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192|回复: 2

[发展] 将汉中建成秦巴地区移民中心的构想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3-4-26 07: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记:汉中具有成为秦巴地区移民中心的不二条件,没有就业就没有移民,通过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将汉中建成秦巴地区移民中心,可一举三得地解决好“秦巴地区连片脱贫致富、陕南移民搬迁、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保护”。因此,我们应大声喊出来,将此构想纳入“双百战略”,到2020年,让秦巴移民中心成为秦巴首善之城。+ E" C0 @$ D8 w# p* f% y1 M

0 r3 i/ ~# F# `5 L5 Z2 |       国家十二五扶贫开发纲要指出,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新的扶贫战略明确“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这些地区大多都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山区,国家将对连片特困地区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秦巴山区是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西三角经济圈中的一大障碍,而且还是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因此秦巴连片特困区的脱贫对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示范和战略意义。
1 a( L9 R, x  y: z( ^: ~    移民是最为重要的扶贫途径之一,从古到今都是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方式,而且通过移民还可以更好地保护秦巴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地质灾害,推进城市化建设,可谓一举多得、标本兼治。汉中作为《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2012年5月获国务院批复)中所布局的中心城市(另两个中心城市为山稠地狭的十堰和巴中),具有建成为秦巴地区移民中心的最佳优势,因此,我们应大张旗鼓地争取,力争在2020年前将汉中建成秦巴地区的移民中心。$ i* I$ i- P6 O1 ?' H, `

将汉中建成秦巴地区移民中心的构想

将汉中建成秦巴地区移民中心的构想

' y" `' H5 V; s& k; c      一、汉中具有建成秦巴地区移民中心的三大优势3 Y+ t) n, K+ |$ m+ t) W1 ?  ^
      在秦巴地区的各大城市中,汉中在建设移民中心方面,具有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来讲有三:9 G( I. l; D; E/ Q. Z+ |
      其一,地理优势。汉中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众多先民在此生息,当前森林覆盖率达51.2%,作为“汉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的共同乐园,汉中非常适宜人类居住,但人口密度较小,2.72万平方公里仅340多万常住人口,因此有很大的空间可供发展和移民。秦巴地区多山,在陕南、川北、渝北、陇东南、鄂西北等地中,汉中有最大的平川地带(约占34.6%计9417平方公里),这是其它城市所不具备的,因此汉中最具成为移民中心的地理优势,何况移民到汉中还可享受到无比优越舒适的自然环境。9 ?8 u2 L" y; _' w+ A: E
      其二,人文优势。汉中自《禹贡》古梁州始就一直是秦巴地区的重镇,特别是自秦立汉中郡到元将汉中并入以关中为治所的陕西期间的1500年中,汉中基本上一直是秦巴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在长期发展融合中,汉中形成了以巴蜀文化为基础,兼容了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和氐羌少数民族文化的地方文化,汉中以西南官话为主要方言,以稻米为主食,在语言习俗、风土人文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整个秦巴地区相通;而且汉中本身也是五方杂聚的移民城市,特别是清朝前期,四川、湖北移民甚至远超出了原住民,因此文化包容性强,移民到汉中不会受到排挤。6 P6 H% Y1 H5 c: Z# f8 t& n
      其三,发展优势。汉中为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腹地,“双百战略”、副省级城市规划、宜居城市的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启动、以及高速和高铁的全面开通等,为建设移民中心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基础;特别是纵观秦巴地区,几乎没有哪一座城市交通及区位优势优越于汉中,因此只要有项目支撑,很快就会发展起来。而且,当前汉中市区大盘林立,如中交滨江国际、汉水新城、光辉社区等,正开发住宅量就近1000万平方米(含大河坎镇和保障房,不含郊县),这些住宅开发后可解决10万户约30万人居住,如果稍稍加快进度,很快就可解决好广大移民的“安居”问题。
