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一场秋雨,在窗外下着。从南郑县大河坎镇出发,沿着当年红军经过的该县牟家坝、小南海、青石关、碑坝和红军入川处,重走那段红军路,体会当年的红军精神,体验红军时期的艰苦生活,追随先辈足迹,见证着沿线沧桑巨变。一路走来,从“沟壑纵横”到“天堑变通途”;从“土坯房”到“小洋楼”;从“粗放种植”到现代农业产业园……革命老区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 ?6 L8 j& ^$ S) C7 ~
像幺爷爷一样坚定信念( R, ~7 l- J) F; V* K, Y+ Y r7 V' c
青山、绿水、群山如黛。小桥流水、规划整齐的村落,宽敞整洁的庭院,掩映在蓝天白云下,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风景……近日,记者走进该县碑坝镇碑坝社区茶盘组烈属邬宗强的家里。
% e6 G4 s" A6 H5 U 邬宗强介绍说:“当红军的是我的幺爷爷,名叫邬先鸾,小名叫马娃子。1933年红四方面军73师驻碑坝老街宏济宫时,幺爷爷才14岁,听说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幺爷爷就参了军。”他说,“以前我们家穷得很,全家9个人挤在低矮的茅草房里,连吃饭都困难,现在与以前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8 J1 V& _* E( `, f. ~8 L 上世纪80年代,邬宗强家里人口多,一年四季种些苞谷、水稻基本能维持,经济收入只靠着上山挖药材、砍竹子、做些临工,这样的日子重复着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 “这样过下去不是办法,呆在大山里一点希望都莫得。”邬宗强在幺爷爷的影响下,继承了幺爷爷的优良传统,能吃苦,敢闯敢拼,在沿海经济发展的风生水起时,他毅然走出了大山。 + J+ A2 U$ V5 h8 q) J9 c
1993年,26岁的邬宗强来到广州白云区从事搬运、仓库管理工作,他起早贪黑,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他说:“我是山里娃,家里就那条件,没有退路,吃苦受累不怕,只要有盼头。”靠着坚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一年下来能挣到15000多元,在当时是上班族好几年的工资,他喜出望外,一干就是4年。
# X7 I8 p- u" A5 b" J' h 1997年,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花去6万多元,修起了4间砖房,让全家人住上了新房。后来他又花21万元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了两层,现在三层洋楼400多平米很气派。 ! G& }% d5 y" W' x( x1 @
邬宗强说:“作为红军的后代,我要发扬红军精神,克难攻坚,不放弃创业的任何机会,发展经济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从那以后,邬宗强入了党,他把南方的先进管理、经营理念带回了碑坝,搞立体经营,成立了建筑队、茶叶合作社,发展苗木花卉50多亩,茶叶280亩,带动12户贫困户搞订单农业,种植优质水稻300亩,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 }) J( i2 T& N/ h6 ~9 c* N 回军坝村的美丽蜕变2 b" _4 O; ~# b6 k/ V
“就像做梦一样,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活得这样安逸!”小南海镇回军坝村村民刘少斌说。他从未想到,光滑的路面能延伸到家门口,自己还能开上小轿车,在城里买房和市民过一样的生活……
! \: b1 y3 U' g& g 几年前,刘少斌家里6个人,住着东倒西歪的茅草房,没有任何经济来源,靠开荒种粮食维持生活。在村上能人大户的带动下,他试着种植烤烟,5亩、21亩、40亩,家里说变就变了,不但修起了三间两层楼房,每年有18万多元的收入,还在大河坎镇购置了135平方米的商品房。农忙时回乡下劳动,农闲时在城里享受生活。 4 r/ ^/ q" p: ^
“以前,村里没有什么产业,光靠种庄稼只能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走的是黄泥巴路,雨雪天出门恼火得很。”“现在不一样了,公路硬化了,自来水吃上了,出行方便了,房子修起了。”见到记者,回军坝村支部书记秦代全放下繁忙的工作,高兴地介绍着。
