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楼主 |
发表于 2015-3-24 16: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q8 P9 n! c& n6 |
( X1 w$ v5 Z; ~ 魏晋时期郊游看重“陶冶情操”——, Q( s4 ~5 F% D) s
- w7 d' @1 {+ I' U+ i( y, C' Q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 }3 O( T4 Y; q( L8 i' c& U1 @/ f6 z+ P; t% h0 |
上巳节,其因选取夏历三月中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由周代的“水滨祓禊”风俗而起,乃中国古人选择外出郊游的标志性节日。魏晋以后,可能出于记事和行动上的方便,干脆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水滨祓禊”,也被临水饮酒所取代。- h& h3 p* O2 `2 F0 \" `, R/ t' H
古代春日踏青
* e* g; L* Y; p* g4 p {
中国古人喜欢郊游的原因,或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旅游思想”有关。孔子即提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到魏晋时代,属于“不远游”的郊游出现了新气象,先秦时的“风情游”色彩淡化,转向看重精神层面的“玄游”,把郊游看视为陶冶人生情操的一种方式。2 Q6 Z' A4 z# J- c
' `4 c; u8 I% q, I; Q* P 玄游提倡“贵无”,因“玄学”而兴起,玄学属唯心主义哲学。老子的“无为”思想,受到热爱玄游的魏晋人推崇。而“无为”的本质就是自然,许多士人于是“返乎自然”,把理想寄托于郊游过程中的山水之间。
" v ]! `. M, k- z% s$ F1 S. U+ f+ P0 r- u1 H
魏晋时代出现了许多郊游名士,“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七贤”指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等七位文人,他们虽然出生于不同地区,却有相同的志趣,于是走到一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述,这七位文人喜欢“竹林之游”,“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 a8 i( q3 @1 Q+ o- x$ }9 j/ ^8 h s# Y% Q/ s7 Y* C
阮籍的游兴最浓,不游则已,游必尽兴,“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有不少学者认为,竹林七贤游山玩水,是逃避现实的行为,实则非然,他们是换种方式关心政治,有句名言叫“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便是阮籍游今河南荥阳的广武山时有感而发。- Y+ _- ~/ Y3 L# N3 R# X/ |
$ [0 E3 f& J" Y- w3 G/ D
魏晋时代留下事迹的郊游活动不少,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便是书法家王羲之在三月初三这天,与谢安、孙绰等41名晋朝贵族郊游后诞生的,系为当时各人所吟诗歌结集而作的序文。
, H1 B z& H# r8 y7 ^: q4 W, _2 `- _4 g- Z0 X% p
有中国山水诗第一人之称的大才子谢灵运,在郊游方面最讲究,具有探险精神,“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有一套自己的“行头”,外出游玩,头戴曲柄笠,脚登木屐,可谓当时的驴友专业户。这种“木屐”被时人称为“谢公屐”,前后都有齿钉,“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登山专用旅游鞋。+ J( P' d K1 ^, I2 D
# w# L- j4 k/ U5 | Q 但时人郊游能游出一种境界的,还要数陶渊明。陶有“千古隐逸之宗”的美誉,他原本胸怀“大济苍生”的愿望,但现实与理想相距太远,在做了13年“公务员”后,主动辞掉彭泽县令,把家都搬到了郊外,过起了悠然的“田园生活”。陶《饮酒》诗中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凡脱俗,可以说是魏晋人,乃至中国古人郊游的最高境界。& B- k( d5 v1 b0 B. x0 ^9 r1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