 O; w4 v- t4 @  形容词作副词:(蛮)有理,(死)吃亏,(硬)要去,(偏)不饶。句中加括号词都由形容词变作副词状语
  N- H5 i) z1 C5 [3 @% @  用特殊词语的表达形式如:扶着—掌着、掌到;候着—等到;拿着一拿到;关着门—关到门;正开着会的—正开到会的;时态助词“着”以“到”代替,这是本县方言中较普遍的用法;没有—没的mod),不知道—晓得的,得晓的;赶不及—来不赢;没关系—没来头等等,均为特殊词语表达语意。
4 p4 T  Q+ u8 \  词序变动形式如:不知道—知不道,晓不得;不能用—用不得、要不得;不认识他——认他不得;不能吃——吃它不得。移否定副词“不”于谓语合成动词之间,为本地方言常用形式。把公鸡、母鸡说成“鸡公”、“鸡母”,移中心词于修饰词之前,原在本县南山地区用得很普遍,近年知识青年中这样说的较少了。
7 W$ t9 }; A3 N6 k% F" R- W$ D  补语残缺形式如:这鞋小得没法,饭烫得没法,病把我害得没法,手头困难得没法,关系紧张得没法……这种句式在本县,特别是南山区用得尤为普遍。五个“没法”都是补语成分。没法什么?后面本该有穿、吃、熬、过、说等动词,但在此地,一律省去,其意自明,形成补语残缺形式。
5 N3 A( E7 I9 Z/ v1 _3 W; w  以叠词作形容词表示小、少的习惯用法鸟鸟、雀雀、秧秧、虫虫、崽崽、蛋蛋、花花、芽芽,都表示它们小;一丝丝、一绺绺、一片片、一撮撮、一口口、一点点都言其少。+ r- b1 @8 ?4 Z9 R
  老乡们,你觉得
3 \  u# c$ K0 G4 R  呃们汉中话里1 ]% b! v! w& M/ k2 O
  还有哪些精髓方言语录呢?+ r) Z, W5 s. H5 Q2 C( b  J, _
  欢迎在留言区交流吧!(原创:南郑县志)0 L) M& W) J* E$ l  o8 w$ N

) y  U( A9 N( U& |$ }) P' I) _* v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