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73817亩,形成了稻鱼、稻虾、稻鳅、稻鳖、稻蟹、稻蛙等11种综合种养模式,产业覆盖11个县区89个乡镇277个村,规模居全省第一。”5月13日下午,在汉中市2022年亲商惠企政策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维君介绍到。
汉中市生态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水稻是汉中的传统优势产业,水稻常年种植面积120万亩左右,其中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约30万亩。
据介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把这一产业作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群众增收的重大举措,去年4月份市政府出台《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指出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稻渔产业发展。
赵维君表示,去年以来市级财政已安排3500万元稻渔综合种养专项资金,各县区累计落实稻渔产业发展资金1.2余亿元,向稻渔综合种养主体发放各类贷款98户6814万元。在全省率先探索创新开发出“稻渔险”,并在城固、西乡、汉台、南郑、洋县、略阳等县区落地实施。
经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多元化种养、标准化生产、生态化经营、链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技术水平好、经营水平高的经营主体实现了“千斤粮,百斤渔,万元钱”。
以南郑区花英家庭农场为例,该农场通过发展稻鳅综合种养,每亩稻谷产量900斤,泥鳅产量1000斤,基地产出的生态大米价格比普通大米高50%以上,产出的泥鳅市场俏销、供不应求,综合种养亩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利润比单一种植水稻高出8000余元。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在去年5月汉中市就创新制定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信贷支持方案》、《政策性保险方案(试行)》,在各级有关单位推动下,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稻渔险填补了全省渔业保险的空白,为陕西渔业发展贡献了汉中力量。
为进一步优化服务,撬动金融、保险支持和带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今年汉中市对稻渔贷、稻渔险方案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2月份已正式印发。
其中《汉中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信贷支持方案》修订主要内容包括贷款主体增加、贷款贴息范围调整、经办金融机构增加和贷款方式更加灵活,还对贷款程序、贷款利率、贴息程序等进行了完善,增加了市、县(区)金融办的职责,进一步保障政策有效落地实施。
对于《汉中市政策性稻渔综合种养保险方案(试行)》修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一是承保品种增加了龟鳖类,保险金额为2400元/亩、保费96元/亩。修订后,养殖部分承保品种涵盖了普通鱼类、小龙虾、蟹、泥鳅、蛙、鳖等,种类更全面。另一方面,在赔偿处理上将“第五个月养殖期的赔付比例为100%”调整为“第五个月及以上养殖期的赔付比例为100%”,为种养户撑起了保护伞。
华商报记者王健
|
|