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365|回复: 0

[汉中游记] 探访记忆里的“秦岭一号”洋县姚家沟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5-9-14 07: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81年,我国朱鹮巡查小组在洋县八里关镇大店村姚家沟等地发现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随后,“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在这里成立。在洋县发现野生朱鹮35周年之际,记者在相关工作人员带领下,近日探访了当年的“秦岭一号”。3 h& Y- T  I& I  V8 \
4 H- w+ x' u* o1 X! y
  行程五万公里发现七只野生朱鹮
1 w/ k0 {: r* X; J1 [3 x; D: v$ l5 `: |+ [' A8 y+ b
  1978年,国家成立了朱鹮巡查小组,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研究员领衔。刘荫增带着巡查小组成员3年行程五万公里,在全国四处寻找朱鹮未果。
4 |3 t4 i$ G4 p  r8 x1 y9 b+ S7 P  E
  1981年朱鹮巡查小组来到洋县时,利用到各村、各电影院等地放电影的机会,播放朱鹮相关资料的幻灯片,并鼓励当地群众提供线索。一位叫何丑旦的村民反映,自己曾见过朱鹮。后经证实,在当时的洋县八里关镇金家河发现了2只朱鹮。当时这两只朱鹮只是从头顶飞过,并未停留,于是巡查小组迅速沿着朱鹮飞行的方向,一路追寻到姚家沟。当年5月23日,巡查小组在姚家沟发现了一窝正在繁殖的朱鹮,当时有1对成鸟,3只雏鸟。此外,又在附近的另一山沟发现了2只成鸟。由此,一共发现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一度默默无闻的洋县顿时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世界朱鹮保护的大幕也因此拉开。
$ R8 h2 j2 Y/ D# P

探访记忆里的“秦岭一号”洋县姚家沟

探访记忆里的“秦岭一号”洋县姚家沟

4 w7 A2 o, c3 T, y& I& ~8 T, c1 u' s' ~  Z
  姚家沟里诞生中国首个朱鹮保护机构9 g4 b# `5 {3 D- `6 z4 `
; \7 \. ^) o0 d; O" x
  1981年,洋县林业局专门抽调路宝忠带3名年轻人组成保护小组和刘荫增一起工作。
: ]% t0 D5 [$ `' J) q( V' ^2 |( V, R$ n
  5人在姚家沟一住就是3年,成了姚家沟的第8户人家。他们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代“护鹮人”。为方便工作,他们在租住的村民家门口挂了一块牌子:“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这也成为中国第一个朱鹮保护机构。保护小组成员昼夜跟踪关注7只野生朱鹮,为使它们不受人类等外界因素干扰和天敌伤害,在3至6月的繁殖期,保护人员在每棵巢树下搭建观察棚进行24小时监护。大店村村民庞朝权和庞朝贵两兄弟俩,当年刚好遇上发现朱鹮,他们还一起协助保护小组在树下守护鸟巢。& p' l( Q! m/ T' J6 s

7 n" W3 H4 p8 w& n5 L  d  “为了防止蛇、黄鼠狼、流浪猫等上树掏鸟窝、伤害雏鸟,我们日夜都有人在树下守着,白天是保护小组的人,他们一边在树下守护,一边拿着望远镜、录音机、照相机观察朱鹮习性和状态,晚上就由我们来守护。”庞朝权说。
& ~  I( r2 ~% M1 `& |" n# \; c4 j1 i: X3 O
  为有效防止雏鸟被其他动物袭击,大家还在树干上涂抹黄油、安装刀片架;为防止幼鸟掉巢摔伤,在巢下悬挂尼龙网,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卵和幼鸟安全,使野生朱鹮的成功繁殖得到保障。
' Y5 b8 A' {/ I0 |* T8 T5 h# l
# A* R6 ?! r% E! y0 m- ~1 W3 U  当年喂养朱鹮的池子仍在- G) `4 y; v" T' }
) @2 y4 X6 i+ o# z
  姚家沟位于大店村,距离洋县县城约40公里,大多为山路,开车约需80分钟;距离汉中市区约94公里,开车约需2个多小时。姚家沟地形以大山为主,海拔多在800米以上,气候四季分明。自大店村前往“秦岭一号”所在地,还有7-8公里,需徒步近两个小时。
/ h$ \- \- `9 o6 z& H- j. h) S- z7 x0 L2 y
  记者在大店村村支书史宝安的带领下,从村里一路进山去探寻最初的“秦岭一号”。史宝安说:“当年的路并没有现在好走,都是很窄的小路,这么多年后,走的人也多了,渐渐的加宽了些。”上山沿途已没有住户,没有种植农作物,弯弯曲曲的小道延伸在丛林深处。* q3 k; J- S* z) x0 Z! n1 z

( a0 `4 s" g/ @* D6 ?+ C, T  据史宝安介绍,当年在鸟巢树底下还修了大池子,由工作人员山下背黄鳝、泥鳅等朱鹮的食物上山,进行人工饲养。记者看到,现今,喂养朱鹮的池子仍在。
) [; C5 N& \5 }, `  g4 x
! V( Y( E5 `& {7 x  “秦岭一号”竟是自封0 P& a# w, z. G! h! y: ^' o5 O
8 F  Z3 ?- i5 r1 S( {5 y: `
  “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的老房子早已拆掉。庞朝贵回忆:“在发现朱鹮的第二年,也就是1982年,相关部门又组织修建了几间新房子,以便于保护小组和相关工作人员对朱鹮的观察和研究工作。”在房子大门头顶挂了“陕西省朱鹮保护站姚家沟观察点”的牌子,并于1999年5月30日在房前立碑——朱鹮保护纪念碑。时隔30余年,这几间房子依旧坐落于山顶,庞氏两兄弟也依旧住在那里。“现在大家都搬下去了,山上没人了,但我们不想搬,在这里住习惯了。”
5 G5 H( q5 U& M% q3 S( c8 U$ ^, _
# L! |$ v% o9 p  30余年来,他们也就一直守护在发现野生朱鹮的两颗大树旁,房屋大门头顶上的木牌字迹已有所模糊,但依旧可以辨认,立于屋外的牌子已于2002年从碑上脱落,庞朝贵便将牌子捡回家中悉心收藏,10余年过去,牌子依然丝毫无损,每次有专家、大学生等代表团参观、探访时,他都会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我们见证了它的一切,现在只有我们住在这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它。”& |" S/ b  |  K, g

4 h/ s" M& P# x  记者在洋县找到了已退休的路宝忠,并问他“秦岭一号”的由来。路宝忠笑着说,当时是在秦岭山脉工作,而且他们坚信朱鹮除了姚家沟一定还会有,于是就把姚家沟称作朱鹮“一号”巢居地,以后再发现了就称“二号”、“三号”……至于加“临时”二字,是因为这个机构也没人任命,自己就这么叫起来了。  (华商报记者 曹玉芳 文/图)$ y& w( }- A" {# M- B
4 K' b, `% {+ ?% d# f; p# H" {& Z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