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城固老街,就是城固县政府右前方的南北向大街,学名又称“解放路”,当地人习惯称它为“老街”。
/ S( ~0 h3 K- j0 C 老街不长,从县政府门口起,到本县著名的古迹钟鼓楼止,不过一箭之地。街道也很狭窄,只有后来修建的西环三路、四路一半的宽度。但是,90年代以前,这里却是这个小城的政治、商业、文化的中心。 ! m4 N. F* S4 `; I) W1 \5 C1 n
早年,老辈人开玩笑常说一句顺口溜:“城固自古一条街,男人没有女人歪”。这里的“一条街”,就指的是这条老街。那时,城固虽然已有了向东的新街和南关的南街,但真正繁华的就是老街了。它一头连着着公安局、法院、县委、政府等要害部门,一头连着城固人心中神祠----钟楼。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生意店铺琳琅满目,有著名五女商店,五金公司、石牌楼商城,钟楼百货商店,人民电影院、歌剧院、文化馆、大众发廊、人民食堂应有尽有。尤其是那些面街站立的女售货员和女服务员,个个洋气艳丽地逼人的眼。
# }" y* w% x, S L" x( h 小时候的我,却不大会欣赏那种美,随母亲进城来第一件事就是站在老街口读告示。老街口的墙上不外乎贴着些法院公告:“×男偷盗耕牛,判有期徒刑××年”,或“热烈庆祝十一届×中全会召开”等政府标语,这让刚认识几个字,平常只和土地、耕牛打交道的年幼的我,觉得很新鲜,读得津津有味。再就是趁着母亲办事的功夫,自己跑到那个叫文化馆的大院去玩。那里有阔气优美圆形花坛,有高大碧绿的雪松,有一个大戏台,逢了年节还可以在这里看节目看戏,最吸引我的却是那一长排可以透过玻璃免费观看的报纸的文化长廊,和白色粉墙上配着插画小诗的黑板报。 我常常仰着小脑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 N! T4 Y+ _3 K9 J( Z. { 肚子饿了,才怯生生地拉着母亲的衣角,去人民食堂吃碗汤面。那时一碗汤面几角钱,虽然不贵,但是吃饭的人很多,端饭的窗口前排着好几米的长队,还有人在那里挤来挤去的,食堂里大师傅的态度也相当不好,说话恶声恶气的:“离开些,离开些,往远里站!吃个饭又不是饿死鬼托生!”。但是,能在县城大名鼎鼎地人民食堂吃一回面,却是当时多麽了不起的一件大事啊!虽然被食堂大师傅吼过,被漂亮的女服务员阿姨瞪过,但等到终于轮到自己盛上了汤面,端回餐桌吃时,吃得那个香啊,真是恨不能连碗吃下去哦!每回在人民食堂吃过面后,我都会忍不住向家人和小伙伴炫耀好几天。
! j2 X/ A) W( P% q 又过了几年,我小学毕业那阵子,老街钟鼓楼下新开张了一个个体照相馆,我和同班的几个女友,还一起去那里照了相了,我记得,我们先是在鼓楼一层亭子里的大红色柱廊前拍了一张,接着又随照相人爬上了咯吱作响的转角木扶梯,一直爬到第三层楼阁,倚在暗红色的美丽木格花窗前拍了照,我觉得那情态美极了。那也是我平生仅有的一次,攀爬钟鼓楼,那种雕梁画栋的汉唐古韵的建筑格局在我的脑海里我留下了很美的印象。
' f) Z) b) w; `) j3 T3 I 近年,随着城区中心建设的西移,老街许多商户搬走,年轻一代住进新开发小区,老街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和美丽,显得有些冷清。
( b* O0 h& h2 M+ Y 街面上,新铺的黑色沥青,像条光亮的黑色丝带,从两旁林立的暗红色木板门面前,垂挂下来,兀自黑漆漆地亮着。那些暗红色门面,红漆斑驳,被风雨泅染城黑黢黢的猪肝色,大多早已歇业,有的干脆一把锈锁封门,任墨绿的青苔、摇曳的杂草在门前瓦上渲染着破败荒凉;有的里面还住着些颤巍巍的老居户,守着这些老房子,一同度过他们烛光摇影的时光;街上,只零星地开张着几家茶馆、小吃、针头线脑、老年服饰的店铺。来来往往的,也大多是拄着杖,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小城,老街就像是被时钟拨慢的一段插曲,并和着那些凝聚沧桑的古迹,一起演绎着旧时光。
! N. \. e. q9 ~" |/ N+ B# u 老街真的老了,就像我们陪我们一路走来,早已容颜苍老的老父母亲,尽管韶华不再,但却牵系着无数城固人过去的回忆。(城南大叔)1 T6 e m" h( s+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