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几十年前出过一次黄官,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还在读初中。小镇规模不大,感觉自然、古朴。两条长而窄的石板街,两边都是传统建筑风格的一、两层瓦房,给人留下悠久的韵味。街道上摆摊设点的经营着各种各样的山货、工艺品、服装等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茶馆里说书的声音,小吃摊上诱人的香味,小摊上恣意的叫卖声,对于我们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来讲,那真是很繁华,让人流连忘返。' k; o# |% c: J
" k+ ~9 v7 }; Z/ j 实际上,那时喧闹的古镇,虽不能与现代都市同日而语,但生活的意味,却远远比灯红酒绿的城市更让人感到有滋有味,亲切、醇厚、简单而质朴的街区,似乎记录着神秘的传说和讲不完的故事,让人向往。 初春的清晨,下着毛毛细雨,空气中有些许浪漫的味道。在镇政府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巴山巧娘手工艺品合作社和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9 F4 m5 @# t; T5 `4 d0 W
; P% A, z- k# ^5 w# K3 {$ e5 n9 W 巴山巧娘手工艺品合作社是一位叫肖秀明的小媳妇带领下创办的,因为外出丈夫打工致残,家庭困难,为谋生计,学艺创业,其背后的故事有些感人。这且不谈,因为贫寒本身就是一笔财富,一种动力。该合作社注册8人,实际参与人数80多人,多为家庭妇女,用闲暇时间,在家编织工艺品。产品主要为坤包、挂件、摆件、车饰品,作为旅游纪念品通过旅游景点来销售。由于刚起步,规模尚小。良顺藤编是当地的一位叫陈良顺的农民创办的,他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组织生产。销售规模过千万,曾经最好的时候出口达4千多万元。该公司占地面积不大,不足十亩,加工厂房简陋,生产工艺纯手工,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婆在厂房里编织藤椅,感觉很原始。: h: x2 N3 u& _5 [' K
汉中自古就有“三编”的民间传统工艺产品,藤编、竹编和棕编。时代的变迁,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品取代了很多传统手工艺品。慢慢地,一些行业也就日薄西山,无人问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始终认为,千百年来,凝结着无数先人们心血与智慧的工艺技术产品,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总是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产生某种神秘的启示,不应该被现代技术淘汰。毕竟,这是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W7 o( O3 Y/ `; ?, D9 _ 今天,汉中南郑的“三编”依然保留并焕发生机的只有藤编;竹编仅仅只是作为农村的生产工具,越来越萎缩;由于人们已经不再使用棕箱,南郑棕编主要用于加工低档次的床垫,只是原材料的简单缝合,已基本上失去了传统的工艺水准。
' E6 o5 t3 P: j* @
# L; ~2 ]' x' M1 @!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