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397|回复: 7

[汉中旅游攻略] 古代春日踏青大伙儿是这样耍滴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5-3-24 16: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阳春三月,春风送暖,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自古至今,人们对于春日郊游可谓格外青睐。先秦时期,青年男女喜欢借郊游寻找浪漫爱情;魏晋时期,人们郊游注重“陶冶情操”;隋唐时期,人们郊游讲究“野餐”;宋代以后至明清时期,人们郊游更偏爱“健身休闲”……
- ^5 q- `0 q/ a# {9 u; |9 z0 w
7 u6 t1 g  G, U) s- T) F3 _1 W6 D& D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Q  J9 N% C  O/ e

1 L# @9 S: A4 h. E* o, K  先秦时期郊游追求“浪漫风情”——
* F2 G% B/ h6 I; i; d% s  s; v6 [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4 D8 N9 `! U7 x! b% p
" E7 M& |- e2 F; m0 _/ F& U
  先秦,是一个崇尚自由、热情奔放的时代,不论是贵族阶层,还是平民百姓,似乎都热衷于郊游。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曾点便特崇尚“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郊游生活。据《论语·先进》所记,对学生这一想法,孔子只说了四个字:“吾与点也!”意思是,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可见孔子也喜欢郊游。
, U% k! P# F3 ^5 U+ T

古代人们春日踏青

古代人们春日踏青

; X( y% x0 n; s( h/ C  从史书记载来看,先秦时期中国古人的郊游最浪漫,相当有“风情”。
) F& z, I6 r- A8 y0 `( J: j. ^. Y" H8 O3 \) Y* G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诗歌的总集《诗经》,里面有许多诗篇都是那个时代人们郊游的记录,其中《国风·郑风》里有首诗歌叫《出其东门》,起首句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q2 g! z# w( \# D1 j

, _9 ?) G( I; m8 g! L7 M5 b  “郑风”所反映的是以今郑州为中心的中原之国郑国的郊游风俗。郑国人喜欢郊游,特别是到了春天,每年春天,出了郑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许多男士便利用这个机会,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溱洧》一诗所述更直接,当时在溱水和洧水两条河边上,郑国的“士与女,殷其盈矣”,前来郊游的郑国男女到处都是。男女青年在一起郊游中增进了了解,两情相悦,最后互赠芍药以寄情、定终身。
4 G/ f9 A4 N* A: P
# o( y* t' N( e( ~  当时人口较少,多生孩子、增殖人口,是那个时代对适婚男女的基本要求。人类的“生产”任务与农民播种一样,都不能“失时”,而春季是女子受孕的最佳季节,所以谈情说爱这样的求偶式郊游成为先秦时代郊游的特征之一,《诗经》大量爱情故事,大都是在郊游期间发生的。
# o$ S; y9 g! J$ J/ q) ]* K; ^
, s4 G/ s1 v/ n  先秦时期的“风情游”,被称为“奔”。“奔”是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从“大”(人),象人挥动双手;下面从“止”(趾),而且是三个“止”,表示快跑的意思。用“奔”字来形容女子与男士到郊外幽会,再合适不过了——快点跑到没熟人看见的地方去。8 b0 X/ P1 M+ a
9 \+ d$ W1 [  m, r6 h$ N
  因为这种方式的自由恋爱,有别于明媒正娶式的正规结合,“不侍礼而相奔者也”,故古人常以“私奔”来称呼,宋代主张禁欲的理学家则毁之为“淫奔”。8 ~- E: R9 j+ J
' }1 p- t- ?5 F0 B0 o& }
  “奔”虽然不是正规结合,但时人并不认为是不体面的事,官府也不禁止这种“失礼”行为,反而大力提倡,即所谓“奔者不禁”。为方便男女的感情交流,不错过“播种”季节,朝廷甚至设定了一个固定的春游节日“上巳节”。
) C& [% z2 J7 {1 \; P& e
5 i' i( H0 C( A0 f% t3 J7 z: B8 U  上巳节有古代“中国情人节”之称,《溱洧》一诗中描写的内容,正是郑国青年男女在上巳节郊游、相会交流的热闹情景。
! y+ f# l4 b5 q( z8 f) ]" l, _+ e; t. j  i

