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楼主 |
发表于 2015-2-5 14: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兴 一年演出100多场
6 |7 ?1 U) ]4 q( [8 g# j$ M- V |4 l9 j }1 c: J" U, v! e
临近年关,请剧团唱戏的电话络绎不绝,“实在太忙了,根本排不出来时间。只能到正月初十以后了。”张昌文说,从2009年一年演出30场,到现在每年演出100多场,张昌文见证了汉调桄桄的复兴。
0 v5 S9 c; n) m$ B: V" U4 s2 B
. `2 S9 D ^0 `* K' K$ _ \6 c 汉调桄桄的复兴始于2009年。张昌文当团长以后,多方奔走,才给包括他在内的不少四十来岁的演员落实了事业编制和基本收入。演员工资由每月480元提高到每月1500元,稳定了人心。2010年,南郑县政府在县城北一路修建了南郑县文化影视中心,县剧团结束了租房办公的日子。
. C W! _4 B* z4 z" J ^
9 N4 @3 ^$ i5 d. [ 2014年6月,南郑县新编的汉调桄桄历史剧《韩信拜将》在西安进行首场演出,取得空前成功,场场爆满。今年1月15日,从省上传来喜讯,《韩信拜将》喜获多项大奖。为了这出戏的上演,张昌文多方筹措了100万元资金排练新戏,仅服装道具就花了30多万元。40多名演职人员,在位于西安的陕西艺术学校里住了4个月,一边参加一个省文化培训项目,一边抽时间排练。住宿很简陋,挤在架子床的大房间里,剧团每天只补助一点吃食堂的钱,“但这也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张昌文说。 _: b# K: Q/ ^
1 Q% d1 t* S S 现在,张昌文不用担心没有演出,有了演出的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道具、更新设备,剧团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 O6 U% e+ _5 w0 ]; r: G$ M
- ]0 M+ M/ B+ x9 V% ~ 传承 60名孩子接受专业培训
7 }' R5 O) H! i$ L4 C+ d, ]# G5 C
( H) s3 H3 x7 v& a2 p% q 为抢救和保护汉调桄桄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5月,南郑县招收60名爱好艺术的小学毕业生,成立了“汉调桄桄艺术班”,全日制封闭进行初中文化课及艺术课的学习,届满,将择优聘用40人到县剧团工作,享受事业单位编制。“不能让孩子拿青春去赌明天,给他们一个承诺,让他们安心学习,有了这些新生力量的注入,汉调桄桄的复兴指日可待。”
5 X- l. K2 r8 M2 }- z q* X+ f+ q7 v4 I+ P
两年前,王乙妃刚刚小学毕业,她和同学一起走进南郑县职教中心,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我从小就喜欢表演,所以就报名了。”王乙妃说,第一堂课下来,腰酸背痛,走路一瘸一拐。如今,她已经习惯了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0点睡觉,一天有7个小时在学习艺术课,练功、声乐都是每天的必修课,“我希望能早点上台演出,圆我当演员的梦。”8 ?; c' d" n; b j- V/ Z* f
. G& b5 O3 T8 M2 J; q) }( s
在老师巩芝霞看来,这些孩子进步很快,再有一年多时间,等他们基本功练好以后,便可以为他们排戏了。“他们确实很辛苦,累了、疼了,哭一会接着再练。”
+ l4 l6 t- F, V4 w5 w4 e4 n) B" I- m
# \' S0 H- @7 B e) \8 R( [, f 孩子们进步很快,让巩芝霞很欣慰,“希望将来孩子们能把汉调桄桄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记者 王亮 文/图)
z; d$ ?+ F- i' X;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