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经常看到书上有汉中八景的介绍,但实际上和我年纪差不多的70后,甚至更大年纪的汉中人,也只是听说过,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后人的不肖,大多已 经不见旧时的踪影,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书籍的记载之中,有诗云:
* |. l9 x! g" h- g) x- R; j
0 W4 F5 j( C, y* X/ T天台夜雨今又见,汉山樵歌余音绕。! k* u4 g5 c! S: M* |+ n
龙江晓渡无处寻,夜影神碑谁知晓?3 E+ D1 A$ G" y$ {/ ^2 P
东塔西影成往事,圣水古桂没有了。
/ w5 P T' f0 y; d, X1 k草塘烟雾已散尽,石燕一飞冲天高。
: T1 i# x. V# y9 g1 x2 V- I q+ `, @* J8 ?/ Z* z! v9 ?, U
根据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对“汉中八景”的历史和现状,摘抄如下:) J* b! g$ }; `( I1 D4 P1 k' I! Y
3 z" G7 m. ?- F, \5 u (一)天台夜雨9 z9 D0 ^8 x* y6 |) _3 @
天台夜雨
+ ~; l9 e* x+ _8 Q, V
天台山位于汉中城北,距县城约70华里,是汉中盆地周围群山的高峰。山径小道曲折环,石台阶梯层层而上。峰顶鸟瞰江河如带,群山如丘,云似耳旁过,故有“南天门”之设。山间泉水清沏绕,奇峰怪石,天着画意,风景非常优美。明、清诗人有的感概不已,清朝严如“游天台山”诗云:“苍苍石困立嵯峨,险道新盘山旧阿,地狭寺随峰势转,僧归身带野云多,金铺画暗门常闭,画壁年深彩渐磨。 5 V5 w0 q$ H9 T# f/ {8 ^5 p$ F
天台山因其高耸巍峨,易积云雾,气候多变,忽晴忽雨,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每当夜里温度下降,云雾凝结成雨,因而有人把此自然现象又以神话色彩宣染为“天台夜雨”。
% a9 q. A* M" a4 K$ O8 b g8 Q
9 B+ Z7 Q0 V4 b$ n; R& T2 T8 G (二)汉山樵歌
% N1 ]1 K- e+ M- R1 Z! J
汉山樵歌
6 L! A% z# x+ L8 _0 q0 t5 @# m* q
汉山在汉江南岸偏西方向,距汉中城约四十五华里。山径曲折,石级相连。山前村镇“歇马店”,相传刘邦驻军汉中时,曾于该处下马歇息,遂以“歇马”为名。山上有马鞍峰、青山沟、黄草坪、牛卵寨等地,岗峦四布,沟谷纵横,梯田重叠,竹树丛生,风光秀丽,景色如画。山后有黄龙、黑龙二泉,细水长流,便于灌溉,为山地重要水源。
5 w8 Y- I7 t3 Y. x& k) g5 ~ 汉山附近的农民,每于农闲时成群结队上山打柴,一面辛勤劳动,一面高声唱歌,一唱一和,一问一答,叫作“对山歌”。汉山的秀丽风光和樵夫的嘹亮歌声,回荡山谷,随风飘逸可达数里。协调地组成一幅自然美景,这就是为“诗人”们赞美的“汉山樵歌”。现在早已没有砍柴的樵夫,汉山樵歌也只会出现在舞台上了., S/ D+ X3 z7 o9 A* F
但是,旧社会里贫苦农民的生活,并不像“诗人”想象的那样美好,下面抄录民歌,说明“汉山樵歌”的真实内容:. L# @, k! x1 N. \+ I0 A$ d
( A+ _* w2 d# @. y7 T1 \6 e
一担干柴双肩挑, 双肩挑起一担柴,
9 Y* h X9 E' y" N6 `砍柴人儿没柴烧, 急风暴雨天上来。3 A0 b3 |" L$ o$ s6 z
地主高楼摆酒筵, 吹得高楼成平地,
_5 ~4 ^9 Q* ]- G/ |樵夫坡前割野划! 下得满坡红花开。
! E( k$ q+ w: {) j: L0 w# R9 C* A/ d6 |
(三)龙江晓渡
! r, [7 E9 @0 {7 ^' O4 P
龙江晓渡
7 l1 q% [: P# E; R5 I8 @
褒河下游,古名黑龙江。褒水从龙江铺与长寨街之间横穿而过,南流约五华里,在柏乡街与汉水汇合。
) E9 x9 R" F, S/ O) T, Z: `龙江铺与长寨街之间的褒河古渡,又名龙江渡。渡口两岸,泥沙淤积,形成大片沙洲。芦苇遍钸,杂树丛生。晚秋季节,枫叶红,芦花放,飞雁成行,一派江南芦荡风光。
& g1 f6 Q8 B3 o2 s, D 每值破晓,天边朝霞辉映,江上簿雾弥朦,满载行人的渡船迂回在鳞鳞细浪的江面上,与周围沉浸在晨光照射之下的景物互相印衬,组成一幅“龙江晓渡”的美丽画图。现在也没有了.) O( m& d0 L% c( ?% e" d0 x% W
m4 Y; A T1 b9 z9 e) |7 _( y (四)梁山石燕
& i' E B+ k) h ~
梁山石燕
& J1 g: u" C; r7 c u$ [8 d 梁山距汉中城西约三十华里,系海底沉积岩经地壳运动形成的山峰,岩层结构,交为完整的保存了地壳变化的情况,为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标本。
0 a1 m+ a/ }3 c3 n0 o' I# X石燕是古代海底动物腕足类的化石。它和泥沙同时沉积海底,受海水压力变为沉积岩。后经地壳变化,海底上升,成为陆地,陆地表面皱揩,成为山脉。山石风化,又变为泥沙,动物化石和周围泥沙分离,露出地面。人们常见的石燕,就是这类化石的一种。梁山当地人有部分收藏,基本没有了.