7 o0 L& T4 g8 A- o$ q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6: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o: c+ {1 g& V$ O$ a/ Q
) S7 r1 c1 ]% s
  魏晋时期郊游看重“陶冶情操”——, O- H/ f; z0 H$ x/ @9 y
3 F* i; D* K0 o: o. }& R+ r3 k, p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 b7 o/ d  K( b- Q5 @4 N
$ y9 e* H9 B6 G! V( D; Q  上巳节,其因选取夏历三月中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由周代的“水滨祓禊”风俗而起,乃中国古人选择外出郊游的标志性节日。魏晋以后,可能出于记事和行动上的方便,干脆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水滨祓禊”,也被临水饮酒所取代。
7 p3 o$ a" z! K& F

古代春日踏青

古代春日踏青
! s. n, o1 C' x
  中国古人喜欢郊游的原因,或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旅游思想”有关。孔子即提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到魏晋时代,属于“不远游”的郊游出现了新气象,先秦时的“风情游”色彩淡化,转向看重精神层面的“玄游”,把郊游看视为陶冶人生情操的一种方式。
! {+ m& A4 G6 w, K/ F" T, D5 f* n6 P1 I1 L- `/ z- O& T  w7 p0 ?
  玄游提倡“贵无”,因“玄学”而兴起,玄学属唯心主义哲学。老子的“无为”思想,受到热爱玄游的魏晋人推崇。而“无为”的本质就是自然,许多士人于是“返乎自然”,把理想寄托于郊游过程中的山水之间。8 ^( u% e" J/ b0 v

( ?' e" i4 I! y) P3 w  魏晋时代出现了许多郊游名士,“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七贤”指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等七位文人,他们虽然出生于不同地区,却有相同的志趣,于是走到一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述,这七位文人喜欢“竹林之游”,“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9 a2 S# T1 ]: t( _8 k. x/ y  I' P0 h8 C# F  _) H( u4 n
  阮籍的游兴最浓,不游则已,游必尽兴,“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有不少学者认为,竹林七贤游山玩水,是逃避现实的行为,实则非然,他们是换种方式关心政治,有句名言叫“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便是阮籍游今河南荥阳的广武山时有感而发。( R& b8 V9 \6 ^4 `- a3 _* o- z

/ {' L6 h0 S9 L* U  魏晋时代留下事迹的郊游活动不少,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便是书法家王羲之在三月初三这天,与谢安、孙绰等41名晋朝贵族郊游后诞生的,系为当时各人所吟诗歌结集而作的序文。
: \! }" c' t. U% _6 ]& j/ Y1 N1 t( Q9 O( r* ^% g, f3 a
  有中国山水诗第一人之称的大才子谢灵运,在郊游方面最讲究,具有探险精神,“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有一套自己的“行头”,外出游玩,头戴曲柄笠,脚登木屐,可谓当时的驴友专业户。这种“木屐”被时人称为“谢公屐”,前后都有齿钉,“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登山专用旅游鞋。
% ~! V1 z1 x0 p0 f; |) ~" J6 u' I( V& L0 d( \* L5 U/ x
  但时人郊游能游出一种境界的,还要数陶渊明。陶有“千古隐逸之宗”的美誉,他原本胸怀“大济苍生”的愿望,但现实与理想相距太远,在做了13年“公务员”后,主动辞掉彭泽县令,把家都搬到了郊外,过起了悠然的“田园生活”。陶《饮酒》诗中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凡脱俗,可以说是魏晋人,乃至中国古人郊游的最高境界。: }0 G# ^! k& b' s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6: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1 `% M8 K/ E& l5 S% v% S

5 R7 V0 {3 s; Q! C# T" v, l  唐代郊游讲究美味“野餐”——
% |0 W9 F# p: _. x' H9 }8 V& X. t6 M' M% C( Z6 b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 n! @  ]* s  \9 P1 R3 E( x+ Y

- r5 t" }/ I: k# X% e% @  由于魏晋时期时局动荡,人们郊游虽然游出了最高境界,但“郊游热”在普通人间并未兴起,仅属“小众游”,到了唐代,才形成了真正的全民性“郊游热”。
8 |. I, I- d+ K' Z, Y7 r