+ h9 p, g- `& q5 {# j' k% {
4 X- |: T$ y, L% A5 {) C9 n       二、促进“移民大市”战略,部署移民发展规划5 D$ D" Q7 p8 U% f2 N$ J: \. \
    汉中虽然具有建设秦巴地区移民中心的先天优势,但仅此是远不够的,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并部署相关规划。! G) g% w5 N0 B6 d; i
       其一,用“移民大市”取代“三市”建设中的“宜居城市”,并纳入“双百战略”。
7 _' K- e2 I5 A9 S( [, [1 N! b( S    “三市”(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建设是发展汉中的宏伟蓝图,个人认为“宜居城市”的提法和“经济强市”与“文化名市”不是很对应,而且因缺少硬指标故而比较“务虚”,不如改为“移民大市”,直截了当地把发展移民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并纳入“双百战略”,制定相应规划。1 t' g0 [2 M# O7 K
    在制定规划时要注重“双管齐下”,所谓“双管”指“政策型移民”和“发展型移民”。政策型移民带有扶贫开发、生态保护性质,需要政府进行动员和扶持;发展型移民完全是居民为了获取更好生存发展空间,如创业、晋职、改善居住环境等而进行的志愿移民,人口素质相对高,一般不需要政府的帮扶,但需要城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秩序规范。. `/ ^5 `3 Z9 x4 a" ]" v' R
    其二,制定移民发展规划,争取2020年前从周边地市移入汉中市区20万人口。9 q) p7 p! h5 J! s
       当前汉中周边地区许多居民放弃原生活圈自主自愿地前往汉中置业定居,其中以陇南和巴中的居多,这表明这些地区的居民对汉中是非常认可的。根据周边地市人口和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拟定如下移民发展规划:* |# B, X" A) M) h2 R, E
    陇南5万人,巴中5万人,安康4万人,商洛2万人,十堰1万人,广元1万人,其它地区2万人(如渝北、三峡库区、秦岭北麓山区等),共计20万人。0 Y! [$ ^; m2 w4 j3 P: _
      此规划争取用5年多的时间(2014-2018年)基本落实,到2020年前完全落实并平稳过渡。其中从现在起到2014年应重点制定一套完整的鼓励政策,在转户、经商、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做好政策扶持和对接服务的一揽子方案,然后重点进行宣传动员。在实施中可先省内再省外,先易后难,从2015年开始每年应解决5万左右的移民安置。& d! B5 R  h, E! f/ ^
      其三,通过自身努力和国家扶持,积极发展优势产业,新增6万个第二产业岗位。
- c: j, d$ D0 R, {4 Z% ?7 h) [) Y    汉中从周边地市移入20万人口,如果其中60%的人口为20-5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大陆15-64岁年龄人口的比重为74.4%),那么需新增加12万个就业岗位,考虑到第二产业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基础。而且随着汉中旅游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还可增加许多就业岗位,所以这12万个就业岗位中,有50%即6万个为第二产业岗位就可以解决好移民的就业问题。
% Y# d9 I' P' ^. B/ w0 a( X       这要求汉中能在5年间建成1万员工规模的企业约7个,其中管理人员1万,流水线员工6万。由于移民的平均人口素质不是很高,这些人通过培训大多可安排在生产线上。这是一个硬任务,如果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国家的扶持能实现,那么从周边地市移民20万人口将不再艰巨。而且,这些企业除了自身吸收一些中高级人才外,其配套产业也将创造一批就业岗位。
2 B$ t8 G" i( l& e& k! [2 k& f) A% D+ [* ]/ E& T
      三、实现汉中建成秦巴地区移民中心的三大途径
2 P+ e/ M0 ], G' d6 g/ Z/ f       对于建设移民中心,汉中可以非常轻松地解决好“安居”问题,至于城市配套也不是大问题,而最为艰难的是如何保障“乐业”,为此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努力:$ D$ D* ]# S+ {& b, G8 W2 r
      其一,苦练内功,促进汉中绿色产业大发展,让汉中经济进入快车道,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来提升城市人口涵养能力。