8 ]: m4 J' v9 |
9 o& y+ ~0 Y; }) X( v* \3 Y (五)圣水古桂
1 e/ z9 `% Y: c
圣水古桂
% z* Y4 h, F' X
从汉中城东南郊一带隔江南望:群峰竟秀,汉水奔流,岗峦起伏,林木郁葱。“圣水古桂”即指分布在这岗峦之上圣水寺内的和寺后的五处泉水和一株桂树。( y# H; C8 \5 M5 S3 Z
圣水寺距汉中城约二十华里,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背倚群山,面对江水,岗上青松翠绿,寺前古柏参天,山花遍地,嫩草如苗,风光明秀,为汉中著名的风景名胜。4 k) U( u9 f/ O) {
泉水分青龙、黄龙、赤龙、白龙、黑龙五泉。赤龙泉在寺内,白龙泉在寺左,其它三泉在寺后山坡上。各泉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石块分别砌作泉口,因而泉水也仿佛分作五色。由于地下“蓄水层”的自然变化,除白龙泉尚涌水外,其它四泉,久以枯干。
& I, V! B& R: P$ g% k* p桂树在寺内中庭,粗约三围,左侧枝杆斜横,枝叶茂密,秋季花开,多作五瓣,相传为汉代种值,故又称汉桂,桂树学名木犀,属木犀科亚乔木植物。多产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在温带者,如生活条件无大变动时,树龄可达一千年左右,树茎虽显粗老,但花仍芳香浓烈。这件桂树,大约系明代建庙前后种植,距今约五百余年。) z7 |; {/ n: b0 O! f% I3 B0 V
- h8 Q# o3 ~% g% S# a (六)东塔西影
- h$ }9 R$ @! H+ Q4 Z; b3 \
东塔西影
# I: k5 \7 k o% Q0 x# W
东塔在汉中城外东关净明寺内,是一座十一级的方形砖塔,大约建于唐代早期。城内东南隅古东湖,相传为刘邦驻军汉中时的饮马处,故又名饮马池。东塔与东湖之间,相距约五百公尺。“东塔西影”即指东塔塔影投入东湖水面的景象。
! S% u0 w$ L4 ^. r9 d/ J. k每逢晴天一碧的白昼,或值浩月当空的夜晚,东塔塔影倒映于碧波荡漾的东湖湖水之中,塔身的层次和塔上的装饰都清晰可见,历历在目,和湖水周围的古树垂杨,城垛台阁以及它们映入湖中的倒影互相辉印,景色奇特,风光瑰丽。7 ^5 Q$ q+ \5 g9 O
清代初年,汉中城关人烟稀少,房屋低矮,东湖周围附近,尤为空旷荒凉,塔湖之间尚无高大建筑,“东塔西影”为人们所见。后来增修房屋,塔影为建筑物所遮,因而,这一景色逐成为人们传说中的历史陈迹。此塔现在尚存饮马池小吃城对面: M! _' }! `. r
2 {& h( V6 h1 j& u! g2 ^$ r (七)草塘烟雾
5 r& G0 M. t$ e$ a3 u
3 H ]) m( e8 H+ o# D4 g4 o: h$ T 汉中城南门内迤东一带,早年以前,甚为荒辟。该处旧有积水一池,面积约五六亩。街巷雨水,积注池内,终年不沽。池岸宽阔。细草如茵,故名草塘。草塘周围,古柳环绕,翠竹丛生,红蓼花开。白鹅游泳。在人口密集的古城里,别具一种江南山村的风光。, f1 K& j2 X' v& B
草塘南岸右侧,旧有草塘寺。《南郑县志》转引寺内碑刻记载:“建自何时,世远无考”。寺内殿阁高敝,结构工巧,是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凝结成的古建筑。
: q% q2 F$ z' a% k9 O& A5 f每于清晨薄暮,附近人家,炊烟袅袅;池中水面,雾气蒙蒙,微风轻佛,飘散于竹柳枝头,殿阁屋顶,花草丛里,绿水池上。远望草塘景物,如在轻烟簿雾之中,这就是“草塘烟雾”的历史景象。
, Y- x, L' T; M4 o* }7 x8 d/ k. P- K s0 c; V
(八)夜影神碑
7 k8 y3 K/ e& e) J
夜影神碑
. T+ }4 L# L: a: F/ G( v% _/ n 汉中城南郊区,今天,是一片四季长青的菜地。但在数十年前,却是一块终年冷落的荒土。尤其是拜将台周围,野草丛生,逢蒿没顶,狐兔出没,荒坟累累,景象甚为荒凉。& |2 U: k0 t3 {3 u8 }5 X2 ^0 i& M
现立于拜将台前的土红色石碑,系凿取梁山沉积岩刻制而成,碑上魄班点。这块碑石,或因含动物化石而生磷,或因受磷矿石的影响含有一定的磷原素,所以曾于黑夜中闪闪发光,遂引以为奇,名为“夜影神碑.此碑尚在拜将坛中,不过已经不发光了。
- J* {. D( o0 L. z2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