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镇巴县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维埃政府遗址——青鹤观。
青鹤观,古代,山梁上建一观庙,庙内长有众多大柏树,风景优美,相传曾飞来一对青鹤鸟栖于树上,翘首东望,寓有“吉祥”之意而故名。
这里是当年红一方面军决战湘江的指挥所。青鹤观的山脚下,清澈的河水奔流不息,似乎在提醒人们发生在这里的一段悲壮历史;主峰的四周,参天古柏迎风摇摆,仿佛在欢迎我们来瞻仰先烈的后来者;山脚下,富裕了的农家民楼一栋挨一栋,现代音响竞相播送一首首动听的歌曲。我们拾阶而上,山上全是苍天古柏,半山腰立着“川陕省陕南苏维埃政府旧址”和“川陕省陕南县苏维埃遗址”两块石碑,走上山顶,一切都是那么朴素苍茫,旷野里没有一座缅怀英灵的祠厅殿堂,没有一记碑文石刻,唯有古柏苍松相伴。我试图在杂乱无章的遗址中,寻找那些为共和国诞生而贡献生命的烈士们的一些蛛丝马迹,我仿佛听到红军当年高亢激越的歌声在钟家岭,在庞家院,在青鹤观山顶,不断地回响,回响……
红军主力开赴前线反击四川军阀围剿后的1934年11月8日凌晨,镇巴县保安团纠集千余名反动武装人员,包围了只留有百余名游击队员和机关干部的中共陕南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青鹤观。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县委、县苏维埃动员一切力量,边派人请红军援助,边于青鹤观山上筑设刺城、木城、土城三道防线。敌人分三路向青鹤观进攻,县委书记潘天成指挥机关干部和游击队员凭7枝步枪和少许手
榴弹、刀矛坚守阵地数日,打退了千余名敌人的三次进攻。敌人第四次进攻时,放弃硬冲硬攻的战术,借助风力点燃风口民房,顷刻风烟扑向山头,笼罩整个青鹤观。敌人乘机进攻,烧了刺城,点燃了木城。终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防线被突破,而红军又未赶来,县委书记潘天成决定烧毁文件,然后突围。大部分同志从青鹤观东岩崖滚下去,钻过刺林突围,宣传部长陈文先和赤化区委书记陈忠瑞等少部分同志为掩护群众而壮烈牺牲。等红军赶来,军阀已将青鹤观扫荡一空,并放火烧了庙宇,仓惶逃去。县干部掩埋了烈士遗体,告别了青鹤观,领导群众继续在钟家岭、盐场一带开展活动。其后红军组织县、区游击队反击不断获胜,保卫陕南县的大部分苏区,坚持到1935年2月红军撤离镇巴。红军撤离时,陕南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的机关干部和游击队员又组成陕南工作队,随军踏上新的征程,乡亲们扶老携幼为挥师转战的红军战士送行,把煮熟的鸡蛋、干粮和布鞋往亲人怀里塞。忘不了啊,军民情深似海,忘不了激战青鹤观的日日夜夜老百姓舍身忘死的支援,红军战士一个个拉住乡亲的手,热泪滚滚洒衣襟:“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你们,革命胜利后,再来看望你们!”战士挥泪与乡亲告别,军帽上那一颗颗耀眼红星在山道上闪烁,身后传来老乡深情的歌声:“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鹿哀声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人马几时再回山……”
当我踩着铺满松针的山径小道下了山,老远就听见坪落小学一阵阵读书声在校园里飘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信步来到学校,这里的老师告诉我,每年清明,学校老师都带领学生到青鹤观祭奠烈士,让学生永远不要忘记那场战斗,不要忘记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红。少先队员们采一束鲜花敬献在烈士墓前,把歌声和理想一起放飞蓝天。(郝明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