" @! u# b; G! x' h5 e7 p. B1 \8 O) t      汉中是“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水源涵养地,未来唯一有前途有潜力的支柱产业便是“绿色产业”,为此汉中要加快绿色产业的突破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6 f+ j, _0 I8 _( q6 c1 X) }4 h0 A
      一是力争把汉中建成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业带动整个服务业。汉中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旅游资源众多但没得到应有开发,随着高铁的开通和航空的发展,汉中将迎来交通新纪元;如果汉中旅游能从观光游,发展为集观光、度假、疗养等一体,从“春季独旺”到“夏秋冬不淡”,并成为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那么在“游、购、娱、吃、住、行”等方方面面都可增加大量劳动就业岗位。- h6 I7 n' N. _, N7 D+ L2 W
      二是发展高附加值农业,通过把汉中建成产品深加工基地来解决劳动就业。秦巴地区在粮油、果蔬、肉食品、茶叶、中草药、苗木、园艺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缺少深加工,一直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如果能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研发一体化,特别是将深加工基地乃至科研基地都落户汉中,造就一批畅销全国的拳头产品,那么可以解决大量劳动就业问题。而且,部分农业基地还可以发展为“观光农业”,以进一步促进旅游业。
9 g" Y3 D. ]' q7 p, R       其二,利用现有条件,把移民中心建设与陕南移民搬迁和汉中发展定位相结合,争取将更多人口一步到位地移入市区。
3 k7 ^* f! R7 P+ a# p  v' E       首先,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从2011年到2020年用10年的时间对陕南三市居住在深山半坡和地质灾害点上的60万户240万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其中汉中市共需搬迁24万户、85.25万人。这些搬迁大多采用了就近选址集中安置的方式,个人认为这种方式对长远发展不是非常有利,因为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很有限,不利于集中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
$ O3 n4 S- S' V' W       为此,笔者建议将政策进一步向两个方面调整和倾斜:一是大力扶持移民搬迁户,适当扶持非移民搬迁户,直接购买经济适用房或限价商品房甚至是商品房;二是树立“陕南一盘棋”观念,将更多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和保障房住宅区建设在汉中,鼓励整个陕南乃至省内外其它地区居民直接移入汉中。
4 b0 f! v, X6 O+ D& c1 h& F& O       其次,根据2013年3月19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批复》,未来汉中除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外,还将建设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物流中心”,并提出“一江青水送京津”的受水区北京市、天津市每年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以对口协作的方式,专项用于支持水源区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n$ H' O+ u2 m  m3 p1 A, c
       基于此,未来应紧紧围绕这三大支柱产业,促进劳动就业。但客观地讲,汉中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并不强,前景有限;而“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提法过于宽泛,指代不明,还不如商洛市“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秦岭南麓生态旅游城市”的定位来得具体实际。因此,笔者认为可加大旅游业和高附加值农业的支持发展,力争把汉中建设成为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秦巴地区最大的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另外,汉中还是“引汉济渭”的水源区,未来受水区也应比照京津进行一定的支持协作。
/ _0 H% e/ b/ t: v$ S    其三,积极创造条件,将建设移民中心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以争取国家支持,促进“政策型移民”。
% V" I$ d1 z: |     争取国家的支持,应具有充分的理由。汉中建设秦巴地区的移民中心除了上述三大优势外,还应从两个方面争取:
7 G/ ]! N, k2 a) v      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将汉中建设秦巴地区的移民中心”的观点进行学术研讨,不断丰富、完善和推进,并制造舆论氛围,通过“两会”提案等多种途径,争取得到国家决策层的认可。5 h+ g* T+ Y+ f2 y: B+ K
      二是汉中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地区,曾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但却严重地过早地牺牲了自身发展的人口红利,在汉中建设秦巴地区移民中心,是国家公正对待“计划生育先进地区”的体现。从1978年到2010年,陕西省人口增长率为34.3%,汉中仅为14.9%;若汉中人口增长率与全省持平,那么2010年人口应为444万。" A& f9 O, W2 ?5 y0 Y$ F
     基于此,如果能得到国家认可,除政策扶持外,必定会有重大项目落户汉中,那么便可新增大量就业岗位,为移民铺平道路。
* G7 q$ ?4 S- `$ c  K0 g" Q
4 z6 O3 ?: M- ~6 x* C; u- ?      四、将汉中建成秦巴首善之城,增强移民自豪感' M0 Z2 E: v2 K9 t0 L
      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对于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的汉中来讲,建设“美丽汉中”更具坚实基础。为落实“移民大市”战略,我们不但要建设“美丽汉中”,而且应将汉中建设成为整个秦巴地区的首善之城。+ C4 Z6 w8 Z; c8 w/ |2 S2 b
      其一,落实市政规划,完善市政配套,控制居住成本,促进城市文明。+ a+ K5 {2 H! l" N
       汉中城市建设中有许多大手笔,如滨江新区、兴元新区、城东新区的规划建设等,这些大手笔的规划是整个秦巴地区其它地市不可能实现的,其中即将建设的滨江新区5A级“天汉文化公园”将成为一大亮点。此外,体育场、博物馆、商务区、会展中心等高端配套也应逐步落实。同时,市政配套是否完善是移民关心的一大重点,尤其是规模匹配的学校和医院,在解决移民的安居问题时就应一起规划尽早落实。  M$ s; A, r: m* I' @( |+ ~% v7 h
     移民大多为中低收入,所以控制好居住成本非常重要。必须控制好房价,剔除后续水电气和物业管理等日常开支中的不合理附加,中低端住宅区更应如此。此外,城市文明程度和社区文化的提升也是重要的一环,安定的治安环境、规范的社会管理、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初来乍到处处感到自身“势单力薄”的外来移民非常重要。
/ ~4 J) g0 c! U7 a$ m; B, s4 I      其二,注重“新市民”的融入工作,增强其作为新汉中人的自豪感。
/ |% r  y- V6 D3 z, a6 K$ |      三峡移民后曾出现“返乡潮”,这表明移民后的融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汉中虽与秦巴地区文化、物产、气候、习俗等极其相近,但毕竟会有所不同,特别是“人际圈”的问题。所以新市民进入后,一定要加强融入工作,增强其对汉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其作为新汉中人的自豪感。为此,应注重四点:
! ^& I) D. {4 a5 H; y/ X       一是优先考虑让新市民集聚居住,并成立“同乡会”之类的联谊组织,让新市民不离“老圈子”;为维系新市民的感情寄托,在为集聚社区取名时,可保留其故地的影子,如“武都新城”、“巴郡雅苑”、“安康华城”、“利州汉园”等等,也可加大区域涵盖面,体现秦巴一家亲,如“秦巴名邸”、“梁州熙苑”等等。% l1 T( _6 l, p6 T% K  e
       二是建设秦巴美食街。留住人必先抓住“胃”,规划一条“陇南人家”、“巴中美厨”、“秦岭小菜”等移民来源地的特色餐饮街,是极为重要的。而且通过秦巴美食街“一街吃遍秦巴美食”,也可作为汉中发展旅游的重要配套。
0 S9 W$ u9 |7 z! l7 [       三是用好汉中历史概念,激发新市民的归属感。汉中从秦代汉中郡到民国汉中道,版图一直比今天大许多,尤其是作为一级行政区时曾管辖周边广大地区,可藉此让新市民知晓他们曾经也是汉中人。另外在道路取名时,应以周边地市和曾经故地为名取一个系列的路名,如安康路、商洛路、陇南路、巴中路、广元路、十堰路、西安路等。   {$ `* r- k# w- L3 R
      四是让新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激发其自豪感。汉中的建设,特别是作为秦巴首善之城的建设,是周边地市支持和全体汉中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无论是移民还是原住民,不分先后,都是汉中的建设者,都应共享汉中城市发展的成果。(宁志俊)
, J% G% J9 |2 m. s5 @/ E% N1 J! Q  l% u2 I
a
0 0
  @ME: 
发表于 2013-4-26 20: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中房产信息网
不错的构想,汉中如能抓住城镇化的历史机遇,把汉中变成大都市不是没有可能。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