( ] K) y6 b0 w2 \* G 回军坝村最高海拔近2000米,当年红军从这里经过到达碑坝西河。昔日的回军坝村一年冰雪覆盖达5个月,村民90%以上住着土坯房、茅草房。出行都是靠肩挑背扛,生活条件非常艰难,山上的姑娘嫁到了山下,村里的小伙子一个个都成了单身汉,只好远走他乡,长期在外做起了打工仔。
# @3 h$ ~) f- L' o3 ?* n l 1996年县上推广烤烟种植,小南海镇成为适生区之一,该村8个农户摸着石头过河,零星种植了几亩,每亩收入1000多元,他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心”的变化,带来了新的转机。 + m4 H5 [$ U5 |
“前些年村民们保守落后,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秦代全说。为了转变村民们的观念,村上多次与村民座谈,对比算账,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思想通了,脑子活了,全村187户,125户种烟3400亩,实现产值1200万元,现在80%的村民住的是楼房,15户到城里买了房,远在他乡务工的村民也受到吸引而回乡发展。 - t" D$ Q, k' L
“我们在家既可以挣工资,又可以自己种植,同时还把一家老小照顾了,比外出打工实惠得多。”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老李道出了心里话。
: s( C0 s. J- [! d2 D3 E z, w8 Z 近年来,该村育产业、建新居、筑村道、修水利......各项建设步步推进,回军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该村干部群众多年的梦想与期盼。 ' a3 J. [7 @0 i( R" E' ]
“红军路”成为百姓的致富路1 h; {, j i5 a/ F
“天晴硬如钢,下雨一泡汤,风起黄灰扬,上路愁断肠。”提起县城到碑坝这条路,碑坝镇41年驾龄的老司机何春富这样调侃着说。
5 d. o- e1 T: I( A1 z' W8 F/ a 何春富1983年到碑坝区公所开车,那时,区上只有一辆130,后面加了个帆布篷,就是区上的专用车。经常100公里山路要跑7个多小时。1986年,区上花1万多元买了辆旧吉普车,也要跑5个多小时。由于路况差、等级低,晴通雨阻,跑山路经常爆轮胎,有时没办法只能用给自行车打气的气管子打气,雨雪天滑到沟里,没车过就要没吃没喝,挨冻受饿。30年间,何春富在这条路上开烂了9辆车,这样的遭遇已是习以为常了。
, A h% h% ]! g/ ]2 a; K# q 这条路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全长约102公里,南郑县直接受益人口就达15.8万人。是汉中市通往四川省巴中市、达州市的捷径,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坚持斗争长达三年之久。由于公路沿线地质、地形情况十分复杂,滑坡、泥石流、暗河、涌突水、软弱地基等地质灾害极为常见,导致公路通行能力差、运量小,已经无法适应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需要,无法满足沿线老区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迫切要求。 ; \6 M# R: r- B; q% S' n" W$ ~9 B U
2004年,在山区群众的热切期盼中,南通公路(2008年10月,南郑县人民政府第一期通告正式命名为“红军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全长76.62公里,按山岭重丘区四级标准设计,工程批准投资7943.7万元,改建后全线缩短里程近30公里,海拔降低约300米,成为连接陕川的一条便捷通道。 + j( m% w7 u7 j, _1 B
2012年9月,红军路大河坎至小南海段改建,改建里程21.4公里,完成投资5407万元。
. |2 u/ A4 m/ e N 2014年10月,红军路小南海至西河37.2公里开始建设,预算投资5619.1万元。2016年9月通车后,天堑变通途,碑坝到县城缩短到2个小时,老百姓把取媳妇的鞭炮拿出燃放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茶叶、腊肉、土蜂蜜等土特产走进超市,铅锌矿、黄蜡玉等矿产资源相继开发。 8 o# q7 M" ?8 y1 x
如今,走进南郑城乡,人们不禁眼前一亮,惊叹道路的巨变,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纵横交错,贯通全县东西南北,全县通车公路总里程达2200公里,连接城乡的便捷公路体系初步形成。(汉中日报 特约记者 刘云鹏 通讯员 余艳 肖军)
; m5 M2 H6 o0 f%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