古代人们春日踏青

古代人们春日踏青

! U+ R  n0 [* B% G! Q  唐代的郊游热,以京城长安为最。杜甫《丽人行》一诗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游盖飘青云”条也称,“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  V5 L7 }% e8 g% J# M4 o) c
" n) \/ r( f. s* n$ m# L1 ~9 y
  长安城东南郊的“曲江风景区”,是当时长安市民郊游的最佳去处。曲江是一个人工湖泊,开凿于隋初,依水建起了御用景观。虽属皇家花园,却对市民开放。每到中和节和上巳节,曲江两岸熙熙攘攘,游人如潮。
1 s$ W  n# q% z7 }9 k* F2 B6 l) \# e. c( V: _! _+ g! i& M
  由于倾城出游,以至于春天里的长安几成一座空城。唐代的新科进士正式放榜在上巳节前,会聚京城的学子,更会利用这个机会到曲江尽情游玩。+ ?, p. u" ]# z: V6 N* Y# m

! Q% {7 r' X9 q7 o  除了中和节和上巳节,唐人还喜欢选择在立春、清明节外出郊游。白居易的《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写的便是他立春这天与钱员外郊游的情况:“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m( S* `6 D" n+ R2 ?

! F+ y! j0 W- r0 o9 c( @, G% {# `& P  与先秦的“风情”、魏晋的“精神”不同,唐人郊游特别在意物质享受,郊游期间吃喝之风盛行。白居易的所谓“酬钱员”,便是请钱员外吃饭的意思。* G0 C. s) C0 a. u

0 Y3 |+ X$ h2 B# s  唐代郊游的吃喝之风,从现代考古的发现中也可以看出一二。1978年发掘的西安市南里王村韦氏家族墓室东壁北侧,曾发现一幅高200厘米、宽360厘米的“宴饮”壁画。壁画所描绘的内容,便是中唐前期盛行的有钱人郊外游玩享宴的场面:长方形的矮案上,摆满各种食物,画面人物丰富,除参与宴会的人外,还有随从、仆人。人物中执鞭的车夫,画面上方所绘的浮云、花草,下方的岩石,这些元素的存在,无疑都说明这是郊外野餐。同一墓室西壁上,还发现“六屏仕女”图,反映的是女子郊游的场景。
; R5 K6 b/ t! h0 i* x. n* O* x* u7 o. ~/ {8 S* x6 F+ Z
  唐代郊游的吃喝之风,吃出了不少可载入中国饮食史的“游宴”,如设宴会地点在曲江风景区内的,便有上巳节游宴、新进士游宴、关宴等。0 V' b# c+ Y, G8 ^5 W

  U: S1 ?9 t( ^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6: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 {3 [0 b( E( _

/ |/ H- m3 D- t2 p  宋代以后郊游偏爱“健身休闲”——0 p3 P4 Y/ k# c2 q; Q
9 q& I- h% R9 r, {* K
  “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

# e1 t' g. T9 A9 K6 j( L
( M2 ~  z5 c3 R; R6 M& R' v6 |  唐人热衷于郊游是有原因的,除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有关外,与假期多和上层的大力提倡也有直接关系。《唐诗纪事》记载,唐代从皇帝到臣僚都喜欢郊游,并因此形成了制度。每年春天,皇帝都会带着后妃、朝臣游梨园,到渭水边游览祭祀;夏天游葡萄园,秋天则登大雁塔。1 n& d* Z# O6 h; u

古代春日踏青

古代春日踏青
$ L3 f" B" ^7 X0 @1 g: y
  唐代称春季郊游为“踏履”,宋代人多称“踏青”,并设有“踏青节”。在宋代,郊游也曾出现过一波小高潮,但出游的节日选择在悄然改变,春天人们更喜欢选择清明节外出,而非上巳节。, f1 v4 l9 l) q/ y  ~2 ]7 i  C
; a6 f# j9 i/ k: |4 j2 I% \! l
  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北宋都城汴京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踏青的情景。到南宋时,清明节踏青已成为时人风俗,周密《武林旧事》中即称,南宋人“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 l4 ^' X) T% F4 h+ k( T2 f8 a

