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一、贴年画的讲究: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各地对年画的叫法亦不尽相同。老北京管年画叫“画片”、“卫画”;姑苏叫它“画张”;浙江叫“花纸”;闽地叫“神符”,巴蜀称“斗方”,不一而足。汉代民间已有在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逐渐形成并定型为现在的年画。
民间年画从早期对自然和神祗的崇拜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值岁末,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门神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题材。门神分文武两种,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武门神多为秦叔宝与尉迟敬德两位盛唐名将,贴门神也有讲究。一般在大门口贴的是武门神,进入院子后,在外屋的门上贴的就是文门神。进门后,在屋子里面的门上,一般都会贴上一对门童,对开的年画,如刘海戏蟾等等。
现在年画的品种及其衍生品也很多,如吉祥神灵等。张贴时,要注意,不能将年画或吉祥神灵贴在东边和西南边,最好贴在偶向上,如:东北角、西北角、两个角呈放射性的贴。
二、贴春联的讲究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第一副春联的来历。至宋,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但春联其时仍称为“桃符”。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从中也能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清《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在腊月二十四,扫完房,直到大年三十夜里十二点之前这段时间,都可以贴春联,以辞旧迎新。过了正月十五揭掉,最晚不能超过二月二揭。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规矩。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为上首,左手方为下首。贴春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上下联不可贴反。读的时候“从右到左,再是横批。” 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三、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
现在一说到新年在大门上贴“福”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大概都会说,这得倒着贴福字,因“倒”和“到”同音,倒贴福就是福到了,这其实是个误解!“福”字左边礻字旁表“示”意,右边“一、口、田”,《说文》中“一”是,“房梁”,“口”是“人口”,“田”是有田有买卖,如果将“福”字倒过来贴在你家大门上,则使房梁倒置,意味着你家把福气倒在门外,福气就都跑到人家去了!如此费了半天劲,不是本末倒置了?贴在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着贴,才寓意着开门迎福,福气临门!
贴福字本是为了在新一年祈福、迎福、纳福,而且大门是全家人、客人出入的必经之处,应是让人感觉庄重、恭敬的处在,倒贴的福只会让人觉得滑稽,有失庄重。著名作家冯骥才评说:“像时下这样,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有失滑稽,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但有些地方的“福”字是可以倒贴的。垃圾桶和水桶上的“福”字可倒着贴,因为水是财运,由于人从这两处把东西倒出来。为了避讳将家中福气倒掉,便可巧用“倒”谐音“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以表达人们对未来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这样就能把福永远留在自己家里。另外柜子里的“福”字也可倒贴。因为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财气)一直来到、留在家里、屋里、柜子里。
四、除夕必放的两挂炮:闭门炮和开门炮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人们习惯在关门吃年夜饭之前放炮,这俗称“闭门炮”,这一挂一定是红色小炮,满地彩虹,然后关上大门,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围坐在一起饮酒谈笑。到了岁更子时,就是晚上十二点,再放第二挂炮,这时要放金色的(牛皮纸)的炮仗,意为满地金银,第一挂爆竹辞旧,第二挂迎新。子时的钟声敲响,鞭炮大作,满天震响,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
新年首次开门,往往又要放一挂爆竹,叫做“开门炮”,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六枚叫“六六大顺”,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爆”,让炸碎的鞭炮纸屑覆盖自家的门前,又见“满地金钱”。
五、包饺子吃饺子的时间:
北方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就是守岁的时候包,子时吃,交时=交子=饺子。人们习惯将春节的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为讨个新年好彩头,人们多会在饺子中放铜钱、硬币,放多少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放五个:代表福禄寿喜财全来,五这个数意味着把财捂住之义。
六、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会将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当时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压岁钱其实分两种,长辈给孩子的是“压岁钱”,是为压住邪恶。另一种是晚辈送予长辈的,这种是名副其实的压岁钱。给老人的“压岁钱”是为压住年岁,在压岁钱的数目上也有讲究。要以元为单位,元是圆圆满满。不能给零头,如给老人99.9元,等于又给了老人“9脚”。
七、过年送礼
过年无论是串门,走亲戚看朋友,都不能空着手去。到底过年该送什么礼好呢?老北京顺口溜儿:姑娘的花,小子的炮,老婆婆的年糕,老头的毡帽(帽为冠,尊重之意)。这就要根据送礼的对象,送人所喜所需是最好的了。
八、初一至初五干什么?
初一为吉日,正月初一又称为“元日”,出自《尚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元日,又指吉日,出自《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颜师古注:“元,善也。”
正月初一:吉祥如意可吃饺子。
初二: 逛庙会,走亲戚。
初三:按古人的说法,这天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据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岁朝”即大年初一,也就是说初三是小大年初一。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古人对初三很重视,故称为“小年朝”。有些地方又把正月初三称为“赤狗日”,认为这一天不宜出门拜年,而应该在家中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还有一种说法称年初三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因此,要早早熄灯睡觉,让老鼠在没灯的情况下,无法“成婚”,才不会生下一大堆的“鼠子鼠孙”偷吃米粮。
初四“神落天”:年初四是“接神日”。闽、台两地皆称这一天为“神落天”。当日,各家各户都要在厅堂供奉牲礼、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烧金纸、神马,恭恭敬敬地迎接诸神下凡,继续履行司掌人间善恶的职责。
初五:初一到初五老北京人要串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逛庙会。到了初五这天,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为一年之内不犯“小人”,把过去一年不愉快捏进去,新一年可以顺顺当当。
初六:旧时大多数商铺都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这时并不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听戏。
一直到正月十五,这个大年才算是过完了。
汉中第一网温馨提示:春节的传统讲究很多,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民俗,光是看看就觉得很有趣,参加其中,开心过年的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将古老的中华文化传承下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