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137|回复: 2

[文学] 有感于“悯农”诗人之蜕变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3-4-6 17: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提起李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说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首诗,知道的人绝对不少。李绅正是该诗的作者。

       李绅是我国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从近代到现代,不管小学教材换了多少个版本,其代表作《悯农二首》(另一首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一直成为保留内容,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背得滚瓜烂熟。

       好诗不用多,一篇顶百篇。仅《悯农二首》就足以让李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就了“悯农诗人”的一世英明。

       就是李绅这样一个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充满了无限同情和爱怜的诗人,竟然也有了他很对不起农民兄弟——也不妨说是作践农民的一面。据史书记载,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并且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李绅同一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

       让人不解的是:一个对农民生产的不易、生活的艰辛感同身受,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怎么又一盘耗鸡三百只?这说明一个人随着地位、权利的变化,他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由悯农变为“吃农”“啃农”。

       细思量。此一时彼一时也,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当一个人淡泊明志,抱朴守拙,对他人对社会充满爱心的时候,他们呈现的就是一副天使的模样。相反,当他贪图安逸追求享受、放纵自己挥霍无度的时候,他所呈现的就是一副魔鬼的模样。唯此,李绅当年没做官,十分体察民间疾苦、吟出《悯农二首》的时候,他的形象是美好的、亲善的;到他当官作老爷,远离农民稼穑了,不再像郑板桥那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心系农村、农民,“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时候,就来了个“华丽的转身”,使自己从昔日的“天使”滑落进“魔鬼”的泥淖。

       李绅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样本,当下社会也不乏“新秀”。广西第一贫——原广西玉林市委书记李乘龙,出身农村放牛娃,他在狱中写诗;“出身布衣贫,自幼讲诚信。”大肆贪污受贿的原河南省石化厅副厅长张景祥,入狱后反思:“我出生在东北一个贫困家庭,祖辈都是种田人,自己是个放牛娃。”贪财好色的原湖北省副省长孟庆年,在狱中反省:“我的祖父是从河北逃荒去东北做佃户的,我7岁就拾柴、捡粪、放牛放羊,下地种田,一年到头饥寒交迫,苦不堪言。”海南贪官戚火贵、广东贪官于飞,也都是放牛娃出身。放牛娃出身,可谓“根正苗红”。这些“放牛娃”,本该在掌权后,为人民作好事谋幸福,为社会尽职责做贡献。然而,他们都因贪腐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成了社会的丑角。

       虽然说,李绅和李乘龙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教训却何其相似。

       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农家子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为官上任后就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一年清二年贪,十年以后坐了监。笔者奉劝这些人,珍惜时光,以史为鉴,还是没贪没浪费两袖清风一生平安为好。(转)
a
0 0
  @ME: 
发表于 2013-4-7 08: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绅和李乘龙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教训却何其相似。"或许这就是人性,人性的本质始终未变过。很多奴隶一但翻身做了将军,地位变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全变了。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物质决定意识”吧。

a
0 0
  @ME: 
发表于 2013-5-11 08:55: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屁股决定脑袋嘛!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