$ y! l: O+ U! D4 |, j9 P  到了明清时期,唐代的郊游盛景再也没有重现过,作为古代中国“郊游热”兴起重要标志之一的上巳节,至此彻底衰落,上巳节主导的郊游内容被完全糅合进了清明节里。/ @9 M$ X. E& x9 }
# T0 t+ j/ W( i* m7 ^2 M7 P
  清明节,是给先祖亡人扫墓的日子。坟墓多在郊外,利用扫墓开展郊游活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在明时的南方特别明显。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中称,北人重墓祭……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履相错,日暮,坟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
' e- T( ~# m  Z- t4 v
0 Z4 v% T+ o6 C/ b% n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以后古人郊游的活动内容变得多元化,趋于简朴,体育健身运动受到喜爱:宋代人喜欢蹴鞠(踢足球);明代人喜欢荡秋千,甚至将清明节称为“秋千节”;清代人更迷恋放风筝。' s: ]1 Y6 [5 w8 a

3 ~, c4 d) Z! j' [5 m; l3 Z: R. h( K" u( v0 T4 p8 b/ a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6: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外出旅游早已不是什么难事。而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古代女子整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有在春天才能获得短暂的自由外出游玩。骑马、荡秋千、放风筝,这些现代人玩腻了的事情却是古代女子最热爱的春日游玩项目……
' H1 E" t1 G( V: y4 S. s2 v1 u% G+ V# h* [8 H" k" f7 ?
  春游,古称“踏青”、“探春”等。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感受春意。尔后代代相袭,盛而不衰。春风拂面、花草摇曳、空气清新,再配以女子们的环佩叮当裙袂飞扬,实在一幅美不胜收的图景。
+ e' L; U, D( ~- `$ I% d2 S' s7 I1 R( O5 m  l  w/ V4 l
  古时踏青从立春那天就揭开序幕,到野外嬉戏玩乐,认为这样既可消灾驱邪,又能健身壮体。《岁华纪丽谱》就记载有“二月二日踏青节,群人游赏散四郊”的诗句,说的就是阴历二月春游的盛况。到了魏晋时,在“上巳节”即农历三月三日,也就是清明前后,人们在这天要到水边举行一种叫做“祓除”的仪式,人们聚在水边沐浴、熏身,用各种草药擦冼全身,以水除垢祛病。2 m0 h( l& h! ]

古代春日踏青

古代春日踏青

/ H  J, h7 c8 i' A  唐代时, 女子春游踏青更是蔚然成风。“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刘禹锡《竹枝词》);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 , 长安水边多丽人 ”,以及林宽《曲江诗》:“倾国妖姬云鬓重, 薄徒公子雪衫轻”,描绘的是唐代上已节曲江池畔游女如织的盛况。另据《新唐书 中宗本纪》记载: “景龙三年二月己丑,中宗及皇后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反映了唐代还有女子拔河等。- f3 c9 Z; z0 j$ v
; C  [1 D: Z7 K. r! Z4 S6 k
  荡秋千是古代女子春日必不可少的游戏。唐玄宗看宫女荡秋千美姿时称是“半仙之戏”。杜甫“千里秋千习俗同”说明当时盛况。宋代欧阳修“绿杨楼外出秋千”和黄庭坚“穿花蹴踏秋千索”写的都是荡秋千活动。
4 n- |5 j) o- R* h5 i/ M/ M0 `5 }, N0 E) h! \
  放风筝则是春游时老少皆喜的活动,在唐代以前就盛行。晚唐诗人高骈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李商隐也有“西楼一夜风筝急”的诗句。清代有首竹枝词写放风筝盛况:“凤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巧样,一行飞上碧云端。”
7 K7 |. P5 Y1 h* C: f% j3 Z
% f4 I# J( s, }$ T; W" `5 T& l, I$ E+ S$ p
a
0 0
  @ME: 
发表于 2015-3-24 18: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以为古人踏春就是三五好友一起喝喝酒,做做诗,泡泡妞呢?
a
0 0
  @ME: 
发表于 2015-3-25 09: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古代和现代春天踏春都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谈情说爱啊
发表于 2015-3-25 11: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这些都是古代文人们的踏春方式吧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